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

来源 :中关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头长发高高盘起,上身穿一件束腰浅色衬衫,下身着一袭碎花长裙,走起路来裙摆飘飘……这是北京十一学校特级生物教师王春易留给学生的深情记忆。她的课,令全年级学生趋之若鹜,获得100%的满意度。课堂上的她,真情投入,神采飞扬;课堂下,温柔耐心,百问不烦。这位多项荣誉集于一身的模范教师,却从未自满,2010年,她通过教学改革突破自我、实现超越,把课上大量时间交给学生,自己只用五分钟串讲疑难问题,学生的成绩却比跟老师作笔记的传统课堂更加优异……
  从讲到不讲的华丽嬗变
  好不夸张地讲:在全国的中学生物教学领域,王春易的“善讲”都是出了名的。她的课堂呈现出巨大的张力和蓬勃的生命力,代表着一种高度,甚至被奉为经典。那一节节完美的课堂几乎横扫了生物教学的全部奖项:33岁,被评上特级教师;34岁,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教学设计在全国中学生物学年会评比中荣获一等奖……
  20年的教学生涯,她自己也特别享受这个“讲”的过程。讲组织培养,她会魔术般地变出胡萝卜;讲“自由水”和“结合水”时,她现场磕开一枚鸡蛋,学生边观察边叫:哎呀!蛋清里面有水却不能自由流动。一下体会了“结合水”的含义……
  “听她的课,是一种享受,行云流水,如饮甘泉”,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赞美。可是,就这样一位以“讲”出名的特级教师,突然有一天,上课却不讲了!
  2008年,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提出了“课堂成长年”理念,提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而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地方,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准备,2010年9月,王春易将变革方案发给学生,并郑重地打招呼:“从下周开始,生物课要变了。”
  从老师那不寻常的表情中,学生预感到生物学科将有一次大地震,每个人心里都心七上八下的。
  于是,十一学校建设学科功能教室的战役打响了,王春易带着生物组几位教师欣喜地布置起来:书柜里配置了音像、图书资料、外文教材……100多个大大小小的瓶子,40多种绿色植物,实验器材、标本……
  楼道也利用起来了,展板上面是生命科学的重大发现史,下面是近10年来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悠悠300余年,人类对生物学研究的累累硕果,像一幅生动的画卷在学生面前舒展开来……
  她期待着将来从生物教室里走出这样的科学大家。
  经过几个昼夜的忙碌,生物教室完全变了样。处处都是学习资源,所有的器材都一目了然,都是在用着的,而不是摆设,到处是学生做的模型,学生养的植物,连门都被充分利用起来,挂满了学生的作品。教室里没有讲台,学生的课桌既是书桌,又是实验台,也是小组讨论的会议桌……这样的教室,将学生通过学习知晓的世界与现实存在的世界建立起联系,唤起了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感性记忆,拉近了他们与科学发现的认知距离。
  当学生们走进生物教室,感觉犹如走进了生物世界一般。学生喜欢这里,愿意置身于这个舒适、惬意、能够激活热情与灵感的学习园地,更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
  此时的王春易突然发现,其实我们可以让教育变得更加令人心旷神怡。同时隐隐地感觉到已经找到了心中向往的东西,感觉到已经有所获得,虽然微小,但毕竟找到了。
  学生更是渐入佳境,动手操作给他们带来了久违的快乐,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制作的细胞模型,更是创意新颖,样式丰富……
  课堂活跃了许多,整节课好像都在动。下课了,学生却不着急离开,总是这翻翻,那看看,围着瓶瓶罐罐不停地摆弄。这让她兴奋不已。那天,她走出高中教学楼,忽然觉得云淡风轻,绿草萋萋,人轻盈得几乎要飞起来。
  她还和班主任协商,在每个班里成立学习合作小组,通过小组学习,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王春易要求,小组讨论前,每个学生必须拿出自己的方案和问题,才能和大家进行交流,同时采用培训组长、捆绑式评价等一系列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是激发那些内向的孩子主动与人交流。
  高二9班的张轩亲身经历了从不问问题到敢于讨论的转变。这个男孩子笑言自己以前总是很纠结,害怕自己的问题蠢,不敢说。但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蠢问题没有了,有价值的问题越来越多”。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题目可研讨,王春易又“发明”了“学习规划书”。规划书里包含着本单元的题目、目标、重点等内容,也有单元规划、单元评价和单元检测。以前,教师这周、这月讲什么,学生不知道。而规划书里,王春易会告诉学生所有的计划安排,包括这个单元计划用几个课时完成,每节课课上做什么,课下做什么,让学生心里有数。
  “这样做,避免有的学生到最后还没完成任务,也为那些走得快的学生超前完成任务,提前做了准备。”王春易解释说。
  每次上课前,她都提前将“学习规划书”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学自研,到了课堂,便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实验和探究。
  同时,原本“束之高阁”的笔记本又重新发挥了作用。学生拿起笔记本,记下自己梳理知识的过程,记下总结的知识框架图。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记录知识,而是主动地开始了学习和思考。
  之前的课堂,培养的是一群小书生,现在的课堂,培养的可是一群小小科学家!”
