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散文诗阅读推荐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tc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在思想内容上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更难能可贵的是,鲁迅在作品中也对自己思想的矛盾性进行了剖析,坚持奋战到底。《野草》的表现形式别开生面,并熔铸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情感。对于中学生阅读而言,这是散文诗的一个优良范本,也是进一步理解鲁迅文学的有力补充。
   【关键词】《野草》;思想内容;表现形式
   1927年4月,鲁迅先生亲自编定散文诗集《野草》,7月间在上海正式出版。全书共收录散文诗23篇,它们先后写成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另有一篇《题辞》写于1927年4月26日。由此可见,鲁迅写作这23篇散文诗与《题辞》的近三年间,延续了他在北京生活的最后阶段、南下福建厦门大学任教和奔赴大革命策源地之一的广州三个时期。这时的旧中国,“正处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野草·题辞》),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广大人民,为寻求光明和幸福,正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就是鲁迅创作《野草》时的社会背景。
   一、思想内容
   《野草》的思想内容,大抵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揭露黑暗腐朽的旧社会,并坚决与之斗争。例如《秋叶》,它以“我”的后园上面“夜的天空”来影射当时暗无天日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夜空“奇怪而高”,闪着星星的“冷眼”,“口角上现出微笑”,而将繁霜洒在野花草上。“哇的一声,夜游的飞鸟飞过了”,“月亮也暗暗地躲到东边去了。”这时勇敢的枣树“简直落尽了叶子”,有几枝还低压着,护定皮伤,“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眼,使月亮窘得发白。我们说,枣树的战斗姿态与精神,昭示着唯有通过斗争,才能改变黑暗现实的深刻道理。面对如此残酷的生存环境,像小粉红花那样还在做着天真的梦,像小青虫那样盲目无效地牺牲生命,都是不可取的。
   又如《过客》,这篇戏剧样式的散文诗,通过对过客、老翁、女孩三个人物形象的刻画和比照,表达了作品深厚的思想内蕴。过客昼夜不停地奔波,饥渴又脚伤,他已十分疲惫,就向居住路旁的老翁讨一杯水喝。通过两人对话,读者知道这位老翁原来年轻时也曾追寻过光明与幸福,因为屡遭困难挫折,使他意志消沉下来。在了解前方乃是一片坟地之后,他终于不再前行了。与老翁迥然不同,过客也已知道前方就是坟地,但他依然奋勇向前,原因之一,他认为后退已没有生路;原因之二,“况且还有声音常在前面催促我,叫唤我,使我息不下”。这“声音”,是暗喻革命先驱者的启蒙与召唤。女孩才十岁左右,天真可爱,富有同情心,她也见过路的前方是坟,但“那里有许多许多野百合,野蔷薇,我常常去玩,去看他们的”,她对未来的生活抱有希望。显然,这三个人物形象是富有概括性意义的,在上世纪二十年代,“老翁”代表了战斗在文化战线上失败的先行者;“过客”屡遭磨难,内心也有矛盾冲突,但他终究坚持不懈地战斗前行,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革命知识分子;“女孩”代表了年轻的一代,他们会紧随前行的先辈,一起去寻求光明与幸福。
   鲁迅是反封建斗争的先驱战士,他对封建文化和国民劣根性的揭露与批判,始终一贯而不遗余力。这方面的例证,在《野草》里也俯拾即是。
   如《复仇》一篇,写一对男女全身赤裸,手拿利刃对峙于广漠的旷野上。从四面奔来的路人们企图围观他俩或拥抱或杀戮。然而这对男女令路人大失所望,“不拥抱,也不杀戮,而且也不见有拥抱或杀戮之意。”路人们于是在无聊中感到口干舌燥,感到了无生趣,慢慢走散。另一篇《复仇(之二)》,也写又一群旁观者在观赏以色列人活活钉死耶稣的悲惨情景。两篇作品都严肃地显示了:这种建立在使别人耻辱、痛苦乃至丧失生命之上的观赏活动,是泯灭人性的封建主义恶习,应当彻底批判和摈除。
   鲁迅说:“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我时时说些自己的事情,……原先是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后来又由于事实的教训,以为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却是的确的。”“我一向是相信进化论的,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然而后来我明白我倒是错了。……我在广东,就目睹了同是青年,而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书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读懂鲁迅所说的这三段话,会有助于我们理解《野草》中另一类思想内容的作品,即对自我思想矛盾的剖析,坚持奋战前行。
   例如《影的告别》一篇,写人在睡着时影来向人告别:天堂、地狱、黄金世界,影都不愿去;人的躯体,影也不愿住;黑暗和光明又会使影消失。影这般左右为难的境遇,既反映出作者“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的矛盾心态,又因强烈渴望光明而向“黑暗与虚无”心绪发出响亮的抗争声音。
