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理解古代文献资料时,我们不能“就词论词”,而应该密切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摸清篇章结构的脉络和上下文意勾连得出词义的确诂,并且还要结合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意。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左传·隐公元年》的一段话做出全新的解释。
关键词:隧;公从之;互文;借代
在理解古代文献资料或者对其进行注释、翻译时,必须首先了解、考察古代社会,因为与词义发展有直接联系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产生活也直接影响词义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清代训诂学杰出之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其突出的优点在于深入文献语言实际来阐释词义。实际即是社会生活的实际,也是指文献原文的实际意义。要准确地解释文献实际意义,不仅仅是注释词义,分析句读,还要注意在说明文意时注意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段,分清那些是实际发生的事情,那些是没有发生而只是表达的手段方式,然后理解翻译文章时,意思就不会模棱棱两可,读者也不会心有千千结了。
《左传· 隐公元年》中这样一段话:“……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①
一 “隧而相见”的“隧”是掘隧道、打地道的意思,而“大隧”的“隧”是名词,隧道、地道。这两个“隧”都不能理解成与墓道有关的意思。
杨伯俊《春秋左传注》:“隧,动词,掘隧道。”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正义》:“隧,若今延道。”清·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的《春秋左传诂》:“贾逵国语注:‘阙地通路曰隧’郑玄<礼记>:‘隧延道也。’<声类>:‘埏,墓隧也。’”《汉语大词典》中第二个义项“地道”“挖地道”举的就是这个例子。王力《古代汉语》“隧”用如动词,挖隧道。倪怀庆“隧”字补注中:“隧,古代墓道,称‘隧’在这里,颍考叔使用了‘隧’的墓道义”。从以上各家注释来看,对于“隧”字解释不一致。究竟应该理解为地道还是墓道呢?以下从古代文化结合现代交通来论证“隧”为地道而非墓道义。
从古代文献资料看“隧”在古代大致有三种用途:
第一种,用做打仗的道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初,陈侯会楚子伐郑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杜预注:“隧,径也。”②
第二种,特指墓道。《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戊午,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亦叔王所恶也。”《春秋左传注》中解释“隧”有两义。“百里内分置六乡,六乡外置为六遂”即是一种区域面积单位。另一义“杜预用贾逵义,谓‘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杨伯俊把两义贯通理解“其实隧葬与六遂两义一贯……盖晋文先请隧葬,隧葬既得,则必置六遂供葬具也。”
第三种是供作它用的通道。
从古代葬礼制度来看,春秋时代贵族殡葬仪式是:天子隧葬,诸侯下棺,下棺是在墓地掘坑,把棺材由地面系下去掩埋。隧葬是由隧道入墓穴去掩埋(今山西有些山区犹有此俗)隧葬是周天子专用的葬式,周襄王宁可赐予晋文公阳樊等城邑土地而不愿将做为周天子专用的“隧”赐予他,可见其重要性。春秋初期的隐公元年,并没有文献左证庄公越礼用“隧”这就又旁证了“隧”是隧道、地道的意思。
我们结合现代社会来考察,公路、铁路交通的工程中,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说法,但是,在实际工程预算中不能不考虑到,桥,隧的施工难度和造价,虽然现代工程技术比起古代已经非常先进,但能避开难度大的工程尽量避开,以节约投资,采用最经济的方案。文中如果真能“阙地及泉”然后“隧而相见”的话,泉水即是地下水,即便是工程技术发达的今天,工程中修隧道遇到地下水要进行紧急处理,不知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当然,古代的“隧”不可能和现代的“隧道”相比,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用做重要的用途是不会兴师动众来修隧道的。所以对于庄公是否真正修道应该提出疑问。
因此,“公语之故,……其谁曰不然”就是“如果掘地掘到泉水,再挖地道相见,那谁能说不是在黄泉相见呢?”(然,即对应上文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二、对“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这句话的理解。
