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清远与卢平:艺舟双辑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bowe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清远、卢平小传:
  纪清远,1954年生于北京。现任北京画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纪晓岚研究会顾问、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
  卢平,1958年生于成都。现为北京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民革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华中山文化交流协会理事、北京市妇联三胞联谊会理事。
  二人作品均多次获奖,曾在成都、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悉尼和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纪清远、卢平伉俪画展”。
  


  
  几年前,一次我被北京电视台某个谈话节目请去做嘉宾,那期的话题是谈书斋,遇到纪清远、卢平夫妇,得知他们的书斋名为“双楫斋”,意思是两个人同心协力荡起双桨驾驶艺术之舟。
  纪清远是清代大学者纪晓岚的六世孙,现任北京画院创作室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卢平也是北京画院的国家一级美术师,是民革中央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这一对画坛伉俪真可谓是:天上神仙侣,人间翰墨缘。
  
  为保纪晓岚故居两度“上书”
  
  被称为“清代第一才子”的纪晓岚祖籍河北献县,在京城中进士、入翰林。他在北京珠市口西大街有一处三进的大院落,一住就是30余年,直至他以82岁高龄谢世。文达公后人曾将院落“半赁”,后几易其主,1959年晋阳饭庄自山西迁入此处一直到今天。
  2000年夏季,纪清远听说作为北京东西主干道的“两广大街”要拓宽改造,他非常着急。回忆当时的情景,纪清远说:“那条路改造前很窄,也就20米宽吧,明显不适应现代交通需要。我记得当年这条路要扩至70米左右,位于这街边的纪晓岚故居就在拆迁线以内,恐怕难逃厄运。”一想到那古藤和后院的海棠将顷刻之间不再摇曳生香了,他心里别提有多难受了。
  2000年5月,纪清远联系了那时尚健在的贾兰坡先生,还有史树青先生等老专家学者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0多人联名给北京市委、市政府写信,恳请修路时保护故居。没几天,北京市政协就通知纪清远和许多专家学者参加视察“两广路”的活动。
  北京“两广路”上的人文景点很多,但保存最好、最有文化价值的当属纪晓岚故居。那天上午,当专家学者们来到纪晓岚故居时,市政协一位领导告诉纪清远,市领导非常重视他们的建议。上午视察,下午开会,会上市规划局单霁翔局长宣读了刘淇市长的批示:“此处文物需妥善保护,道路不必求直,能让则让。”当场获得委员和专家们的一片掌声。为此,有关部门又重新设计了拓路方案。
  纪清远说:“2000年中秋节,现在的全国政协主席、时任北京市委书记的贾庆林同志来北京画院视察工作,特意到我们俩人的画室来,一来就问我:‘那件事满意吗?’我当时很激动,连声致谢。贾书记在百忙之中还记得我,还记得保护故居的事。”
  


  到2001年,纪清远又琢磨,国家能花巨资把纪晓岚故居保留下来,但是那里一直为晋阳饭庄所占,要是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就得恢复其原貌。不久,他又一次“上书”,这回得到了季羡林、郑孝燮、朱家溍、史树青、舒乙、李燕和王为政、郑建邦等专家学者们的支持。市委、市政府对这次的建议仍旧非常重视,很快迁出了晋阳饭庄,并且拨款修缮和恢复故居原貌。作为2002年北京市政府为百姓办的60件实事之一,2002年11月30日,修葺一新的纪晓岚故居正式开馆。作为文达公的后人,纪清远挥毫写下“纪晓岚故居”几个大字。
  纪清远说:“我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把‘纪晓岚故居’升格为‘纪晓岚纪念馆’。牌匾早就写好了,是启功先生的墨宝。我期待着,相关的文物、遗物能回归老宅,那时启功先生笔力遒劲的牌匾就能高悬于门楣之上了。”
  
