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拿来主义”,即没有通过别人的同意而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执有“拿来主义”思想的孩子正是问题学生的一种,而我个人给问题学生的界定是——生理、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执有“拿来主义”思想的孩子正是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对应的心理辅导。
关键词:问题学生;拿来主义;家庭;教育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这是鲁迅的“拿来主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但是,我在本文中要说的却是个别孩子的“拿来主义”,即没有通过别人的同意而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执有“拿来主义”思想的孩子正是问题学生的一种,而我个人给问题学生的界定是一一生理、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执有“拿来主义”思想的孩子正是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对应的心理辅导。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论语》中也有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产生这种“拿来主义”的错误思想昵?下面我就可能存在的、家庭方面的几种原因,进行一下个案分析。
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基本物质条件得不到满足开学不久,经常有一年级的小朋友反映他们班的小华又拿了别人的东西吃了。前面两次,班主任以为是小华还没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来,还不懂规矩,是无心拿的,所以都只是把他叫到办公室简单地批评教育一番。可这种情况多次出现,这引起了该班主任的高度重视。经过仔细调查,老师发现,小华幼时父亲亡故,母亲靠打零工含辛茹苦的供养他们姐弟二人上学,家庭经济除了应付日常开销和两姐弟的上学花费之后,所剩无几。他家一个月难得吃一次肉,更别说有剩余的钱给他买零食吃了。
了解到这一点后,老师决心帮助小华一家,一有吃的就叫上小华一起吃,放学后还经常去小华家家访,顺便带上一些好吃的,并告诉小华:“如果有什么想吃的,只要我能满足的,都可以向老师提出来。”从那以后,小华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吃,向老师提的请求也越来越少。
像小华这种情况,正是因为他们家经济条件落后,小华的基本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他才会看到别人有什么吃的就想拿来吃。当他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的“拿来主义”也就慢慢的不存在了。
家庭结构不完整,缺乏关爱
小明是个可怜的孩子,父母离异后都各自组建了家庭,把他留在乡下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日里,小明都是独来独往,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们也不愿意跟他玩,因为他经常拿别人的东西。令人觉得奇怪的是小明拿东西大都是在节假目前,这一点让老师觉得很蹊跷。
经过多方了解,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的父母因为都有了各自的家庭,节假日就很少陪小名度过。而每次小明拿了别人的东西后,他的爷爷奶奶就会通知他的爸爸妈妈,这时他们都会回来了解情况。每次小明都会向爸爸妈妈保证不会再拿,但每次都有下一次,这也让他们觉得很不解。老师和他们仔细分析了原因,因为经常缺少父母的陪伴,让小明感觉他的爸爸妈妈不再爱他了,而每次只要一犯错误,爸爸妈妈就会回来陪伴他,就会继续关心他。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傻傻的孩子总是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听了老师的分析,小明的父母觉得非常惭愧,主动向小明承诺会经常给他打电话,一有时间就会把他接到一起生活。小明也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了。
现在的社会,家庭离异的情况每年都在增长,像小明这样的孩子也在增加。且不说父母离婚谁对谁错,只是为人父母,不要忘记给孩子足够的关爱才好。
孩子的物质欲望太强,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对
小玲家境富裕,每天都打扮得像个漂亮的小公主一样,吃的,穿的,用的,每样都比别人要好。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孩子,最近却染上了一个不小的坏习惯——只要看见别人有的、她还没有的,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她都会把别人的拿过来。在和他家多次沟通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原来小玲的爷爷奶奶从小就对她百依百顺,什么都要给她最好的,生怕她穿不好、吃不好。然而最近,爷爷奶奶去姑姑家住了,小玲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同意,遭到了父母的批评,甚至还骂她不懂节约,只会浪费。于是,她就选择自己解决——从别人那拿。
摸清楚了原因后,班主任和小玲的父母商量对策:如果小玲提的要求合理,家里一定满足。如果不合理,家长要和她耐心的讲道理,让小玲意识到她要求的东西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让她懂得不买的原因,而不再以沉默或训斥对待,同时,也希望她的爷爷奶奶不要再过分的满足小玲。
当今社会,存在有很多这种隔代的溺爱,老一辈的人生怕自己的孙子孙女受苦受累,只要是他们提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的满足,只爱不管,这种放纵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啊!