“公从之”大都翻译成庄公听了颍考叔说的话。但听从了颍考叔的什么话呢?真的是“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首先,这句话的背景是庄公“既而悔之”而母亲又做了一连串的错事,此时是问心有愧于儿子,母子和好有了坚实的感情基础,下一步的发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阙地及泉”岂非多此一举?其次,由上可知“隧”是用做重要的用途的,如果仅此一用是不可能修的。再次,我们来看颍考叔先前的话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表层含义是如果掘地见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见,那有谁说不是在黄泉相见呢?只要是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结构中国人恐怕不能拘泥理解为:“去挖隧道吧,在那里见面和在黄泉一样”。其实隐含意思中心并不在“掘地道”而在说黄泉和地道的相似性,“黄泉不就是掘地见到水吗?想和好,在黄泉和人世间有何两样?”这才符合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样,对于“公从之”就可以理解为“庄公听了颍考叔不计前嫌、母子言归于好的意见。”
“出入”句,“出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古诗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说就是上下两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这里是指庄公与母亲相约某地,一起出入,一起随口吟其自作词句。”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有的翻译为:“身在大隧中,乐如水乳融;身在大隧外,忽觉心神快。”我们想想把它理解成真实的隧道的话,隧道中有何可乐,有何可喜?这句话中的“大隧”其实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并非是真实的隧道,而是虚指。“大隧之中”是指照应上文的黄泉,“大隧之外”是指人世间的生活。母子决定生死相依,不离不弃,享受幸福和乐的生活。
这段话应该这样理解,庄公听从了颍考叔让他们言归与好的建议,于是,和母亲一起出入,随口吟其各自作的词句,庄公吟到:“身飘到另一世界,乐也如水乳融”;姜氏对吟:“身既在人世间啊,乐也乐开怀!”
以上是对《左传隐公元年》中一段话的理解,正如黄季刚先生说的:“学问文章宜由章句训诂起”。我们有时不能“就词论词”,而应该密切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摸清篇章结构的脉络和上下文意勾连得出词义的确诂。中国的训诂学总是以文献为依据不脱离文章内容,并且兼顾修辞等各种表达手法为原则。
注释: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来自《汉语大词典》1989版
参考文献:
[1]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徐杰令.《先秦社会生活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9]倪怀庆.“隧”字补注,[J] 语文建设2006.5.
关键词:隧;公从之;互文;借代
在理解古代文献资料或者对其进行注释、翻译时,必须首先了解、考察古代社会,因为与词义发展有直接联系的是社会生活,而社会生产生活也直接影响词义的发展,两者辨证统一。清代训诂学杰出之作,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其突出的优点在于深入文献语言实际来阐释词义。实际即是社会生活的实际,也是指文献原文的实际意义。要准确地解释文献实际意义,不仅仅是注释词义,分析句读,还要注意在说明文意时注意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段,分清那些是实际发生的事情,那些是没有发生而只是表达的手段方式,然后理解翻译文章时,意思就不会模棱棱两可,读者也不会心有千千结了。
《左传· 隐公元年》中这样一段话:“……遂寘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 …。’”①
一 “隧而相见”的“隧”是掘隧道、打地道的意思,而“大隧”的“隧”是名词,隧道、地道。这两个“隧”都不能理解成与墓道有关的意思。
杨伯俊《春秋左传注》:“隧,动词,掘隧道。”李学勤主编的《十三经正义》:“隧,若今延道。”清·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的《春秋左传诂》:“贾逵国语注:‘阙地通路曰隧’郑玄<礼记>:‘隧延道也。’<声类>:‘埏,墓隧也。’”《汉语大词典》中第二个义项“地道”“挖地道”举的就是这个例子。王力《古代汉语》“隧”用如动词,挖隧道。倪怀庆“隧”字补注中:“隧,古代墓道,称‘隧’在这里,颍考叔使用了‘隧’的墓道义”。从以上各家注释来看,对于“隧”字解释不一致。究竟应该理解为地道还是墓道呢?以下从古代文化结合现代交通来论证“隧”为地道而非墓道义。
从古代文献资料看“隧”在古代大致有三种用途:
第一种,用做打仗的道路。《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初,陈侯会楚子伐郑当陈隧者,井堙木刊。”杜预注:“隧,径也。”②
第二种,特指墓道。《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戊午,晋侯朝王。王享醴,命之宥。请隧,弗许,曰王章也。未有代德,亦叔王所恶也。”《春秋左传注》中解释“隧”有两义。“百里内分置六乡,六乡外置为六遂”即是一种区域面积单位。另一义“杜预用贾逵义,谓‘阙地通路曰隧,王之葬礼也。’”杨伯俊把两义贯通理解“其实隧葬与六遂两义一贯……盖晋文先请隧葬,隧葬既得,则必置六遂供葬具也。”
