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切的科学成果离不开科学家们多角度、多方位的实验探究。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从不同方位思考问题、多角度设计实验,则有利于学生开阔学习思路、丰富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逐步形成创造性强、思维敏锐等良好的学习品质。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一量多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一量多测”就是根据有限的几件器材,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不同的方案来测量同一物理量。这有利于诱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多方面探究,获得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活动(2)“测硬币的密度”中,教材要求学生从直尺、量筒和托盘天平等实验器材中,选择器材,设计一个“测定一元硬币的密度”的方案。考虑到学生对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如何用天平(含砝码)、直尺、量筒和水测量一元硬币的密度?说出你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理清设计实验方案的思路:根据ρ=m/V,要测ρ,只要测出m和V便可求得。并按思路设计:方案一:1个一元硬币的质量m可用天平直接测出,而1个一元硬币的体积V无法用量筒直接测出,只要借用水的体积变化,方可用量筒测出。方案二:1个一元硬币的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出,而硬币的体积也可由V=S·h=π·(D/2)2·h,用直尺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及高度,再计算出体积。方案三:与方案一同,用天平测出10个一元硬币的质量m总、用量筒测10个一元硬币的体积V总。比较三种方案,把本节课“自我评价与作业”第4题改为设计型实验,提出了如下的探究课题:“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天平(砝码)、大、小烧杯各一个、足量的水、小木块、量筒、不规则小石块(无法放入量筒)、细线,请你选择合适的器材,测出小石块的密度。要求:①描述思路;②选择器材;③写出实验步骤并制作记录表记录数据。教学过程如下:
1、描述思路
引导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如下:根据ρ=m/V,要测量ρ,只要测出m和V便可求得;石块的质量m可用天平直接测出;而石头的体积V无法用刻度尺测出,所以可用量筒,若石块较大,则选用烧杯、量筒和水,采用“溢水法”进行测量。
2、实验探究
提醒学生根据描述的思路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3、展示不同的方案
收集和展示学生实验过程的不同方案,以供学生交流和评估。
方案一:①用天平直接测出石块的质量m;②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在装满水的烧杯中,把大烧杯溢出的水,用小烧杯盛装;③用量筒测出小烧杯中水的体积V,水的体积便是石头的体积;④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石=m/V(m为石块的质量,V为水的体积)。
方案二:①用天平直接测出石块的质量m石;②用天平测出小烧杯的质量m1;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在装满水的大烧杯中,把大烧杯溢出的水用小烧杯盛装,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溢出的水的总质量m2,则溢出的水的质量m水=m2-m1,根据ρ=m/V,所求出的水的体积便是石头的体积;④石头密度的表达式为:ρ石=m石.ρ水/(m2-m1)。
方案三:①用天平直接测出石头的质量m石;②用天平测出大烧杯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总;③用细线系住石头浸没在装满水的大烧杯中,然后提起,用天平测出大烧杯和剩下的水的质量m,则溢出的水的质量m水=m总-m,根据ρ=m/V,求得溢出的水的体积便是石块的体积;④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石=m石.ρ水/(m总-m)。
4、评估不同的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围绕实验误差的来源,去寻找减小误差的方法,通过评估活动,细心比较,得出最优的实验方案。
