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儿童钢琴教学对于提升儿童的艺术修养,发展他们的协调性,激发他们的理解力、领悟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论文提出了儿童钢琴教学要从乐感、节奏感、旋律、听觉、记忆力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策略。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乐感;节奏感;旋律
0 引言
儿童学习钢琴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家长把它作为一种智力开发或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素质的一种途径,通过学习钢琴使得儿童对音乐产生共鸣,同时提升儿童的艺术修养,学习钢琴还可以发展儿童的协调性,引发他们的理解力、领悟力等。学习钢琴过程不仅是活动手指,通过对作品的认识,还可以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特点、风土人情,学习到一些人文知识,无形中提高孩子对美的欣赏能力。
儿童钢琴教学不同于青少年更不同于成人,不仅需要教师的耐心,更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而且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及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强调”,抹杀了孩子探索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必须向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方向发展。很多少儿虽然掌握了一些弹奏的方法,但是他们不懂音乐,更不知如何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他们弹奏的只是没有生命的音符,无法表达乐曲的律动美,无法用心去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钢琴练习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较枯燥的练习。对于儿童钢琴教学兴趣是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儿童的兴趣,弹钢琴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诱导和提高?教音乐要放在教学指导思想的首位。在故事中、游戏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儿童爱上钢琴才是明智之举。
1 儿童钢琴教学的内容
1.1 乐感的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对少儿音乐感的培养。所谓乐感,就是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一个孩子的演奏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指的是他对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等有较强的表现力,对于作品的音乐形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把这些感受想象力表达出来去感染别人。
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小就应着眼的重要课题,在学习各种基本技术的同时仍要启发孩子主动表现音乐。如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旋律的起伏、静止、涌动等,用肢体的运动或舞蹈来感知音乐旋律的流动。而后通过通觉联想,把“听觉”的旋律线条转换为“视觉”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心中的“音乐图谱”同时还可以让儿童把“音乐图谱”涂上与音乐情感相对应的颜色,如高潮上升的旋律线条用红色涂;平稳、恬静、安详的音乐线条用绿色涂等。儿童钢琴音乐作品既有标题音乐,又有非标题音乐。由于标题音乐具有明确的曲名,给儿童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范围,只要稍加讲解和启发,儿童就比较容易理解它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情绪和意境。常见的钢琴初级教材中,很多都采用了具体的标题,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明确、生动的音乐联想。像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每首乐曲都有明确的标题和诠释乐曲的图片,教师运用图片、标题、倾听音乐来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引导儿童发挥想象,用音乐绘出绝美的“画面”。如四手联弹《黄昏的歌》这首乐曲的音乐画面感就非常强烈,像一幅用音乐勾勒出的油画,反反复复缓慢弹奏的两个音程,模仿着老牛悠闲的叫声,教师弹奏的旋律、和声、模仿了远处教堂传来的唱诗班悠远的歌声。通过这首乐曲的学习儿童可以感受到这样一幅画面:太阳余晖照耀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头归家的牛缓缓地走着,时不时发出“哞哞哞”的叫声,农夫在牛身后慢慢地走着,烟斗中冒着淡淡的烟雾……不远处飘来了唱诗班悠扬的歌声,“绘成”了一首《黄昏的歌》。非标题音乐,对于儿童来说,联想和想象起来困难要大一些。联想和想象非标题音乐,首先依赖于学生对音乐语言已有的感受和反应,同时也要从乐曲本身所标明的音乐表情记号、速度力度标记,以及乐曲采用的节拍、织体、和声等方面去理解。