第三种是供作它用的通道。
从古代葬礼制度来看,春秋时代贵族殡葬仪式是:天子隧葬,诸侯下棺,下棺是在墓地掘坑,把棺材由地面系下去掩埋。隧葬是由隧道入墓穴去掩埋(今山西有些山区犹有此俗)隧葬是周天子专用的葬式,周襄王宁可赐予晋文公阳樊等城邑土地而不愿将做为周天子专用的“隧”赐予他,可见其重要性。春秋初期的隐公元年,并没有文献左证庄公越礼用“隧”这就又旁证了“隧”是隧道、地道的意思。
我们结合现代社会来考察,公路、铁路交通的工程中,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说法,但是,在实际工程预算中不能不考虑到,桥,隧的施工难度和造价,虽然现代工程技术比起古代已经非常先进,但能避开难度大的工程尽量避开,以节约投资,采用最经济的方案。文中如果真能“阙地及泉”然后“隧而相见”的话,泉水即是地下水,即便是工程技术发达的今天,工程中修隧道遇到地下水要进行紧急处理,不知古人是如何做到的。当然,古代的“隧”不可能和现代的“隧道”相比,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用做重要的用途是不会兴师动众来修隧道的。所以对于庄公是否真正修道应该提出疑问。
因此,“公语之故,……其谁曰不然”就是“如果掘地掘到泉水,再挖地道相见,那谁能说不是在黄泉相见呢?”(然,即对应上文的“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二、对“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遂为母子如初。”这句话的理解。
“公从之”大都翻译成庄公听了颍考叔说的话。但听从了颍考叔的什么话呢?真的是“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吗?”我认为并不是这样。首先,这句话的背景是庄公“既而悔之”而母亲又做了一连串的错事,此时是问心有愧于儿子,母子和好有了坚实的感情基础,下一步的发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阙地及泉”岂非多此一举?其次,由上可知“隧”是用做重要的用途的,如果仅此一用是不可能修的。再次,我们来看颍考叔先前的话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表层含义是如果掘地见到泉水,在隧道中相见,那有谁说不是在黄泉相见呢?只要是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心理结构中国人恐怕不能拘泥理解为:“去挖隧道吧,在那里见面和在黄泉一样”。其实隐含意思中心并不在“掘地道”而在说黄泉和地道的相似性,“黄泉不就是掘地见到水吗?想和好,在黄泉和人世间有何两样?”这才符合说话人的言外之意。这样,对于“公从之”就可以理解为“庄公听了颍考叔不计前嫌、母子言归于好的意见。”
“出入”句,“出入”,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古诗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说就是上下两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这里是指庄公与母亲相约某地,一起出入,一起随口吟其自作词句。”
“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有的翻译为:“身在大隧中,乐如水乳融;身在大隧外,忽觉心神快。”我们想想把它理解成真实的隧道的话,隧道中有何可乐,有何可喜?这句话中的“大隧”其实是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并非是真实的隧道,而是虚指。“大隧之中”是指照应上文的黄泉,“大隧之外”是指人世间的生活。母子决定生死相依,不离不弃,享受幸福和乐的生活。
这段话应该这样理解,庄公听从了颍考叔让他们言归与好的建议,于是,和母亲一起出入,随口吟其各自作的词句,庄公吟到:“身飘到另一世界,乐也如水乳融”;姜氏对吟:“身既在人世间啊,乐也乐开怀!”
以上是对《左传隐公元年》中一段话的理解,正如黄季刚先生说的:“学问文章宜由章句训诂起”。我们有时不能“就词论词”,而应该密切联系文章的思想内容摸清篇章结构的脉络和上下文意勾连得出词义的确诂。中国的训诂学总是以文献为依据不脱离文章内容,并且兼顾修辞等各种表达手法为原则。
注释: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来自《汉语大词典》1989版
参考文献:
[1]陆宗达.《训诂简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2]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3]洪亮吉撰李解民点校.《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沈玉成.《左传译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1.
[6]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郭锡良等编.《古代汉语》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徐杰令.《先秦社会生活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9]倪怀庆.“隧”字补注,[J] 语文建设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