總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我想说,一个好的家庭,应该是和谐、幸福、美满的,应该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而不是问题学生的诱因。
当然,问题学生之“拿来主义”在家庭方面的的形成原因肯定不止以上三点,执有“拿来主义”思想的问题学生也不只是家庭这一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还需要集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之力共同关心、关爱和教育,使其转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用爱关怀,用心教育,就一定能还孩子一片纯真的天空。
关键词:问题学生;拿来主义;家庭;教育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这是鲁迅的“拿来主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拿来主义也未尝不可。
但是,我在本文中要说的却是个别孩子的“拿来主义”,即没有通过别人的同意而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执有“拿来主义”思想的孩子正是问题学生的一种,而我个人给问题学生的界定是一一生理、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方面,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即是问题学生。执有“拿来主义”思想的孩子正是心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行相对应的心理辅导。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论语》中也有一句话“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于问题学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孩子们产生这种“拿来主义”的错误思想昵?下面我就可能存在的、家庭方面的几种原因,进行一下个案分析。
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基本物质条件得不到满足开学不久,经常有一年级的小朋友反映他们班的小华又拿了别人的东西吃了。前面两次,班主任以为是小华还没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来,还不懂规矩,是无心拿的,所以都只是把他叫到办公室简单地批评教育一番。可这种情况多次出现,这引起了该班主任的高度重视。经过仔细调查,老师发现,小华幼时父亲亡故,母亲靠打零工含辛茹苦的供养他们姐弟二人上学,家庭经济除了应付日常开销和两姐弟的上学花费之后,所剩无几。他家一个月难得吃一次肉,更别说有剩余的钱给他买零食吃了。
了解到这一点后,老师决心帮助小华一家,一有吃的就叫上小华一起吃,放学后还经常去小华家家访,顺便带上一些好吃的,并告诉小华:“如果有什么想吃的,只要我能满足的,都可以向老师提出来。”从那以后,小华再也没有拿过别人的东西吃,向老师提的请求也越来越少。
像小华这种情况,正是因为他们家经济条件落后,小华的基本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他才会看到别人有什么吃的就想拿来吃。当他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的“拿来主义”也就慢慢的不存在了。
家庭结构不完整,缺乏关爱
小明是个可怜的孩子,父母离异后都各自组建了家庭,把他留在乡下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日里,小明都是独来独往,不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孩子们也不愿意跟他玩,因为他经常拿别人的东西。令人觉得奇怪的是小明拿东西大都是在节假目前,这一点让老师觉得很蹊跷。
经过多方了解,终于找到了原因。原来他的父母因为都有了各自的家庭,节假日就很少陪小名度过。而每次小明拿了别人的东西后,他的爷爷奶奶就会通知他的爸爸妈妈,这时他们都会回来了解情况。每次小明都会向爸爸妈妈保证不会再拿,但每次都有下一次,这也让他们觉得很不解。老师和他们仔细分析了原因,因为经常缺少父母的陪伴,让小明感觉他的爸爸妈妈不再爱他了,而每次只要一犯错误,爸爸妈妈就会回来陪伴他,就会继续关心他。为了得到父母的关爱,傻傻的孩子总是重复着同样的错误。
听了老师的分析,小明的父母觉得非常惭愧,主动向小明承诺会经常给他打电话,一有时间就会把他接到一起生活。小明也保证以后再也不会拿别人的东西了。
现在的社会,家庭离异的情况每年都在增长,像小明这样的孩子也在增加。且不说父母离婚谁对谁错,只是为人父母,不要忘记给孩子足够的关爱才好。
孩子的物质欲望太强,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对
小玲家境富裕,每天都打扮得像个漂亮的小公主一样,吃的,穿的,用的,每样都比别人要好。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羡慕的孩子,最近却染上了一个不小的坏习惯——只要看见别人有的、她还没有的,不管是吃的还是用的,她都会把别人的拿过来。在和他家多次沟通后,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原来小玲的爷爷奶奶从小就对她百依百顺,什么都要给她最好的,生怕她穿不好、吃不好。然而最近,爷爷奶奶去姑姑家住了,小玲提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同意,遭到了父母的批评,甚至还骂她不懂节约,只会浪费。于是,她就选择自己解决——从别人那拿。
摸清楚了原因后,班主任和小玲的父母商量对策:如果小玲提的要求合理,家里一定满足。如果不合理,家长要和她耐心的讲道理,让小玲意识到她要求的东西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让她懂得不买的原因,而不再以沉默或训斥对待,同时,也希望她的爷爷奶奶不要再过分的满足小玲。
当今社会,存在有很多这种隔代的溺爱,老一辈的人生怕自己的孙子孙女受苦受累,只要是他们提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的满足,只爱不管,这种放纵的错误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是百害而无一利啊!
總结: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他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我想说,一个好的家庭,应该是和谐、幸福、美满的,应该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而不是问题学生的诱因。
当然,问题学生之“拿来主义”在家庭方面的的形成原因肯定不止以上三点,执有“拿来主义”思想的问题学生也不只是家庭这一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还需要集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之力共同关心、关爱和教育,使其转变。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孩子犯错并不可怕,只要家庭、学校、社会联合起来,用爱关怀,用心教育,就一定能还孩子一片纯真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