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课程改革深入实施因素思考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z19700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课程改革通过多种形式,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很多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摸索出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但如果我们冷静下来观察,便不难发现,在一些学校,新课程的改革只是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教育观念、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都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以智育为中心,传统教学模式、题海战术、扼杀学生个性等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将对新课程改革带来消极的影响,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笔者认为,目前影响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高考命题与新课改目标内容的结合尚有差距。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总体上是短缺的。在就业形势严峻、社会普遍尊重知识、看重学历的背景下,就普遍意义上来说,上大学无疑成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和一生幸福的一个重要平台。因此,每年都呈现着“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的局面。在许多地方,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质量、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依据。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就是高考成绩,而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却少有关注。一些学校在每年高考后都要大张旗鼓宣扬有多少600分以上的学生,有多少一本线以上的学生和录取了多少北大、清华或者香港高校。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每年都要对高考状元和考入北大、清华的学生实行重奖,个别地方和和学校甚至出现的高考舞弊的案件等,充分说明高考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影响力和对普通高中教育巨大的导向作用。高考命题目标要求和试题形式注定会引导和影响着高中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近些年来,国家不断加大高考招生改革的力度,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尤其是在命题的能力目标要求、情景设置、试题设计等正在同新课改革结合起来。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参与高考全国卷命题的专家不得不统筹兼顾高中教育的实际,使高考命题与新课程改革的紧密结合有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导致学校、教师和学生紧跟高考指挥棒,而对新课程改革采取观望和应付的态度。中国教育界出现的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正是这种务实态度的结果。
  2.学校面临的巨大的社会压力。中国社会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许多家长把子女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子女去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人生目标和梦想,这与外国家长让子女成为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自食其力的人的心态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家长的急功近利、相互攀比以及浮燥的心理,不可能不影响着普通中小学的教育。在有的家长看来,孩子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上大学,其基本的生存技能、理想信念、道德责任感、健康体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倒在其次。这不仅造成了个别人格极度扭曲的学生,同时,也使安全事故、自杀、违法犯罪的悲剧在个别学校上演。社会的巨大压力使学校丧失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魄力,不敢义无反顾地大胆改革,不敢用实践来证明新课改与教育质量一致性这一命题。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谁都不敢拿学校的高考成绩和社会声誉作实验,谁都怕因为有所闪失而成为学校的罪人。
  3.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师的惰性的影响。传统教育观念表现为师生关系上的师道尊严和教师、教材对知识的独占和绝对权威性;教学方式上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和题海式的机械训练。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长期以来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观念的熏陶,在教学法中一直实施的是传统教学方法,非常熟悉这样的教学模式并养成了习惯。实施新课程改革,需要教师在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发生一系列改变,这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金钱和心血去学习掌握许多新的知识与技能,而教师安于现状和缺乏进取的心理、怕吃苦受累的思想而形成的惰性使教师在教学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消极因素。
  4.教师理论的苍白和技术上的困惑。“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新课程改革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将决定着新课改的命运。在目前的一些学校,一个不容否认的现实是许多教师理论上的苍白和技术上的滞后,直接影响着新课程改革。许多教师在高等院校学习时,着重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教育理论、心理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的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仅仅略知皮毛,理论和技术本来就非常浅薄。后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现代科技和教育形势的发展非常迅速,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学、心理学思想理论不断推陈出新,教师需要学习的东西非常多。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有的教师长期超负荷工作,既要面对教育管理中以独生子女、单亲子女、留守子女为主体的学生的挑战,又要应对学校及上级各种考核、检查,还要面对繁重的家庭事务、纷繁的人际关系等,导致教师身心非常疲惫,一些教师很难潜心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术,也很少能仔细研究学生和教学,这是导致教师理论的苍白和技术上的困惑,成为影响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直接因素。
