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游戏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意义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y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游戏是对学前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游戏对促进幼儿身体发育、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巩固和丰富了幼儿的知识,促使幼儿的语言和智力进一步发展,培养了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幼儿游戏意义全面发展
  学前儿童游戏是发生于一定的情境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指定的心理体验的幼儿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1]新《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以更好的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儿童世界是游戏的世界,是审美的世界。游戏是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最大的心理需求,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在游戏中编织了暇想的世界,在身心方面实现了真实的成长。游戏是一种十分复杂、影响很广的活动,游戏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儿童时期,它还表现在儿童成人以后的生活中。
  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之一。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是学前教育现代化的核心,主体性教育则是这个核心思想的重要载体。这就是让幼儿能以主体的角色参加教育活动,在与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自己。这样,游戏的重要作用就为我们充分重视,游戏本身所具备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主体活动的基本特征就能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游戏对于幼儿生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对幼儿来说意味着活动。这种活动是自如地、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不断变换的。不管哪些部位的运动,都满足了幼儿生理发展的需要。在活动中,儿童的运动器官能得到很好的发展,由于儿童担任游戏中某一角色的任务,必须努力去完成,他的动作就更富有目的性和积极性,而身体的运动器官就会得到很好的发展。如追逐、爬行、攀登、走平衡木、跳绳等,游戏可训练幼儿臂部和腿部的配合协调;折纸、捏泥、插塑、穿珠、夹玻璃球等,对幼儿手部小肌肉群发展、训练、手眼协调十分有益;我们为幼儿提供各种各样的游戏材料,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生理需要,选择游戏内容,开展动作练习和身体素质的练习。
  二、游戏对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意义
  游戏不但是适合学前儿童特点的活动形式,而且是促使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好的活动形式。在正确组织的游戏活动中,儿童的心理过程和个性品质能够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研究表明:社会游戏与角色游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假装游戏有助于提高儿童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观点的能力。角色游戏的频率与各种承担能力存在显著的关系。不管什么年龄、性别、智商和活动水平的幼儿,经常与同伴进行假装游戏的,比其他幼儿更易与同伴相处,更受同伴欢迎,社会技能更强。必须指出:游戏在儿童心理发展上的作用,决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而是跟成人特别是教师的正确组织和指导分不开的。成人一方面要关心、组织、指导儿童的游戏,同时,也不要流于包办代替,更不要随意打断儿童的游戏。教师更应该根据学前儿童游戏的特点,有计划地把游戏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手段,做好幼儿游戏的观察者、指导者。
  (一)游戏对增强幼儿自信心和意志力的作用
  游戏通常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儿童参与的,他对发展幼儿的情感、克服幼儿的孤僻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通过游戏中产生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成功的体验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他们就很自然的认识到自身有价值的优势,从而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心态。通过逐步增加游戏的智能激励性和完成的困难程度,使幼儿在游戏中适当受一些失败和挫折,不仅可以增强幼儿的思考能力和协作意识,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而且可以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使其在面对压力时具备更好的心理素质。
  (二)游戏对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发展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在虚构中对现实生活实行创造性反映的过程。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想象也张开了翅膀。游戏内容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游戏中,幼儿常常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只要孩子不受任何框框的束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能使创造力在充满自由和幻想的世界里体现出来,让幼儿在创造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对创造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又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
  (三)游戏对幼儿语言发展的意义
  语言交往能力是一种体现个性特征的综合心理能力,也是儿童适应生活、适应未来发展的一种基本能力,而游戏是培养儿童这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他们最早、最基本的交往活动,游戏过程本身就是儿童交往的过程。儿童在游戏中常常需要将视觉信息、听觉信息以及主观感受、愿望或要求转换成语言,或者根据别人的意图做出言语的反应。在游戏中,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儿童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的交往语言学习随处可见。可以说,交往语言是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构建的。例如:在游戏“娃娃家”中,扮演母亲的孩子对同伴态度不好,同伴就提出抗议:“妈妈说话不是这样的,妈妈说话是轻轻的,很温柔的。”扮演母亲的小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妈妈”,但是她又必须改变自己的语言输出方式,尽力去模仿“妈妈”说话的口气,操持“家务”,照料“孩子”,分派家里人的“工作”,并与周围人交往,这样她就能比较自然地学会交往语言。
  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意义是无穷的,对于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身为一名工作在第一线的幼儿教师,关于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积极意义必须认真重视,并在教学实践工作中身体力行。
  参考文献:
  [1] 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10.
  [2] 王小英.儿童游戏的意义[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
  [3] 徐政涛.幼儿园游戏与玩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是当前实施新课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途径,信息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 信息技术 整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历史课程改革应当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鼓励教师创造性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二十一世
做为教师都免不了遇到十分“棘手”的后进生问题,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转变后进生的方法、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我在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感受最深的一点是:采取尊重、倾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德育渗透艺术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借用赫尔巴特话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就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课堂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那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现代语文教学法谈谈个人的观点。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认真耕耘好生活实际这块“土壤“。一方面让学生在生活实际的情境中体验数学问题,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常识数学化;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那么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呢?笔者做了以下探索。  一、生活切入,创设情境生活化  “良好的开端是成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由此绿色节能建筑理念应运而生.电气系统作为民用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电气节能设计是减少建筑使用过程中节约能源消耗量的重要
家是商品消费的终端,也是广告有效传播的终端,羊城晚报在2002年确立了“以主流家庭群体为主要发行对象”的年行理念和“追求最实效的广告传播”的广告理念,并推出“羊城晚报,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空,现代教育技术给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它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它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是在课堂教学现场伴随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够推动教学进行的各种教学条件和因素。包括学生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简单的说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就是 “意外的问题 ,意外的收获”。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生成性资源?  一、妥善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促进“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历史课堂上的师生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把新课程理念与某些片面的教育观点简单地等同起来,从而陷入教学理念上的误区,这一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反思。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片面地强调出新,忽视了科学性。  历史教材编写的都是一些没有争议的广泛论证的基本史实、基本史论,依据的是科学性的原理,当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