  坚决打假的政协女委员
  
  受父亲的影响,卢平从小就喜欢画画,并且颇具这方面的天赋。她16岁创作的表现女矿工题材的作品《庆功晚会》被四川出版社印成单幅年画在全国发行。1978年恢复高考之后卢平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国画系,1982年毕业后被作为优秀人才留校任教。
  卢平的画,题材多以妇女儿童为主,背景则是清新纯净的山光水色,画面纯美明净,感情宁静细腻,神韵悠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她的作品中蕴含着真善美的人性魅力,洋溢着母性慈爱的光辉,具有一种真挚动人的力量。
  卢平很喜欢齐白石先生的一句名言:“绘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卢平的作品雅俗共赏,注重在平凡的生活中发掘出美。她说:“艺术家就跟蜜蜂一样,采撷花蕊,要经过酿造才能成为香醇浓郁的蜂蜜。”
  卢平的性格温柔恬静,一向专心作画,细致持家,而且对名利很淡泊,但是一时间却成了“打假英雄”。
  由于近年来她的作品被争相收藏,画价也不断攀升,于是就有人造她的假画牟利,而且这种现象愈演愈烈。2003年夏天,京城某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上赫然刊登着署名卢平的单幅作品《摇篮小曲》。这幅画是她大学毕业创作的四幅组画之一,1982年底已由中国美术馆作为馆藏作品收藏,后来她只为母校复制过一套,绝对不可能有参加拍卖的第三套。
  卢平还回忆说:“2000年就有人打电话跟我说在深圳某拍卖行买到一幅题为《摇篮小曲》的画,也是署的我的名字。还有,我们画院的一位画家在厦门鼓浪屿某画店当场戳穿他们卖的卢平作品是假画,那老板居然不以为然,说:‘挺好卖的!’”
  2004年2月,北京市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专题发言席上,卢平结合亲身经历慷慨陈词,披露了书画市场上普遍存在的假冒伪劣现象,呼吁加大力度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之后,卢平愤然向法院起诉某拍卖行,她的胜诉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为深受其苦的同行们出了口气。
  
  淡泊名利的纪家后人
  
  纪清远说家里不允许他们这些后人直呼祖宗的名字,要称“文达公”。“文达公”是纪晓岚的“谥号”,有“敏而好学而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的含义。
  纪清远从小就爱听大人们讲他的先祖纪晓岚的故事,成人后爱好收藏有关纪晓岚的书籍和文物,如纪家使用的各种小锯子、小斧子、小木锉、小熨斗及小秤等。在这些小文物的上面大多刻有铭文,纪清远将它们一一拓下来,收录在《纪文达公遗集》里。
  20世纪90年代初,纪清远怀着对这位先祖的敬仰之情,创作了一幅《阅微草堂》的素描。他在画的题跋中写道:“纪文达公博雅淹通、才贯古今,以总纂《四库全书》和《阅微草堂笔记》名垂于世。才思敏捷,妙语如珠,急智巧思,语惊四座,至今传奇故事民间仍津津乐道。想当年在阅微草堂披书命笔之际风神,宛如眼前,清远以图再现。”
  纪清远以身为纪家后人为荣,同时他也以实际行动不辱家风、光耀门楣,比如他一直固守着淡泊名利全心追求艺术的信念。
  20世纪90年代中期,纪清远随团去台湾举办画展,遇到一位画商,提出要买纪清远的500幅作品。纪清远大为吃惊,而那位画商却平静地跟他说:“据说一个技巧娴熟的画家,每天可以画20来张画,按这个速度,500张画并不需要好长的时间。”
  纪清远却说:“那不成了印画的机器吗?”停了一会儿,又诚恳地告诉那位画商说:“别人做得到,我做不到。” 因为,纪清远认为作画不能为了赚钱就去粗制滥造,他的画没有一幅是在一天之内完成的,更是没有那种所谓一挥而就的作品。他每完成一幅作品,虽然身心疲惫,但是都会兴奋许久,因为那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作。就连他用于应酬,或捐给公益事业的作品,也从来不马虎应付,同样要倾注大量的心血。
  还有一次,一位日本客人看上了纪清远的《寒谷空见日斜时》,对这幅别具特色的奔马图拍手叫绝,愿意出百万高价买下这幅画。这样富有诱惑力的高价却遭到了纪清远的拒绝。不管内行还是外行都不理解,甚至说:“画卖了还可以画嘛!”可是纪清远却说:“我现在已经无法找到创作这幅画时的感觉了,这幅作品是根本不能复制的。他把画拿走了,就好比自己的孩子让别人抢走一样,心里能愿意吗?”
  