   又如《墓碣文》一篇,它所渲染的气氛和对死尸的描写都阴森可怕,碣文阳面说死者是悲惨离世,最终“自啮其身”;碣文阴面说死者“诀心自食”,然而不知其味。死者最终坐起,说自己一旦化为尘埃,便有胜利的微笑。面对这一切,“我”深感死者这种思想行为十分荒谬,便疾步离开了坟地。由此表现了鲁迅欲与这种消极虚无思想作尽快决绝的鲜明态度。
   鲁迅也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过:“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但他不是一味地谈论青年,而是把自己心灵的孤单与寂寞一起加以透视。“这以前,我的心也曾充满过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报仇。而忽而这些都空虚了,但有时故意地填以没奈何的自欺的希望。”现在自己头发已经苍白,手颤抖着,“难道连身外的青春也都逝去,世上的青年也都衰老了么?”这使鲁迅陷入更深的寂寞与痛苦。但是,他还是以匈牙利诗人裴多菲为榜样,用格言式的诗句“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来鼓励自己和青年人立志前行,“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纵使寻不到身外的青春,也总得自己来一掷我身中的迟暮”,他要和青年们一起振奋精神,继续前进。
   在经历了“五卅”和“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写了《一觉》。他从校阅的青年们的文稿中,看到了青年们身上朴素、纯正、愤怒、勇于抗争的灵魂,这些灵魂又温热和鼓励着鲁迅,直面现实,反抗绝望。鲁迅又說:“我爱这些流血和隐痛的灵魂,因为他使我觉得是在人间,是在人间活着。”鲁迅,他不只给青年们以巨大的温暖与鼓励,而且又从青年们身上汲取继续战斗的精神力量,他也惊喜于近年来自己告别和埋葬了绝望、虚无的阴影,更勇敢地坚持战斗。    如前所述,鲁迅创作散文诗集《野草》的近三年间,经由北京、厦门、广州三个时期的生活,当时中国社会的激烈动荡与变化,也对他的世界观产生巨大影响。也就是在这个时期,鲁迅逐渐由一位原先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的民主主义先驱者,转变成为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世界观核心的革命战士。这是一条以血和泪凝结而成的生命红线,它也在包括《野草》在内的文学创作中鲜明地显现出来。
   二、表现形式
   对于文艺的表现形式,鲁迅历来主张民族与外来、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他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
   鲁迅阅读过法国象征派诗人波特莱尔的作品,又翻译了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所以他对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并不陌生。象征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鲁迅在应用它时,只是采用其外在形式,而摒弃其消极颓废的思想内容。
   《野草》采用象征主義的表现形式,借以创造诗的形象或意境,来表达自己的社会观点和思想感情,其类型大抵有以下几种:
   一是选取一些特征性的事物,来塑造诗的意境。如《秋夜》中那个有寒星、冷月、飞鸟和繁霜装扮的“夜的天空”,有同它作针锋相对斗争的枣树,以及柔弱的野花野草等等。由它们构成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从而抒发作者自己不屈不挠的斗争勇气和精神。类似的佳作,尚有《雪》《好的故事》等篇。
   二是写一个奇异的梦,梦中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带有浓重的梦幻色彩。如《影的告别》写“我”睡着后影对人形告别的情景,“我”又时时发出愤世嫉俗的呐喊声。《墓碣文》中写死者要“自啮其身”“挟心自食”,一旦化为尘埃,便有胜利的微笑,等等。这类诗篇中的梦境都写得梦幻离奇,然而在其背后却寄托着作者是非判然爱憎分明的现实社会感受。
   三是生动地叙述一个小故事,在抒情性的议论中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立论》和《聪明人、奴才和傻子》,前者是对市侩的圆滑作风和以谎言为真实的畸形社会的揭露和讽刺;后者又对三种不同人物及其表现进行白描和褒贬。
   四是结构一个戏剧小品,它有人物有场景有情节,通过人物的对话与动作,来展示他们不同的个性和社会内涵,从而表达作者的审美评价。《过客》出现在散文诗创作中,是一篇空前绝后的独创性杰作。
   三、结束语
   散文诗融合了诗歌的调性和散文的风格,内含了极大的阅读空间。《野草》凝练了鲁迅审视自身灵魂、思考生命哲学的意识、情绪、心理和感觉,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挥创作者的艺术想象力,借助于联想、象征、变形……,以及神话、传说、传统意象……,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世界。”对于中学生而言,读一读《野草》,不仅可以提高对于文体审美机制的认识,而且对于理解鲁迅作品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涵,也是一个有力的补充。
   【参考文献】
   [1]鲁迅.坟[M].人民文学出版社,275.