在初级钢琴教材中常见的非标题音乐作品有《小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曲名只说明了乐曲的形式、类别,力度、速度标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就会让少儿接近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例如:把已学过的标题音乐的情感“移情”过来,或适当根据乐段的情感加一些想象中的小标题,再结合乐曲中其他演奏标记,就容易产生正确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丰富、加深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音乐后天的培养和提高,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内涵,让他们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尽可能地弹奏出旋律的强弱变化、进行的动力、感情紧张与松弛的变化。教师可以尽量范奏,让学生先大致地感受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以用同一乐谱用不同方法弹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只要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多鼓励学生听赏中外名曲、音乐会等,学生的乐感就一定会提高。
1.2 节奏感的培养
学习开始时就应全面了解学生的节奏感情况,对节奏不佳的学生,就要借助节拍器,从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基本节奏入手,反复练习巩固基本节奏。建立节拍感、等速感。同时还要建立“节奏律动感”。在律动中练习节奏,可以大大挖掘出儿童对节奏的敏感度。如非洲人的节奏感非常好,多复杂的节奏,只要扭动起来身体,很快就可找到复杂的节奏。这是因为人类在运动中与生俱来就有节奏感,需要教师去引导,去挖掘,所以我们在训练儿童节奏时,用身体的摆动来打拍子进行节奏训练比死打拍子硬练习要好得多,如果再加一些故事情节进行节奏训练就更有趣了。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学得开心,容易接受,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所有的音乐作品,除了它们特有的节奏韵律外,还要凭借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风格。用什么速度去演奏一首乐曲,既要尊重乐曲本身的要求,也要根据乐曲的风格来确定一个合适的速度。这一点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1.3 旋律的培养
要表现好旋律,首先要理解旋律,只有反复多练、多听,才能体验到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句子的结构,以及理想中的音色、表现的内涵等。为了让旋律表现得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教师要强调学生边弹边有感情的演唱,同时,还可以辅助以画音乐线条流动图谱、应用音乐色彩教学,讲故事及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去吸引儿童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旋律,总之要放飞孩子的想象,在流动的旋律中培养听觉联想,让孩子用心去表现曲子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无形中孩子的旋律就会透着丰富的表现力。 1.4 听觉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弹奏音乐作品时对听力的要求主要强调的是对声音、音色的追求,以及曲调感、节奏感的多声部音乐感。听力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聆听”自己的琴声,努力分辨自己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音乐内容的要求,钢琴作品大多数是多声部的,声音这个要素必然体现在每个声部中。有的学生弹奏时对旋律声部比较强调,而把其他声部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那么其效果就会过于单薄,缺乏丰富的表现力;有的学生不注意控制伴奏声部,弹得太重太响,那样的效果一定也很差。因此,通过“听”发现问题,恰当地摆好各声部的位置,有意识地对各个声部做好安排,这是音乐表达力的重要环节。
1.5 记忆力的培养
音乐记忆力是一个包括听觉、视觉、动作、逻辑思维活动等各种动作的协调综合,它和各种能力一样,可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培养。钢琴对培养记忆力有很大的好处,有些学生学习钢琴时太侧重于动作记忆,要在听觉上、头脑中、手指上全方位地熟悉音乐语言,直到脑海中能想象出这些音符如何在钢琴键盘上流动,才能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地表达,给人以美的感受。演奏时,要进入角色,让音乐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一项技艺是不要付出努力的,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成功。
2 儿童钢琴教学的策略研究
2.1 明确儿童钢琴教学的方向
