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炳锋,泳春拳人把茶欢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5115261982091725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电视剧《李小龙传奇》的热播,福建詠春拳成了热门话题,受邀参与拍摄《李小龙传奇》的福建传统詠春拳传人张炳锋也成为当地的热门人物。
  接到采访张炳锋的任务,我很兴奋,当得知他把约见地点选在朋友的茶庄时,我更好奇了,原来张炳锋在练拳之余也是一个好茶之人。
  到了唐氏龙涓宝都茶行,经唐总引见,又得知张炳锋在篆刻、书法领域也有造诣,茶行名“龙涓宝都”和他自己名片上的书法笔迹都出自他手,寥寥数字,便得见深厚功底。张炳锋说他是同时练上泳春拳和书法的,一个硬朗,一个轻柔,就好像人性的两端,不是刚强,就是柔弱,而他却很享受这种游走于刚柔两端的生活。
  
  从小与茶结缘
  
  张炳锋的父亲嗜茶,他受父亲的影响,自小就跟着父亲学喝茶。家里泡茶的器皿因为长期浸泡茶汤,样样古色古香,很多好收藏之人寻上门出高价购买。
  后来,张炳锋跟在姑父的茉莉花茶厂里做事。他对那段时光的印象很深刻,他常常跟着姑父到福建三明大田运来大批茶青窨制花茶,除此之外,他还要学着鉴品花茶,把制成的茉莉花茶分好等级出售。尽管如此,他却并不爱喝花茶,私下就爱泡着茶青喝,他说也许是被父亲养刁了口味,父亲是茶瘾越来越大,茶越喝越浓,他也越来越喜欢重口感的茶。
  接触到铁观音后,他喜欢上了这道桔红的茶汤。他记得那时候的铁观音都是浓香型的,而且也很便宜,每斤只有几元钱。有一次张炳锋在福建三明永安桃园镇喝到铁观音茶王,他说那茶太香了,整个20多平方米的房间都是茶香。每次回想描述这段经历的时候,他都能再陶醉一回。
  到了1989年,张炳锋第一次喝到岩茶。当时他的武夷山朋友,带了些岩茶送给他喝,那红褐色的茶汤、浓郁的茶香、淡淡的焙火味,和他的口味完全契合。一直到现在,他仍贪恋于杯中岩茶,而且还把茶带到平日的练拳中去。练拳需要集中精力,所以张炳锋省去了繁琐的泡茶工序,直接把茶放进大碗里泡着喝。中途休息时,捧起大碗一饮而尽,畅快淋漓。张炳锋说练拳的时候喝水容易胀胃,对心脏也不好,而茶能生津止渴,不用像喝水那样豪饮,而且茶内物质丰富,有保健功效。
  
  因为铁观音改台词
  
  此次有幸参加《李小龙传奇》剧组的拍摄,张炳锋刚到剧组就表演了一套蒙眼藕手,将双眼蒙上,根据感觉瞬间作出反应,这套表演引来剧组人员的频频喝彩。张炳锋来到剧组,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福建传统詠春拳,还为演员和工作人员带去了福建铁观音。张炳锋进剧组时,恰逢铁观音秋茶上市,一个人泡上一杯茶,四周的人都能闻到茶香。在张炳锋的介绍下,剧组人员在工作之余都爱喝上几道观音茶,特别是在剧中扮演詠春拳祖师叶问的于承惠师傅很喜欢铁观音,多次叮嘱张炳锋下次要多带一些来。
  因为铁观音,导演还特意改了剧中台词。有一段拜师的剧情,由徒弟向师傅敬茶,其中一个福建的弟子端上茶,有句台词是“师父,请喝茶”,后来因为张炳锋的铁观音,这句台词改成了“师父,请您品尝我从老家带来的铁观音秋茶。”
  
  詠春拳因茶传播
  
  泳春拳在广东名气很大,被视为当地传统拳法,但它发源于福建,还是因茶而传播到广东一带的。
  张炳锋说,詠春拳的创始人是清初少林派弟子五枚师太。因为拳法里含有传统詠春功夫,所以被称作詠春拳。创立詠春拳法后,五枚师太收了很多女弟子,严咏春是众多女弟子中的一个,其丈夫靠贩茶为生。后来,严咏春教丈夫学习詠春拳,而借着严咏春丈夫到广州贩茶的机会,福建詠春拳渐渐在广东开枝散叶。
  福建詠春拳有3套拳法,分别是小念头、寻桥、标指。泳春拳代代相传,也正是用拳法来排位的。严咏春是詠春拳“小”字辈的弟子,张炳锋的师父是“标”字辈,张炳锋则是“指”字辈的。
  拍完《李小龙传奇》,张炳锋的下阶段目标是准备为福建詠春拳申报非物质遗产,就像福建安溪铁观音一样,让詠春拳也成为福建的特色。
  
