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东流去》插图构思的追求
一九三八年,国民党在河南郑州花园口一带炸开黄河大堤,豫、皖、苏五万四千平方里土地一夜成为泽国,一千二百五十万人受灾,侥幸逃出的,跑到远乡外县,转辗在死亡线上。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描写这场人为的灾难和人们渴望生活而进行的挣扎、斗争。
李培戈同志以组画形式为此书所作插图,每组三幅,其中有一幅作为中心,余两幅是人物特写,形成了既有概括性较强的场景描绘,又有突出主要情节的人物特写,这在插图创作中还是一个新开创。
对于诚实憨厚的庄稼人海长松的描绘,既是依据文学原著,但又着重在发掘这一人物的心理状态。他强壮的身体和面部表情更给了人们无限的联想。农民们缺乏土地,但热爱土地,他们的生命和土地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长松是那么亲切而深沉地看着他抓起的那一团土,带着不忍离去的心情舍弃他双手开垦的、也是他赖以生活的土地!
插图创作依据于文学原著,但它又对文学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起着补充的作用。李培戈同志巧妙地安排了“挣扎地生”这一组画。它的中心是这样的一幅:被人们剥去树皮的枯树和一群乌鸦,枯树下面的水洼里有一家人扶老携幼一步一步地艰难的走着。这画面好象是老鸦的世界,哪里还象是人间?这情景,不由得使人们产生一种联想——一片没有太阳的云雾笼罩着的旷野,虽然这里并未画那些褴褛的人们不断地走去,但我们可以觉到仿佛确有许多逃难者的队伍断断续续地刚刚走过去,那无穷无尽的行列通过平原,在地平线那边蜿蜒在小道上,静静地走向灰色的远方。又仿佛霜雪和秋已经把变得缄口无言的、一群群的机械地没有思想的人,赶向远方!
在这里,画家充分地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手法。他的笔下所描绘的决不仅限于黄泛的灾难,而是以主要的笔墨着力地刻画那在遭遇中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活生生的、有着无比生命力的人民。
随着文学原著情节的发展,插图的构思也愈加深化,这是这套插图的又一特点。它决不一味单纯地复制小说的情节,而是以吻合于文学原著的形象形成自己独立的画幅,使读者在视觉形象里去寻觅,去更多地回味小说的情节。但也应当看到,反转过来,熟练的技术和技巧又促进了艺术构思的深化。这在第三、第四组画里有着突出的表现。这两组组画的中心是“逃生”、“难民棚”。它们的描绘是深刻而细腻的。前者足以使人们感到火车站上的挤满了无数逃难的人群,那不只是爬车的;在那纷乱的人群中有的涩苦地哀叫,有的忧虑和失望,双眼失明的老人在试摸着他能行进的路,小孩在人群边上痴呆地站立着,象是找不见她离散的父母,人群的那边还有警察挥舞着木棍、皮带在打人;……在近处的铁轨旁,有一家人男人死了,女人疯了,两个孩子惊怕地呼喊着他(她)们的妈妈。这一画面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在绝望中的挣扎,而从那女人的形体来看,她双手撕着头发仰望星空,她似是全然不觉得她的孩子在扑着她,而她却向苍天诉起这人间的苦难,向世界控告那社会的黑暗!
《难民棚》这幅画重心应该说是那站在桥头上吹竹笛的盲人,他的笛声飘荡在长空,震动着人们的心灵;仿佛在吹着人们很熟悉的“苏武牧羊”的曲调,那曲调是幽怨而惆怅的,那曲调在盲人的吹奏中完全是对人们命运的悲叹,极度地述说着人们生活的哀、痛、悲、怨,叹息着人们的命运,关切着人们不可推测的未来!
这套插图创作的深度,还见于它同文学原著一样地抱着义愤和同情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书中不同人物的面貌,特别是自出心裁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正确地解决了绘画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关系。诸如海老青,爱爱,徐秋斋和梁晴,兰五和雪梅这四幅都有较深的探求。海老青以疼痛的心情抚摸着被国民党抓差车累死的他那心爱的牛,他的两眼怒视着,但是,他没有低声的沉吟,只是在他的眼神里闪灼着对敌人的焦躁的唾骂和愤慨,似是在对崔副官说:“在你们看来它是畜牲,你是人,在我看来,它却是人!”人,是要追求生活的美,人,是要寄希望于幸福的。插图中也有让人们欣慰的画幅,如描绘爱爱,兰五和雪梅两幅画所呈现的无矜持的笔墨,都是把塞满精神压抑转为充满轻松愉快和美好理想的。
一九七五年,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发生水灾,作者曾到灾区进行考察,找到了文学原著的某些原型,这增添了他的感受,把他的记忆和观察以及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全部都倾注入插图创作中,他的作品才唾弃常规之布局,攫获了艺术的真实,朴素的美感!