  “艺舟双辑”,画坛佳话
  
  有朋友跟我说,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报道总理访问四国归来,在专机上接受采访,在总理身后悬挂着一幅中国画,那就是纪清远和卢平合作的《版纳风情》。
  此外,纪清远的作品《兰亭雅集》和卢平的作品《竹韵》均被人民大会堂收藏并悬挂。在绘画风格上他们各有千秋,但艺术成就上却同领风骚。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但无论是记者采访,还是朋友聊天,纪清远的口头禅总是“卢平画得比我好!”
  多年来,他们在画法上共同切磋,大胆突破,尤其是在工笔技法与写意技法的结合方面进行探索、尝试,取二者之长,既发挥工笔画精美细致的逼真效果,又注重写意画泼墨渲染的酣畅淋漓,使得他们的作品别有一番情韵。
  说到他们的恋爱经历,二人坦诚而言,不时相视一笑。
  1982年秋天,中国美协副主席周思聪带着四名北京画院的年轻画家来到成都,这四名年轻画家中就包括一表人才的纪清远。
  纪清远的祖父纪堪颐,号彭年,清末举人,纪晓岚的4世孙。晚年的纪彭年还和国画大师齐白石一起办起了一所小学,这所小学就是现在的北京西四北四条小学。纪清远的祖母的父亲是清末的二品翰林,受家学的影响,他的祖母早就写得一手好字。逢年过节,纪家的对联都是祖母写的,受祖母的影响,纪清远从小就喜欢绘画和书法。纪清远的祖父与齐白石是儿女亲家,纪清远的二姑纪碧环嫁给了齐白石的儿子齐良迟。10岁时,纪清远就跟随姑夫齐良迟先生学画,成人后,又得名师蒋兆和、周思聪二位先生的真传。
  