5、设问延展,提升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实验探究过程,思索如何测定实际生活中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提出问题:“蜡块不会沉入水中,你能找出多少种测量蜡块密度的方法?”这样,就延伸了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为探究实验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一仪多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仪多用”是根据有限的一件或几件器材,从不同的方位进行思考,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学生从某部分知识或多部分知识,自由发挥,充分开拓思路,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对所选仪器加以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本人在“中考”总复习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课题:“给你一支铅笔,可以适当添加其他辅助器材,你能做那些实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物理知识,说说用这只铅笔究竟能做多少个实验。
学生立刻展开想象,各抒己见,有的学生甚至说出好多个实验方案。例如:
1、利用铅笔做测量实验(特殊物体的长度)
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将细金属丝密绕在圆铅笔上,用刻度测出n圈金属丝的总宽度D,则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用铅笔作光学实验
⑴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在太阳光下或灯光下,将一支铅笔直立在桌面上,会出现铅笔的影子,说明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⑵验证光的折射: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空杯中,然后向杯中注水,铅笔浸没在水中部分向上偏折了,说明光在不同种物质中不沿直线传播。
3、利用铅笔做力学实验
⑴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用食指和大拇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头,发现与尖端接触的手指压痕深且感到有些疼痛,说明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⑵比较滚动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将手放在桌面的铅笔上用力容易滚动,而将手放在桌面的铅笔上用同样作用力铅笔却不易滑动,说明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4、利用铅笔做电学实验
⑴验证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分别用铅笔芯、铅笔的木壳与电源、小灯泡、开关用导线串联起来,闭合开关,发现用铅笔芯串联电路,小灯泡发光,说明铅笔芯是导电体;而与铅笔的木壳串联的小灯泡却不发光,说明木材是绝缘体。
⑵利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的亮度:将铅笔芯、电源、小灯泡、开关用导线串联起来,将导线的一端与铅笔芯接好,另一端(铜环)可以在铅笔芯上滑动,闭合开关,发现铜环在铅笔芯上滑动时,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此实验能直观地说明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此外,利用铅笔还可以做热学实验、声学实验……
在实验复习时,类似问题有“利用钢尺可以做的有关物理实验有哪些”,“用小灯泡、开关、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足够的导线,能否设计多少个实验电路,来测量相应的物理量”等等。
总之,“一量多测”、“一仪多用”,多角度设计实验,多方位应用同一仪器,既可以克服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一量多测”,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所谓“一量多测”就是根据有限的几件器材,要求学生能够设计不同的方案来测量同一物理量。这有利于诱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多方面探究,获得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在“密度知识的应用”的活动(2)“测硬币的密度”中,教材要求学生从直尺、量筒和托盘天平等实验器材中,选择器材,设计一个“测定一元硬币的密度”的方案。考虑到学生对天平和量筒的使用方法已有一定的基础,在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如下的问题:“如何用天平(含砝码)、直尺、量筒和水测量一元硬币的密度?说出你的思路。”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理清设计实验方案的思路:根据ρ=m/V,要测ρ,只要测出m和V便可求得。并按思路设计:方案一:1个一元硬币的质量m可用天平直接测出,而1个一元硬币的体积V无法用量筒直接测出,只要借用水的体积变化,方可用量筒测出。方案二:1个一元硬币的质量可用天平直接测出,而硬币的体积也可由V=S·h=π·(D/2)2·h,用直尺测量一元硬币的直径及高度,再计算出体积。方案三:与方案一同,用天平测出10个一元硬币的质量m总、用量筒测10个一元硬币的体积V总。比较三种方案,把本节课“自我评价与作业”第4题改为设计型实验,提出了如下的探究课题:“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天平(砝码)、大、小烧杯各一个、足量的水、小木块、量筒、不规则小石块(无法放入量筒)、细线,请你选择合适的器材,测出小石块的密度。要求:①描述思路;②选择器材;③写出实验步骤并制作记录表记录数据。教学过程如下:
1、描述思路
引导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如下:根据ρ=m/V,要测量ρ,只要测出m和V便可求得;石块的质量m可用天平直接测出;而石头的体积V无法用刻度尺测出,所以可用量筒,若石块较大,则选用烧杯、量筒和水,采用“溢水法”进行测量。
2、实验探究
提醒学生根据描述的思路制定方案进行实验,并收集数据。
3、展示不同的方案
收集和展示学生实验过程的不同方案,以供学生交流和评估。
方案一:①用天平直接测出石块的质量m;②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在装满水的烧杯中,把大烧杯溢出的水,用小烧杯盛装;③用量筒测出小烧杯中水的体积V,水的体积便是石头的体积;④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石=m/V(m为石块的质量,V为水的体积)。
方案二:①用天平直接测出石块的质量m石;②用天平测出小烧杯的质量m1;③用细线系住石块浸没在装满水的大烧杯中,把大烧杯溢出的水用小烧杯盛装,用天平测出小烧杯和溢出的水的总质量m2,则溢出的水的质量m水=m2-m1,根据ρ=m/V,所求出的水的体积便是石头的体积;④石头密度的表达式为:ρ石=m石.ρ水/(m2-m1)。
方案三:①用天平直接测出石头的质量m石;②用天平测出大烧杯装满水后的总质量m总;③用细线系住石头浸没在装满水的大烧杯中,然后提起,用天平测出大烧杯和剩下的水的质量m,则溢出的水的质量m水=m总-m,根据ρ=m/V,求得溢出的水的体积便是石块的体积;④石块密度的表达式为:ρ石=m石.ρ水/(m总-m)。
4、评估不同的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围绕实验误差的来源,去寻找减小误差的方法,通过评估活动,细心比较,得出最优的实验方案。
5、设问延展,提升能力
引导学生反思整个实验探究过程,思索如何测定实际生活中的不同物质的密度,提出问题:“蜡块不会沉入水中,你能找出多少种测量蜡块密度的方法?”这样,就延伸了测量物质密度的基本方法,为探究实验提供了更丰富的内容,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一仪多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一仪多用”是根据有限的一件或几件器材,从不同的方位进行思考,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学生从某部分知识或多部分知识,自由发挥,充分开拓思路,多角度、多方位、多途径对所选仪器加以实际应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例如:本人在“中考”总复习时,曾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课题:“给你一支铅笔,可以适当添加其他辅助器材,你能做那些实验?”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物理知识,说说用这只铅笔究竟能做多少个实验。
学生立刻展开想象,各抒己见,有的学生甚至说出好多个实验方案。例如:
1、利用铅笔做测量实验(特殊物体的长度)
测细金属丝的直径:将细金属丝密绕在圆铅笔上,用刻度测出n圈金属丝的总宽度D,则金属丝的直径为:d=D/n。
2、用铅笔作光学实验
⑴验证光的直线传播:在太阳光下或灯光下,将一支铅笔直立在桌面上,会出现铅笔的影子,说明光在同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⑵验证光的折射: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空杯中,然后向杯中注水,铅笔浸没在水中部分向上偏折了,说明光在不同种物质中不沿直线传播。
3、利用铅笔做力学实验
⑴验证压强与受力面积的关系:用食指和大拇指分别压住铅笔的两头,发现与尖端接触的手指压痕深且感到有些疼痛,说明在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⑵比较滚动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关系:将手放在桌面的铅笔上用力容易滚动,而将手放在桌面的铅笔上用同样作用力铅笔却不易滑动,说明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4、利用铅笔做电学实验
⑴验证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分别用铅笔芯、铅笔的木壳与电源、小灯泡、开关用导线串联起来,闭合开关,发现用铅笔芯串联电路,小灯泡发光,说明铅笔芯是导电体;而与铅笔的木壳串联的小灯泡却不发光,说明木材是绝缘体。
⑵利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的亮度:将铅笔芯、电源、小灯泡、开关用导线串联起来,将导线的一端与铅笔芯接好,另一端(铜环)可以在铅笔芯上滑动,闭合开关,发现铜环在铅笔芯上滑动时,小灯泡的亮度发生了变化。此实验能直观地说明滑动变阻器的原理。
此外,利用铅笔还可以做热学实验、声学实验……
在实验复习时,类似问题有“利用钢尺可以做的有关物理实验有哪些”,“用小灯泡、开关、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足够的导线,能否设计多少个实验电路,来测量相应的物理量”等等。
总之,“一量多测”、“一仪多用”,多角度设计实验,多方位应用同一仪器,既可以克服思维定势对学生的影响,又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