   5.学校资源的有限性与新课改的矛盾。在我國的一些地方,尤其是西部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图书资料和现代教育手段等教育资源十分短缺。致使在推行新课程改革中情景设置、问题提出,引领学生探究等方面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教师想得到却无法做得到。同时,现在学校和教师在学生安全保障方面面临巨大的压力,谁也不敢保证学生在社会实践和探究中绝对不会发生安全问题,而一旦出了安全问题,家长和社会总是把责任推给学校和教师,因此,一些学校、教师为了规避责任,宁愿把学生整天关在校内,以求平安,从而使社会实践成为一句空话。学生不能走出校园,没有社会实践,只能是黑板上种田,教室内养鱼,何谈亲近大自然,何谈了解社会,更何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
  6.个别师范院校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的滞后性,成为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隐忧。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是教育思想和教育学术的前沿阵地,理所应当是现代教育思想和新教育教学方法的发源地、实验场,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应当是最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但现实中,我们不能不遗憾地看到,在个别师范院校,少数教师一本讲义讲一辈子,一讲就是一堂课,教学满堂灌,考试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考高分。更有甚者,个别学校把上专业课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安排去上教育理论或教学方法,这种做法能够培养出优秀的青年教师群体吗?由于大学教学内容与中小教学实际脱节,因而,当一些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登上中小学的讲台时,大学所学专业知识用不上,中小学课程内容又不熟悉,或常出现知识性错误,或教学方法幼稚笨拙,无法适应教学的需要,也不受学生欢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只好重新对他们进行新课改的培训,年年如此,代代相传。这不仅加大了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本,而且这样的一支年轻教师队伍能否尽快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挑起学校工作的大梁,实在令人不敢乐观。
  以上是我对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点粗浅看法。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正视新课程改革面临的困难,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百折不挠的精神更坚定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如是,则学生堪幸,教育堪幸,民族堪幸。
  
  参考文献
  [1]方建文,丁祖诒主编.全面素质教育手册[M],中国物资出版社
  [2]胡明根主编.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3]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M],人民教育出版社
其他文献
法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进行法律认识的一种立场和途径。实验研究相对于抽样观察、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一些静态维度上的研究方法来说,有其独特的优势与实用价值。但它也存在无
为对我国食品包装材料与制品中有害物质危害的发生机理、识别理论与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风险分析技术、预测等开展系统研究,健全与完善我国对包装材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安全评
《民法通则》及其他一些民法在对无主物品的界定及这些无主物品的归属权的规定上有一定的模糊性,从而也就导致了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很多物权纠纷的案件。在《民法通则》中对
采用自洽场分子轨道UHF/6-311G**从头计算法,获得了HCN+Cl→HCl+CN反应的内禀反应坐标(IRC)。沿着IRC,计算了反应的动态学性质,根据传统过渡态、变分过渡态理论,得到了反应的理论速率常
2002年9月7日,“2002中国北京·国际城市雕塑艺术展”的隆重开幕使其举办地点——北京国际雕塑园陡然间遐迩闻名。这个展览由文化部、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并由首都城市
目的探讨TET2蛋白(ten-eleven translocation 2)在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与乳腺癌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155例乳腺癌中TET2、ER、PR、Ki67
[摘 要]许多学生忽视预习,不懂得如何预习,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效果。本文通過调查研究,了解了预习和学习的相关度,并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关键词]预习 效果 自学    一、引言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新的课程改革,中小学课程标准已将学生学习策略的掌握明确作为各学科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了解中学生学习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学习策略教学,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意义是深远的。  本人对我市
在《论语》一书中,“和谐教育思想”多处可见,其在育人方面最终追求的是“和谐”的人。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和谐”的言语对当代的“和谐教育”有深远的影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罪刑法定作为一项刑法原则已成为世界各国刑法普遍遵循并具有指导意义的原则。然而由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背景的差异,罪刑法定思想所蕴藏的理念也有不同。本文在对中
以社会契约的形式,建立一个平等、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一直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怎样才能使建立的社会制度,符合所有人的心意呢?这一直都是在历史上哲学家们和政治家们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