  纪清远画的《唐人诗意》获1988年全国首届工笔画大展“金钗奖”,《大漠风尘》入选23届蒙特卡罗国际现代艺术展,《秋水月亮》获1996年中、日水墨画展“优秀奖”等多项国内、国际大奖。21岁时他的处女作《大院新春》被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和农业出版社出版印刷60万份发行全国。
  当时在四川美术学院任教的卢平也是才貌双全,名满川蜀。“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人一见钟情,双双坠入爱河。
  那次成都之行,周思聪先生经常拜访雅号“石壶”的陈子庄先生,而纪清远则与卢平聊得十分投机,难怪别人打趣说:“周先生这回是掉‘壶’里了,纪清远是掉‘瓶’(与卢平的‘平’同音)里了。”
  1985年,卢平在婚后调到北京画院,与纪清远同在一个画室,也是专业画家。
  从相识相爱到执子之手与子携老,20多年来,纪清远卢平夫妇在艺术领域比翼齐飞、相得益彰。
  纪清远经常用他老祖宗纪晓岚的一副对联激励自己,“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而过错是很难斩草除根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学问若像春天里不断融化着的冰,就不会积得很高。对完美艺术的追求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从1991年起,纪清远、卢平曾在成都、中国台湾地区、新加坡、悉尼和中国美术馆相继举办过“伉俪画展”,近期他们又在筹办新的一次“伉俪画展”,愿他们的双楫之舟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他文献
2007年9月7日,我迷失在北京。  来北京6年了,除了大学四年足不出户的岁月外,工作两年来,也算得上跑遍北京城了。就算北京日新月异,但也总该对路线有个大概了解了吧。也许是出于女人天生对方向没有概念,也许是因为拥堵的交通让人心烦意乱昏了脑袋,也许……总之,那天晚上,我“跑遍”北京城,却无法找到回家的方向,那一刻,除了焦急,只有“悲凉”。  那天,自下班的5点起,我便开车一路瞎闯起来。与朋友约定6点
期刊
一    去了趟“大理游”,未闻几杵疏钟,不见半江渔火,更不要说“趁蟹屿螺洲”,看什么三春杨柳、九夏芙蓉了,但也未曾料到竟会沾上一个“性”字归。这一趟端的游了个甚?是不是有些孟浪了?  请不要误会,我们的“大理游”,没有美人陪,没有红袖随,没有索费“小姐”身后追……毋庸讳言,这年头,那一个“性”字,虽说早已遍地开花,无需讳莫如深,却也绝非哥儿几个下三烂惹将出来的。  去之前,我对苍山洱海没什么概念
期刊
20多年前,我曾经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三大支柱中,提出其中的一大支柱——历史文化传统,包括:语言文学、诗词歌赋、音乐戏剧、曲艺说唱、相声杂技、民俗风情、衣冠服饰、营造技艺、工艺美术、中医中药、宗教信仰以及土特名产、风味饮食,等等。钱伟长先生曾把它们与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墙、古街坊巷、古建筑等硬件相对应称之为历史文化名城的“软件”。也即是我们今天提倡的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最近听到了马凯同志所咏房山石
期刊
听歌    我刚刚来到大庆居住的时候,是1983年的10月。大庆展览馆大院后身的两栋红砖房之中的一间,成了我的家。两栋红砖房都是坐北朝南,前趟房大概是展览馆的办公室、编辑室、画室、木工室,后趟房里没什么室了。后趟房正中开门,进门向左拐第一个门,是王清学和妻子张景美的蜗居。当时他俩还没有女儿王梦吟呢,于是他俩的梦吟形式很浪漫很诗意,我们常常在晚上八九点钟,能听见男女声二重唱。“椰子树的长影掩不住我的
期刊
时至今日,浪漫的“罗马假日”已经结束,为影片中的公主制作时装的大师费边尼·比克和索雷尔里·方塔娜,连同意大利时装行业的兴盛都变成了昔日的辉煌。对罗马时装业来说,最大的打击莫过于意大利第一号时装设计大师瓦托蒂诺迁往巴黎。为了重新塑造世界时装中心的形象,罗马每年都要精心组织大型的季度时装展览,推出富有新意的新款时装。可以预料,新的“罗马假日”的到来将为期不远了。    追求服饰美    意大利位于欧洲
期刊
古蜀道即今天“108国道”,俗又名“老川陕路”中的一段。是从陕西汉中,一直纵深进四川腹地成都的一条道路。  从前从蜀都(成都)通往外界的路,无非只有两条:一是顺水路由成都长江支流锦江,汇入长江三峡,再从三峡可泊至荆楚(湖北)。另一条为旱路,走成都到绵阳,再过剑阁到广元,最后从广元出蜀可抵秦川(陕西)。    通常我们所说的“蜀道难”指的正就是那条“旱蜀道”。2005年腊月十二以降,当我历时9天重走
期刊
无争无欲自无愁,有子有孙书半楼。  敢向人间夸宝贵,知音好友遍神州。    父亲殁于望九之年,高寿。他的经验是:寿在运动,散步万岁。后来又有补充说:“‘心广体胖’,四字诀也!”“胖”者,舒适安泰之谓也,不能当“肥胖”解,不信查查字典。  生命在于运动,乃健身之术;心广才能体胖,乃健身之法。身心健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哀莫大于心死”,“心死”,才是真死。    我,一个恶瘤患者,术后二十六年至
期刊
江苏南通的狼山,被誉为中国佛教的“八小名山”之一。传说古时候,有一只成精的白狼盘踞山头,危害生灵。大圣菩萨来到此山,欲借白狼“一衲”之地修行,白狼慨然应允。大圣菩萨凭借法力,在祭袈裟时令祥云满天飞,山上金光闪烁,最终袈裟将整座山都罩住了。白狼大骇,自知领地将失,痛悔不已。它在远遁他乡前提出一个要求,欲在此山留个名儿。于是,大圣菩萨就将这处宝地封为“狼山”。大圣菩萨以一衲之地,得万树千花;而白狼丧一
期刊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独立文学形态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盘点一下可以发现,国内互联网上仅长篇小说的存量已超过十余万部,这其中当然包括出版物的电子版,但不断新加入的写手、作品和直线飙升的点击率,使网络文学仍处在高速发展之中。2006年,仅中文网络小说的点击率就达到了上亿人次。其中比较突出的长篇小说《赵赶驴电梯奇遇记》在猫扑网贴出3个月,创造了 1亿次点击率的神话。紧随其后的长篇小说《鬼吹灯》也突破千万点击
期刊
作家简介:  叶广芩,满族,1948年生于北京。中学就读于北京女一中。1968年分配到陕西,当护士、记者;1990年在日本千叶大学学习。1999年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2000年到陕西周至挂职任县委副书记。现为国家一级作家,陕西省人大代表。主要作品有家族题材小说《本是同根生》《谁翻乐府凄凉曲》《采桑子》等;家族题材纪实《没有日记的罗敷河》《琢玉记》等。多部文学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如《红灯绿灯》《黄连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