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为了解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神经症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污名的差异。方法:采用《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对21名神经症来访者和20名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进行调查。结果: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心理污名较为严重,其中,神经症来访者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得分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医院及社会各界应根据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污名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和咨询服务。
[关键词]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心理污名
一般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是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障碍[1]。因我国长期精神心理卫生宣传的缺失及社会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歧视,心理障碍患者因害怕蒙受心理障碍污名、担心他人负面评价而不愿求助于专业心理机构[2]。为了解综合医院神经症和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污名现况,为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工作方案制定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提供参考,课题组于2015年2月-5月对某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神经症来访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院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41名,达到CCMD-3关于神经症诊断标准的21名,其中,神经衰弱8名,广泛性焦虑5名,社交恐惧症3名,强迫症4名,躯体形式障碍1名;其余20名来访者达到心理不健康分类中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但未达到心理障碍诊断标准。全部调查对象中,男性22名,女性19名;来访者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30.12岁;未婚26名,已婚15名;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及以上文化14名,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27名;职业方面,中学生5名,大学生4名,个体户7名,工人12名,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员工6名,退休1名,无业6名。相关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对神经症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存在影响[3],本次调查对象均无宗教信仰。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尹艳新修订的台湾学者陈淑惠、韩德彦所编制的《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用于筛查心理障碍患者感受到的排斥、婚姻阻力等,共12各项目,采用1-4分的四点计分法,总分数越高,表明调查对象心理障碍污名程度越高。相关研究表明,此量表适用于我国相关研究[4]。调查问卷在来访者入科后征求其同意后独立完成,当场回收,部分项目在后续心理咨询过程中进一步访谈。
1.3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为Spss17.0,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得分情况
41名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平均得分为(33.78±8.70)分,高于量表平均得分。
2.2神经症来访者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得分情况及比较
由表1可知,神经症来访者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在《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得分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因我国长期对精神障碍存在偏见及社会各界习惯于精神障碍与心理问题混淆,致使需心理咨询的各类来访者在入心理咨询门诊后将承受各界压力。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心理污名程度较在校学生等其它人群更为严重[2,5],与之前的研究相似[6]。其原因可能在于公众虽然对心理障碍等较为敏感,但相对于入心理咨询门诊、可能被确诊为心理障碍的来访者,被周围人群误解为精神障碍的可能性更低。与“神经症相对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污名程度更重”的预想不同,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污名程度较神经症来访者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神经症患者多伴有心悸、失眠、肌肉酸痛等躯体症状而求助于心内科、神经内科等临床科室,经相关建议而转入心理咨询门诊,对于自身患有心理障碍而出现上述症状并非完全认同,部分神经症来访者甚至在咨询之后依然认为自己患有躯体疾病。而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多为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冲突、学业问题等,其中部分来访者被学校老师、同事、家人建议或强制送入医院心理咨询门诊,鉴于我国有“入医院看病就是有病”的习惯思维,相对于存在合理化倾向及有一定心理准备的神经症来访者心理压力更大,心理污名程度可能更为严重。这提示我们,除社会各界需加强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科普宣传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心理障碍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同时完善基层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其使用率,如社区心理咨询室、各级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非医疗机构的心理援助服务,改变公众污名,改善人群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歧视,提高人民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情况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880.
[2]吴彦敏,刘明,柳晓燕等.医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及污名的相关调查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99-103.
[3]王志忠,李涛,黄悦琴,等.宁夏农村地区神经症性障碍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3):193-196.
[4]尹艳新.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复原力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5]徐双清,邢钰圆,杨心德.大学生心理障碍污名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46-49.
[6]李强,高文珺,龙鲸,等.心理疾病患者自我污名及影响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8(3):319,323-325.