在重视少儿弹奏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提高少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幻想是儿童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儿童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他们架起幻想的天梯。如果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学琴而学琴。一个学生一开始对学习钢琴很有兴趣,可教师让他反复地练习,家长也不管其是否有兴趣,一味逼他练,于是他便会由喜欢到不喜欢再到厌烦乃至厌恶,最终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在学琴的漫长过程中,家长必须认识到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家长对学琴的正确认识态度是孩子学好钢琴的重要心理基础,做到收放自如,控制好孩子练琴的松紧度,使儿童在良好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保持学琴的兴趣。“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造起美丽的钢琴艺术大厦,就必须打造好牢固的基础工程。
2.2 家长、老师相互配合,引导学生产生乐学好进之心
应重视对儿童感官协调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聪明,无非就是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理解力强。这些能力需要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产生反应,互相配合、协调运动才能迅速提高。而学习钢琴,除了身体的肌筋运动外,必须把感官的各个系统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协调起来。在学琴初期,教师应该给家长灌输正确的学琴观念。对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是由教师——家长——学生三个环节构成。在儿童漫长的学琴道路上,家长的正确观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家长通常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第一,家长代替太多,理应由孩子自己努力去做的事却由家长代劳了;第二,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第三,采取完全不过问的方式。在学琴初期,家长都是满怀好奇与神秘,但这种兴奋瞬息即逝,伴之而来的是艰苦和漫长的陪学、陪练。这个过程让很多家长焦急、苦恼,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给家长树立几个正确的观念:第一,学习钢琴是长期的行为,贵在坚持;第二,学习钢琴,家长不只是投入金钱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投入精力和时间;第三,学习钢琴,家长应担负起提示、启发、协助的工作。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主要落实在孩子上课以外全部练习的辅导中。学龄前的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学,就像刚刚学走路时一样,需要父母的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辅导的重要性,从孩子学琴起,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着孩子一起学。当年龄幼小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家长要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比如,开始练琴前先要洗干净双手,修剪好指甲,检查琴凳与脚垫的高度、位置,为孩子安置合适的灯光做好练琴的各种准备工作,使孩子努力做到一旦上琴便专心致志,直到完成练习要求。幼儿学琴出于智力和能力上的原因,家长可以帮着记一记教师上课的要求,尽早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
3 结语
儿童钢琴教育要有前瞻性,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训练学生、教导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而不是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斐岚.幼儿钢琴教学问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 张成明.儿童钢琴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关键词:儿童钢琴教学;乐感;节奏感;旋律
0 引言
儿童学习钢琴成为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家长把它作为一种智力开发或提高少年儿童基本素质的一种途径,通过学习钢琴使得儿童对音乐产生共鸣,同时提升儿童的艺术修养,学习钢琴还可以发展儿童的协调性,引发他们的理解力、领悟力等。学习钢琴过程不仅是活动手指,通过对作品的认识,还可以了解世界各个民族的特点、风土人情,学习到一些人文知识,无形中提高孩子对美的欣赏能力。