一九三八年,国民党在河南郑州花园口一带炸开黄河大堤,豫、皖、苏五万四千平方里土地一夜成为泽国,一千二百五十万人受灾,侥幸逃出的,跑到远乡外县,转辗在死亡线上。李准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描写这场人为的灾难和人们渴望生活而进行的挣扎、斗争。
李培戈同志以组画形式为此书所作插图,每组三幅,其中有一幅作为中心,余两幅是人物特写,形成了既有概括性较强的场景描绘,又有突出主要情节的人物特写,这在插图创作中还是一个新开创。
对于诚实憨厚的庄稼人海长松的描绘,既是依据文学原著,但又着重在发掘这一人物的心理状态。他强壮的身体和面部表情更给了人们无限的联想。农民们缺乏土地,但热爱土地,他们的生命和土地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以长松是那么亲切而深沉地看着他抓起的那一团土,带着不忍离去的心情舍弃他双手开垦的、也是他赖以生活的土地!
插图创作依据于文学原著,但它又对文学原著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起着补充的作用。李培戈同志巧妙地安排了“挣扎地生”这一组画。它的中心是这样的一幅:被人们剥去树皮的枯树和一群乌鸦,枯树下面的水洼里有一家人扶老携幼一步一步地艰难的走着。这画面好象是老鸦的世界,哪里还象是人间?这情景,不由得使人们产生一种联想——一片没有太阳的云雾笼罩着的旷野,虽然这里并未画那些褴褛的人们不断地走去,但我们可以觉到仿佛确有许多逃难者的队伍断断续续地刚刚走过去,那无穷无尽的行列通过平原,在地平线那边蜿蜒在小道上,静静地走向灰色的远方。又仿佛霜雪和秋已经把变得缄口无言的、一群群的机械地没有思想的人,赶向远方!
在这里,画家充分地运用了中国绘画的手法。他的笔下所描绘的决不仅限于黄泛的灾难,而是以主要的笔墨着力地刻画那在遭遇中和反动势力作斗争的、活生生的、有着无比生命力的人民。
随着文学原著情节的发展,插图的构思也愈加深化,这是这套插图的又一特点。它决不一味单纯地复制小说的情节,而是以吻合于文学原著的形象形成自己独立的画幅,使读者在视觉形象里去寻觅,去更多地回味小说的情节。但也应当看到,反转过来,熟练的技术和技巧又促进了艺术构思的深化。这在第三、第四组画里有着突出的表现。这两组组画的中心是“逃生”、“难民棚”。它们的描绘是深刻而细腻的。前者足以使人们感到火车站上的挤满了无数逃难的人群,那不只是爬车的;在那纷乱的人群中有的涩苦地哀叫,有的忧虑和失望,双眼失明的老人在试摸着他能行进的路,小孩在人群边上痴呆地站立着,象是找不见她离散的父母,人群的那边还有警察挥舞着木棍、皮带在打人;……在近处的铁轨旁,有一家人男人死了,女人疯了,两个孩子惊怕地呼喊着他(她)们的妈妈。这一画面充分地反映了人们在绝望中的挣扎,而从那女人的形体来看,她双手撕着头发仰望星空,她似是全然不觉得她的孩子在扑着她,而她却向苍天诉起这人间的苦难,向世界控告那社会的黑暗!
《难民棚》这幅画重心应该说是那站在桥头上吹竹笛的盲人,他的笛声飘荡在长空,震动着人们的心灵;仿佛在吹着人们很熟悉的“苏武牧羊”的曲调,那曲调是幽怨而惆怅的,那曲调在盲人的吹奏中完全是对人们命运的悲叹,极度地述说着人们生活的哀、痛、悲、怨,叹息着人们的命运,关切着人们不可推测的未来!
这套插图创作的深度,还见于它同文学原著一样地抱着义愤和同情从不同角度塑造了书中不同人物的面貌,特别是自出心裁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活动,正确地解决了绘画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关系。诸如海老青,爱爱,徐秋斋和梁晴,兰五和雪梅这四幅都有较深的探求。海老青以疼痛的心情抚摸着被国民党抓差车累死的他那心爱的牛,他的两眼怒视着,但是,他没有低声的沉吟,只是在他的眼神里闪灼着对敌人的焦躁的唾骂和愤慨,似是在对崔副官说:“在你们看来它是畜牲,你是人,在我看来,它却是人!”人,是要追求生活的美,人,是要寄希望于幸福的。插图中也有让人们欣慰的画幅,如描绘爱爱,兰五和雪梅两幅画所呈现的无矜持的笔墨,都是把塞满精神压抑转为充满轻松愉快和美好理想的。
一九七五年,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发生水灾,作者曾到灾区进行考察,找到了文学原著的某些原型,这增添了他的感受,把他的记忆和观察以及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全部都倾注入插图创作中,他的作品才唾弃常规之布局,攫获了艺术的真实,朴素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