[关键词]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心理污名
一般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是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障碍[1]。因我国长期精神心理卫生宣传的缺失及社会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歧视,心理障碍患者因害怕蒙受心理障碍污名、担心他人负面评价而不愿求助于专业心理机构[2]。为了解综合医院神经症和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污名现况,为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工作方案制定及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宣传提供参考,课题组于2015年2月-5月对某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神经症来访者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我院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41名,达到CCMD-3关于神经症诊断标准的21名,其中,神经衰弱8名,广泛性焦虑5名,社交恐惧症3名,强迫症4名,躯体形式障碍1名;其余20名来访者达到心理不健康分类中一般心理问题诊断标准,但未达到心理障碍诊断标准。全部调查对象中,男性22名,女性19名;来访者年龄16-69岁,平均年龄30.12岁;未婚26名,已婚15名;受教育程度方面,大学及以上文化14名,高中、中专及以下文化27名;职业方面,中学生5名,大学生4名,个体户7名,工人12名,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员工6名,退休1名,无业6名。相关研究表明,宗教信仰对神经症患者心理健康程度存在影响[3],本次调查对象均无宗教信仰。
1.2方法
本研究采用尹艳新修订的台湾学者陈淑惠、韩德彦所编制的《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用于筛查心理障碍患者感受到的排斥、婚姻阻力等,共12各项目,采用1-4分的四点计分法,总分数越高,表明调查对象心理障碍污名程度越高。相关研究表明,此量表适用于我国相关研究[4]。调查问卷在来访者入科后征求其同意后独立完成,当场回收,部分项目在后续心理咨询过程中进一步访谈。
1.3统计方法
统计软件为Spss17.0,采用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得分情况
41名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平均得分为(33.78±8.70)分,高于量表平均得分。
2.2神经症来访者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得分情况及比较
由表1可知,神经症来访者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在《心理疾病污名感受量表》(短版)量表得分情况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3、讨论
因我国长期对精神障碍存在偏见及社会各界习惯于精神障碍与心理问题混淆,致使需心理咨询的各类来访者在入心理咨询门诊后将承受各界压力。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综合医院心理咨询门诊来访者心理污名程度较在校学生等其它人群更为严重[2,5],与之前的研究相似[6]。其原因可能在于公众虽然对心理障碍等较为敏感,但相对于入心理咨询门诊、可能被确诊为心理障碍的来访者,被周围人群误解为精神障碍的可能性更低。与“神经症相对于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污名程度更重”的预想不同,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心理污名程度较神经症来访者无显著性差异,其原因可能在于神经症患者多伴有心悸、失眠、肌肉酸痛等躯体症状而求助于心内科、神经内科等临床科室,经相关建议而转入心理咨询门诊,对于自身患有心理障碍而出现上述症状并非完全认同,部分神经症来访者甚至在咨询之后依然认为自己患有躯体疾病。而一般心理问题来访者多为婚姻、家庭问题、人际冲突、学业问题等,其中部分来访者被学校老师、同事、家人建议或强制送入医院心理咨询门诊,鉴于我国有“入医院看病就是有病”的习惯思维,相对于存在合理化倾向及有一定心理准备的神经症来访者心理压力更大,心理污名程度可能更为严重。这提示我们,除社会各界需加强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科普宣传外,还需要根据不同心理障碍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同时完善基层心理咨询机构,提高其使用率,如社区心理咨询室、各级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提供非医疗机构的心理援助服务,改变公众污名,改善人群对精神心理障碍的歧视,提高人民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郑亚楠,魏泽红.某综合医院心理门诊就诊情况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880.
[2]吴彦敏,刘明,柳晓燕等.医学生心理求助态度及污名的相关调查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99-103.
[3]王志忠,李涛,黄悦琴,等.宁夏农村地区神经症性障碍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27(3):193-196.
[4]尹艳新.大学生心理疾病污名、复原力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
[5]徐双清,邢钰圆,杨心德.大学生心理障碍污名与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0,27(1):46-49.
[6]李强,高文珺,龙鲸,等.心理疾病患者自我污名及影响初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8(3):319,323-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