儿童钢琴教学不同于青少年更不同于成人,不仅需要教师的耐心,更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而且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手段及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生理特点的教学方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固然重要,但不能过分“强调”,抹杀了孩子探索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必须向表现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方向发展。很多少儿虽然掌握了一些弹奏的方法,但是他们不懂音乐,更不知如何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他们弹奏的只是没有生命的音符,无法表达乐曲的律动美,无法用心去讲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钢琴练习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较枯燥的练习。对于儿童钢琴教学兴趣是关键。那么,怎样培养儿童的兴趣,弹钢琴过程中如何对其进行诱导和提高?教音乐要放在教学指导思想的首位。在故事中、游戏中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让儿童爱上钢琴才是明智之举。
1 儿童钢琴教学的内容
1.1 乐感的培养
在教学中注重对少儿音乐感的培养。所谓乐感,就是对音乐的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一个孩子的演奏具有较强的音乐感,指的是他对旋律、节奏、和声、力度等有较强的表现力,对于作品的音乐形象产生丰富的想象力,并通过自己的演奏把这些感受想象力表达出来去感染别人。
乐感的培养是一个从小就应着眼的重要课题,在学习各种基本技术的同时仍要启发孩子主动表现音乐。如儿童在教师的带领下,根据旋律的起伏、静止、涌动等,用肢体的运动或舞蹈来感知音乐旋律的流动。而后通过通觉联想,把“听觉”的旋律线条转换为“视觉”画面,在教师的引导下画出心中的“音乐图谱”同时还可以让儿童把“音乐图谱”涂上与音乐情感相对应的颜色,如高潮上升的旋律线条用红色涂;平稳、恬静、安详的音乐线条用绿色涂等。儿童钢琴音乐作品既有标题音乐,又有非标题音乐。由于标题音乐具有明确的曲名,给儿童提供了联想和想象的具体范围,只要稍加讲解和启发,儿童就比较容易理解它所表达的主要内容、情绪和意境。常见的钢琴初级教材中,很多都采用了具体的标题,使学生很容易产生明确、生动的音乐联想。像汤普森的《简易钢琴教程》,每首乐曲都有明确的标题和诠释乐曲的图片,教师运用图片、标题、倾听音乐来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引导儿童发挥想象,用音乐绘出绝美的“画面”。如四手联弹《黄昏的歌》这首乐曲的音乐画面感就非常强烈,像一幅用音乐勾勒出的油画,反反复复缓慢弹奏的两个音程,模仿着老牛悠闲的叫声,教师弹奏的旋律、和声、模仿了远处教堂传来的唱诗班悠远的歌声。通过这首乐曲的学习儿童可以感受到这样一幅画面:太阳余晖照耀在乡间的小路上,一头归家的牛缓缓地走着,时不时发出“哞哞哞”的叫声,农夫在牛身后慢慢地走着,烟斗中冒着淡淡的烟雾……不远处飘来了唱诗班悠扬的歌声,“绘成”了一首《黄昏的歌》。非标题音乐,对于儿童来说,联想和想象起来困难要大一些。联想和想象非标题音乐,首先依赖于学生对音乐语言已有的感受和反应,同时也要从乐曲本身所标明的音乐表情记号、速度力度标记,以及乐曲采用的节拍、织体、和声等方面去理解。在初级钢琴教材中常见的非标题音乐作品有《小奏鸣曲》《回旋曲》《变奏曲》等,曲名只说明了乐曲的形式、类别,力度、速度标记,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但只要教师给予一定的教学指导,就会让少儿接近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例如:把已学过的标题音乐的情感“移情”过来,或适当根据乐段的情感加一些想象中的小标题,再结合乐曲中其他演奏标记,就容易产生正确的联想和想象。联想和想象是丰富、加深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在儿童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地进行联想和想象,使学生的审美体验得到拓展和深化。音乐后天的培养和提高,就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内涵,让他们在掌握技巧的同时,尽可能地弹奏出旋律的强弱变化、进行的动力、感情紧张与松弛的变化。教师可以尽量范奏,让学生先大致地感受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以用同一乐谱用不同方法弹奏,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只要有正确的引导方法,多鼓励学生听赏中外名曲、音乐会等,学生的乐感就一定会提高。
1.2 节奏感的培养
学习开始时就应全面了解学生的节奏感情况,对节奏不佳的学生,就要借助节拍器,从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基本节奏入手,反复练习巩固基本节奏。建立节拍感、等速感。同时还要建立“节奏律动感”。在律动中练习节奏,可以大大挖掘出儿童对节奏的敏感度。如非洲人的节奏感非常好,多复杂的节奏,只要扭动起来身体,很快就可找到复杂的节奏。这是因为人类在运动中与生俱来就有节奏感,需要教师去引导,去挖掘,所以我们在训练儿童节奏时,用身体的摆动来打拍子进行节奏训练比死打拍子硬练习要好得多,如果再加一些故事情节进行节奏训练就更有趣了。最重要的是能让孩子学得开心,容易接受,符合儿童的身心特点。所有的音乐作品,除了它们特有的节奏韵律外,还要凭借不同的速度来表现不同的风格。用什么速度去演奏一首乐曲,既要尊重乐曲本身的要求,也要根据乐曲的风格来确定一个合适的速度。这一点在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1.3 旋律的培养