  如今,走下讲台的王春易,忙碌的身影依然穿梭于高中教学楼不同的教室间,人们很难看清她的容颜,却总能看到她那标志性的长裙,飘摆着,忽隐忽现。所不同的是,她的优雅与柔美韵致中多了一种“洗新革面”的沉静、一种勇于改变的胸怀与气量、一种深刻而含蓄的美。
  这次“蜕变”,使她更加美丽。
  改革——带来了惊喜
  改革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十一学校的生物竞赛是王春易最早做的,每届一等奖人数都是北京市第一名。有一年一等奖北京市共28人,十一学校就有15人,占了50%以上。   同时,她的改革也得到了世界同行的认可。2012年3月27日,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第三届中欧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论坛会场,350人汇聚一堂,王春易轻盈地走上发言席,“我来自北京十一学校,是一名生物老师……”
  报告结束后,1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热烈鼓掌,来自荷兰的主持人握着王春易的手,兴奋地说“你让我看到了中国的课程改革,看到了中国的老师是怎么做的,非常感谢。”
  会场上呼啦啦站起一片人,大声喊到:“王老师,你太牛了,你是最牛的生物老师!!!”
  外国同行纷纷走上前与她合影,索要名片,“哎呀!我没带名片呀!不知道哇!”王春易赶忙掏出本子,从上面撕纸写,撕了一张又一张,写了一页又一页。
  还有一次在美国交流,课堂实验用的化学品,没有标名。于是,王春易拿起来闻闻,看看,随手就在黑板上写下这一化学品的分子式!
  “我的女神啊!”美国学生惊叹不已。
  2012年3月的一天,创造教育奇迹的第56号教室的主人——美国历史上唯一获得“国家艺术奖章”的教师雷夫·艾斯奎斯来到了王春易的生物教室。那天,围绕着一个个问题,学生们唇枪舌剑,互相问难,思想的火花在四处飞溅。
  他兴奋了,学生自由快乐的学习状态,令他禁不住连声赞叹:“哇!你这就是56号教室呀!”王春易的眼圈红了,眸子里闪着幸福的光芒,蓦然回首,教学的真滋味在那灯火阑珊处。
  此后,十一学校组织了一次学生座谈会。谈到王春易,学生们声情并茂地回忆起师生间的点点滴滴,他们说,受教于王老师,是自己一生的幸运。
  毕业的学生也特地发来邮件:“或许有一日,您传授给我们的知识会在脑海中渐渐淡去,可永远不忘的,是您对事业的投入奉献,是您目光中的执着坚韧,是您对我们无尽的爱……”
  ……
  座谈结束时,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总结说:新时代呼唤新学校、新老师,王春易就是这样一位体现了新时期特色的新老师!
  2012年11月,海淀教委主办,十一学校承办了以:“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为主题的“王春易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2014年12月教育学会举办,十一学校承办了以“最美的风景永远在下一次挑战中”为主题的“王春易教育教学思想研讨会”。
  爱每一个学生:基于理解和尊重
  春天到,教学楼前花开正浓。课堂上,王春易对学生说:“黄色的连翘,紫色的紫荆,粉色的桃花,小小的空间里姹紫嫣红,多美的地方。”言下之意,趁着春光美,快去感受花朵的璀璨,阳光的温暖。
  学生惊诧得很:“您说笑吧!校园哪有那么美的地方?”
  日复一日,学生都是连跑带跳地赶回教室,想的是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哪有心思去看周围的世界?