   [2]鲁迅.二心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3.
   [3]鲁迅.三闲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3.
   [4]鲁迅.且介亭杂文[M].人民文学出版社,35.
   [5]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大学出版社,41.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人喜欢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当成修身养性的圭臬,视若提升思想境界的指南。古诗、乐曲、民族音乐、民族戏剧、国画、书法、对联等传统文化形式,对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塑造中国人民族精神,影响中国人处事态度的重要文化宝藏。小学生处于学习传统文化的黄金机遇期,语文作为一门文化学科,和传统文化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二者须臾不可分割。本文从传统文化的内涵出发,结合小学生的学习特
期刊
【摘 要】绘画教学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培养幼儿的美术素养,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审美。因此,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会在幼儿园的教学中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式,比如说“说画”等等来提升幼儿园的绘画教学重量。那么本文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幼儿“说画”。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绘画;说画;陶行知理念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主要可以概括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知之始。在幼儿
期刊
【摘 要】面对当前小学生语文习作教学,学生缺乏主动修改意识这一困境,为了触发儿童自主修改习作的习惯,从“加强修改意识”“学习修改方法”“触发修改激情”三个方面来阐述“改比写更重要”。让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去改,真正实现评改作文,先评后改的习作习惯,提升学生的习作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修改;素养提升   一、修改现状惹人忧   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光顾着写,意识不到“改”的重要性;老师光
期刊
【摘 要】中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蕴含着大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这些传统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精髓,乡贤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扎根于中国乡土的本土文化,是可供教学的文化资源。美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灌输,以彰显出我国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当中加强对于乡贤文化的了解,自觉的承担起传承优秀乡贤文化的责任。本文对乡贤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当
期刊
【摘 要】小学低年级时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萌芽时期,针对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现状,本文着重分析了增强低年段趣味课堂的具体策略,采用了趣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具体方法,延伸了鼓励学生趣味创作的教学模式,营造了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建立了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为美术课堂增添了一味“甜”。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趣味性;教学实践   当下的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树立科学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学模式是值
期刊
【摘 要】我园有效开展“足球游戏”活动的实践与探究是以足球为载体,巧妙借用妙趣横生的游戏,发展幼儿的体能,培养幼儿的足球兴趣和欲望,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通过环境渲染,浸润无声,创设浓郁足球文化氛围;搭建平台,研训提升,盘活足球教学理念;营造氛围,激发兴趣,探索多彩活动形式;家园携手,共同合作,拓展足球活动外延;资源共建,交流互动,构建园本特色课程。积极探索如何将足球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期刊
摘要:随着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和新课改教学政策的不断落实推进,音乐作为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终于摆脱了长期处于小学教育体系边缘化地带的尴尬境遇,重新得到了应有的教学重视。本文将从目前小学音乐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出发,秉持着充分发挥音乐教育作用的原则,探讨在新时代建设小学音乐社团的重要性,并为小学音乐社团的建设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策略,丰富小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小学音
期刊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以及素质教育不断的发展,小学体育教学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传授,也要科学合理渗透德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足球是体育教学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方式。足球教学具有较强的集体性和团体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培养小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使他们思想道德品质得到提升。文章针对基于立德树人的小学足球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进行阐述。  关键词:立德树人;足球教学;
期刊
摘要:本文以京剧为例,从京剧的角色造型、唱腔特点、演唱技巧和表演动作四个方面,探究了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展开传统戏曲教学的策略,旨在通过探究,将传统戏曲与音乐课堂有效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感知传统戏曲的魅力,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传承传统戏曲,进而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戏曲;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策略;京剧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提倡学科综合,也就是促进音乐教学不同领域之间的综合,以及音
期刊
【摘 要】诗歌是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诗歌素养,增强文学审美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文学体裁,诗歌以凝练的语言,精巧的格式,情景如画的风彩受到了中学生的热爱。目前,中学生对诗歌学习状况属于一个全新的阶段,初中生最开始全面接触诗歌,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能力和研究精神,在具体的学习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本文从学生诗歌学习的问题呈现进行探讨,提出了新课标下诗歌教学的改进举措,供语文教师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