  茶道与武德
  
  张炳锋说,武有武德,茶有茶道,两者有相通之处。
  有了名气,张炳锋常常遇到一些“武林”中人前来挑战,但他对此并不理会,因为拳脚无眼,担心有所闪失,他觉得功夫可以切磋和弘扬,不是用来争脸面、挣名气的。
  学武的人不是光有武术上的修炼,更需要有道德上的修养。首先武学可以历练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随着武学修为的一点点沉淀,达到一个“清修沉静”的境界,这和中国茶礼“俭清和静”的“清静”相近。其次,武学讲究中庸之道,有刚有柔,刚与柔处在一个和谐的境界,也就是茶道中的“和”。
  除了茶与拳,张炳锋觉得中国的文化都是相通的,也包括书法。他说,学书法的人可以学行书、学楷书,但是每段练习根基最重要,就像练拳、品茶,都需要好的根基。
  现在,张炳锋依然每天练拳、练书法、喝茶,然后以武会友,以茶交友。
其他文献
第一次邂逅八仙荼并不是在诏安+而是在武夷山。特殊的香气和滋味还让我以为它是奇种。而几道茶的工夫让我认识了这闻香识味的八仙茶:它是建国以来新选育的第一个国家级乌龙茶良种;它曾掀起了两次发展高潮;它还具有“鸦片茶”、“味精茶”的别称、喝过它的人总会对它的香味念念不忘,但是也会有些悯怅,因为在市场里,难觅它的芳踪,或许这一次品饮则是日后很久很久的想念……    闻香品八仙 岩茶工艺制成的八仙茶    干
期刊
冬日午后,些许阳光,稍冷。  老杨难得一天中在这个时候有点空闲,拿出自己珍爱的一款茶,在忙里偷闲的时光里自斟自饮;迎着太阳的光线,老杨的白头发格外显眼。老杨属猪,不老,只是因为这几年来在茶叶上花费的心思让他的两鬓过早染霜,不过换来业界的种种荣誉以及茶人对他事业上的肯定,他觉得值。    冬日茶思     对茶叶,老杨是半路和尚,他说,走了一半的人生路,发现很多行业的人都会在一杯清茗上找到共通点。茶
期刊
普洱茶,已经以其谜一般的身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让无数爱茶人沉迷其中。俗话说“好茶配好器”,随着这股普洱热的兴起,与普洱茶相关的用具也“母凭子贵”般地成为市场的新宠。从一张简单的白纸到动辄上千元的云南黑陶重彩包装盒,普洱茶配件从另外一个角度印证了这场普洱神话。  但在这场神话背后,我们也听到了这么一则笑话,说一茶友不知如何把紧压的普洱茶撬开,情急之下只能直接用牙齿去咬,结果牙齿都快咬
期刊
  
期刊
提起中国茶庄老字号,从北京的“张一元”、“吴裕泰”到云南易武的“易武车顺号”都是老茶人们耳熟能详的,尽管其中有不少老字号已经“店老字黄”,但史料中依稀的文字却仍然在向人们诉说着它曾经的繁华。从本期开始,我们将陆续推出“中国茶庄老字号发现之旅”系列,关注在中国历史上辉煌过的茶庄老字号,翻开它们那沉重的历史,和它们的命运同呼吸。  本期我们首先走近福州的“太和堂茶庄”和“良友茶行”,对于“老福州”的茶
期刊
茶友相约,总有好茶招待。这次,茶叶是装在一个古色古香的茶罐里,刚掀开盖子,茶香四溢,储放了两三年的茶叶色泽和香气没有太大变化,倒是多了缕缕陈香。茶友解释道,这个神奇的罐子名为“醒茶罐”,专门醒茶之用。  现在市面上和茶友收藏的醒茶罐是各式各样,材质上有黑陶的、紫砂的、藤编的,图案上有民族图腾、龙凤、花木等,醒茶罐在存储茶叶、醒茶之余,也可供茶人日常欣赏把玩,成为茶人的私人收藏之一。    为何醒茶
期刊
中国人以金属制作茶具至少已有千余年历史  宋人使用的茶具以金银为上品,并视之为身份和财富的象征。蔡襄在其《茶录》(下篇,论茶器)中具体记载当时流行的斗茶用具“茶椎、茶钤、茶匙、汤瓶”等均以黄金为上,次一些则“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宋代银制茶具继承发扬了唐代金银器模压、锤压、錾刻、焊接、鎏金等工艺传统,在其基础上创造了立体装饰、浮雕凸花和镂刻工艺,充分显示出宋代金银工艺制作的高水平。  与唐代相比
期刊
宁静致远    茶席主人:孟俐  茶叶:铁观音  茶具:陆羽春舞壶组  主题思想:“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常饮清茶,可使人保持一颗平静而淡定的心。春天的铁观音别有一股韵味,散发出幽幽的兰香。茶席主人使用的色调清新淡雅,茶具简洁而雅致。那盆用心插好的兰花不正是茶席主人自身的写照吗?好一株空谷幽兰。    雀舌报春    茶席主人:饶静  茶叶:竹叶青  茶具:玻璃壶  主题思想:状如雀
期刊
独坐寂然,有冻雨敲窗。  品一口清苦的香茗,凝重的心事淡去,若有若无,随氤氲的茶雾袅娜飘散。  想起了成都的盖碗茶。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  盖上有字:可以清心也。  五字成一圆环,便有了五种读法。都是说茶。  其一:可以清心也。茶之为物,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皎然一饮、再饮,三饮得道。卢仝一碗、二碗,七碗风生。可以清心。 其二:以清心也可。此物清高。千万年的等待,茶,沐雨露,拂
期刊
茶友们说入冬了,要喝点金桔桂花,理气防干燥如果能搭配点普洱红茶等暖身茶,保健功效更好,但是除了保健之外,茶人们更追求口感 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小试验,选出四款茶和金桔桂花搭配,由茶友们来评定它们在汤色、口感、香气的表现上,谁更出色,谁又稍逊一筹。    先介绍四款茶:  清香型铁观音:花香味明显,有观音韵,回甘平稳,叶底饱满整齐,叶片柔软。  六大茶山2006年熟茶1号:入口顺,茶汤甘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