  “浮躁的心态,让学生缺失了一种对生命的拥抱,对人性的热爱,对梦想的向往以及对一切未知不屈不挠的激情。”王春易说,自己想培养的,是从容的精神美少年。
  那些有心赏了花的学生,脚步开始慢下来,开始用心去观察,去欣赏,去发现。多年后,也仍然延续着这样的习惯。一次,王春易到北京大学办事。正好碰见以前的学生,挎着照相机。这个学工程的男生,兴致勃勃地说:“春天太美了,我要去找春天。”王春易听得心花怒放,这样的学生热爱生活,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能够对一花一草都充满情感,怎么会不心态平和、敬爱生命?
  有一年寒假,王春易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种白菜花。学生回到家里,把厨房里剩下的干白菜,放在水瓶里。过了几天,黄艳艳的白菜花,缤纷绽放。
  开学了,她的学生们举着白菜花,在校园里逶迤而行,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当年种了白菜花的学生,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腐朽也能化神奇,生命是多么奥妙与美丽!”
  “教育的本质,就是将学生内心深处的向美、爱善、求真等最美好的因子激发出来,加以培养和升华。”王春易的理想是,让学生如坐春风,如沾化雨,不知不觉受到熏陶,从少年时起,就和优美、善意融为一体。
  她说,正因为此,做老师,就不能只凭知识来教书,而要用整个的“人”去当老师。
  有一次,王春易组织学生进行扦插枝条的实验。交实验报告时,一个小组才说枝条死了,交不了报告。
  怎么死的?
  “可能是没阳光,可能生长素的浓度不适宜”……所有的借口都被王春易一一否定。一向温柔的她,破天荒地生了气:“这些枝条,作为你们的实验材料,已经为科学做了贡献。它本来自由自在地生长着,是你们剪掉它,拿到实验室来,是不是应该认真地护理它和关爱它?它们也是生命。但是,你们却让它枯干死掉,太残忍!”
  在王春易看来,这件事往低了说,是科学态度;往高了说,是对生命的态度,“分数不过是学生在养成这些态度的过程中额外的收获,前者是根,后者是根上发出的芽。”
  学校网站上,学生评说王春易的课堂:我们不仅学到了生物知识,而且学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她总是无时无刻地指引着我们朝向更高、更远的地方走去,影响着我们人生的轨迹和理想的高度。
  尝到教学真滋味
  2012年6月7日,高考来临,这天清晨,王春易如从前一样,满怀期待地为学生送考。与以往不同的是,她的内心异常平静。按理说,她应该比任何一次高考都紧张。因为这届学生的生物学习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到了最后检验时刻,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她也在面临一次“大考。”
  王春易的平静来自学生。每天,她都和他们泡在生物教室里,和花花草草、鱼鱼蛙蛙一同呼吸,构筑着对大千世界的理解,领略着生物王国的奇妙……在这里,他们向千百年来的学习习惯发出了挑战,他们创造出全新的生物学习方式,向全社会证明了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以及如何实施这样的教育。
  即使到了高三,改变也未停步。在“六月流火”的日子里,学生在生物教室里自主复习,实验探究,试卷分析,答疑解惑……   正因有了这样的学习,学生才特别有底气,有了从未有过的自信与从容。王春易一点也不怀疑成绩。她说:“早就没事干了,就是等时间,结果一定是美好的。”
  高考结束第二天,王春易来到生物教室,眼前的一幕让她惊呆了,居然有刚刚参加完高考的学生在读书,还有一拨又一拨的学生来给小鱼换水,给花草松土、浇水,为了避免同学重复换水,每个鱼缸都贴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换水的时间记录。有的花盆还贴了纸条,上面写着提示:文竹盆土干透再浇水,切忌频繁浇水,天气热则往叶上淋水,避免暴晒。蟹爪兰每半月应用硫酸亚铁对土壤进行一次调解,其方法是:用2-3g的硫酸亚铁加200-300mL的清水摇匀,使之充分溶解,当花卉需要浇水时灌入即可。巴西海棠原产巴西,多年生草木植物,性喜阳光,稍耐阴,怕寒冷,喜湿暖,怕热及水涝,夏天要注意遮荫、通风、排水……