要表现好旋律,首先要理解旋律,只有反复多练、多听,才能体验到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句子的结构,以及理想中的音色、表现的内涵等。为了让旋律表现得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教师要强调学生边弹边有感情的演唱,同时,还可以辅助以画音乐线条流动图谱、应用音乐色彩教学,讲故事及多媒体动画等教学手段去吸引儿童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旋律,总之要放飞孩子的想象,在流动的旋律中培养听觉联想,让孩子用心去表现曲子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尾,无形中孩子的旋律就会透着丰富的表现力。 1.4 听觉的培养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弹奏音乐作品时对听力的要求主要强调的是对声音、音色的追求,以及曲调感、节奏感的多声部音乐感。听力训练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学生学会“聆听”自己的琴声,努力分辨自己弹奏的声音是否符合音乐内容的要求,钢琴作品大多数是多声部的,声音这个要素必然体现在每个声部中。有的学生弹奏时对旋律声部比较强调,而把其他声部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那么其效果就会过于单薄,缺乏丰富的表现力;有的学生不注意控制伴奏声部,弹得太重太响,那样的效果一定也很差。因此,通过“听”发现问题,恰当地摆好各声部的位置,有意识地对各个声部做好安排,这是音乐表达力的重要环节。
1.5 记忆力的培养
音乐记忆力是一个包括听觉、视觉、动作、逻辑思维活动等各种动作的协调综合,它和各种能力一样,可用科学的方法来加以培养。钢琴对培养记忆力有很大的好处,有些学生学习钢琴时太侧重于动作记忆,要在听觉上、头脑中、手指上全方位地熟悉音乐语言,直到脑海中能想象出这些音符如何在钢琴键盘上流动,才能淋漓尽致、尽善尽美地表达,给人以美的感受。演奏时,要进入角色,让音乐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没有一项技艺是不要付出努力的,只有持之以恒地学习,才能成功。
2 儿童钢琴教学的策略研究
2.1 明确儿童钢琴教学的方向
在重视少儿弹奏技巧训练的同时,还应进一步提高少儿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现力。幻想是儿童在生活中的奇思妙想,是他们纯真心灵的一种大胆的无拘无束的表露,也是一种智慧、聪颖的反映。因此,音乐教师要用动人的音乐艺术形象去陶冶儿童的心灵,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去启迪他们美好的思想,为他们架起幻想的天梯。如果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学琴而学琴。一个学生一开始对学习钢琴很有兴趣,可教师让他反复地练习,家长也不管其是否有兴趣,一味逼他练,于是他便会由喜欢到不喜欢再到厌烦乃至厌恶,最终会导致教育的失败。在学琴的漫长过程中,家长必须认识到良好的学习气氛和家长对学琴的正确认识态度是孩子学好钢琴的重要心理基础,做到收放自如,控制好孩子练琴的松紧度,使儿童在良好和谐轻松的环境中保持学琴的兴趣。“万丈高楼平地起”,要建造起美丽的钢琴艺术大厦,就必须打造好牢固的基础工程。
2.2 家长、老师相互配合,引导学生产生乐学好进之心
应重视对儿童感官协调能力的培养。心理学家认为,所谓聪明,无非就是反应快、接受能力强、理解力强。这些能力需要多种感觉器官同时产生反应,互相配合、协调运动才能迅速提高。而学习钢琴,除了身体的肌筋运动外,必须把感官的各个系统视觉、听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协调起来。在学琴初期,教师应该给家长灌输正确的学琴观念。对儿童进行钢琴教学是由教师——家长——学生三个环节构成。在儿童漫长的学琴道路上,家长的正确观念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家长通常有以下几种典型表现:第一,家长代替太多,理应由孩子自己努力去做的事却由家长代劳了;第二,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这种情况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第三,采取完全不过问的方式。在学琴初期,家长都是满怀好奇与神秘,但这种兴奋瞬息即逝,伴之而来的是艰苦和漫长的陪学、陪练。这个过程让很多家长焦急、苦恼,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必须一开始就给家长树立几个正确的观念:第一,学习钢琴是长期的行为,贵在坚持;第二,学习钢琴,家长不只是投入金钱就万事大吉,更重要的是投入精力和时间;第三,学习钢琴,家长应担负起提示、启发、协助的工作。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主要落实在孩子上课以外全部练习的辅导中。学龄前的幼儿接受钢琴启蒙教学,就像刚刚学走路时一样,需要父母的帮助。现在有不少家长已经认识到辅导的重要性,从孩子学琴起,就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跟着孩子一起学。当年龄幼小的孩子刚刚开始学习钢琴时,家长要先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比如,开始练琴前先要洗干净双手,修剪好指甲,检查琴凳与脚垫的高度、位置,为孩子安置合适的灯光做好练琴的各种准备工作,使孩子努力做到一旦上琴便专心致志,直到完成练习要求。幼儿学琴出于智力和能力上的原因,家长可以帮着记一记教师上课的要求,尽早有步骤地培养孩子独立练琴的能力。
3 结语
儿童钢琴教育要有前瞻性,教师要从长远的角度去训练学生、教导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而不是追求立竿见影式的教学。
参考文献:
[1] 李斐岚.幼儿钢琴教学问答[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2] 张成明.儿童钢琴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