  看着高三学长写给学弟、学妹的提示,王春易内心无比激动,他们不仅学会了生物知识,更有了审美情怀,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有了态度的力量,情感的力量,这是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王春易的心中涌起一阵从未有过的甜蜜,“那种感觉太不一样了,特别激动人心,是我最美妙的经历之一。”
  成绩出来了,果然不出所料,考出了近年来的最好成绩。王春易豁然开朗,发现教育可以有一万种可能。在高考的重压之下,也完全可以走出一条新路来。顿时,她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经过了一路的摸爬滚打,坎坎坷坷,终于有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一片天地。想想多么可怕。若永远按照以往的模式讲下去,不尝试着换个方式,那这个窗口将永远尘封在内心中,那我永远也不会有机会看到如此富饶的风景。”
  正是这样的改革,学生慢慢撒开了被老师牵着的手,从蹒跚学步到自信地行走,现在有的已经开始奔跑了。高二9班朱世麟自豪地说:“老师学案上有的我有,老师学案上没有的我还有。我甚至可以发现老师都没有发现的重点。”阅读中遇到问题解决不了,就上网查资料,到实验室进行实验,还解决不了,拿到小组讨论,最后老师在课上答疑。他十分兴奋:“这种学习好像提前把我们带到大学生活了。”
  确切地说,从教20多年,王春易进入了一个“高原期”,如何突破自己,追寻的路上,百感交集。
  “在一条熟悉的路上走了这么多年,现在才刚刚感觉到干的事儿跟教育有点沾边了,真有了重活了一回的感觉。哪个是有价值的,哪个是真该干的,现在思路特别清晰了,心像被洗过了一样的清爽。”
  变革让王春易和她的学生们分享着彼此的智慧,感受着彼此的成长。
  “用心灵的阳光,照亮学生的精神家园,让学生感受到世界的温暖;用心灵的色彩,缤纷学生智慧的眼睛,让学生发现世界的美丽。”这正是王春易的美丽心愿和教育理想。
  有专家评价说:王春易是一位优秀的教师,然而,她的气象和境界绝不是“优秀”二字所能道尽的。她以极其深厚的功底,将她对生物教学的感悟挥洒得淋漓尽致。在经历了一次痛苦的“蜕变”后,终于化蛹成蝶,在美好的春光中旋舞,绽放出所有的风姿和色彩。她有个特点,无论外出听课、参观,还是与同行交谈,一句话、一幅画、一个小小的教学设计,都会突然激发她的灵感,使她联想到平时教学的某一个环节,于是,就会有无数美妙的构想奔涌而出。当她的双眸发亮的时候,一定是她在教学中有了新的发现,这是她最动人的时候。她整个人会焕发出奇异的神采,产生一种无法言喻的魅力,身边的人都会被她感染,这使得寻常的教学有了灵性,普通的日子诗意葱宠……
  这个评价很中肯,也很贴切。
其他文献
因紫光在线公司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清华在线”名称且在网站中虚假宣传“清华在线是依托清华大学和社会优秀教育资源服务社会的专业化大型教育机构”,清华大学将北京紫光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起诉至法院,要求其停止侵犯“清华”、“清华大学二校门+清华园”商标专用权;拆除其营业场所内使用的“清华在线”字样;销毁带有“清华在线”名称的宣传资料、培训教材、招生简章;删除其官方网站使用的“清华”、“清华大学二校门+清华园
期刊
作为首次个人展览,“自然·而然”是艺术家郭子龙近年艺术创作厚积薄发式的呈现。展览既是对郭子龙创作阶段性的回顾与总结,亦作为一件整体作品,体现艺术家最新的关注与思考。  2010年左右郭子龙开始“盆景”系列的创作并持续至今。作为历时最长的作品系列,“盆景”是郭子龙思考的起点也是线索,艺术家借由对这种特殊现成物的模拟,讨论“自然”与“人工”,以及“传统”与“当代”的关系。作为现成物的盆景具有明确的文化
期刊
人之幼  盛夏的晚上,在家看《孟子》。读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感觉视力不佳,该出去散散步,也顺便配个读书眼镜回来。于是,换上休闲装,揣上二百多元钱,漫步到双安商场东侧的三环路边。满街灯红酒绿,人车嘈杂,一片轰轰烈烈的北京仲夏夜景象。  突然,两个二十岁左右的女孩抢在我路前,一片哀声:“大叔,给我们一点儿钱吧,我们是从外地来的,钱花光了,回不去了。”“我们吃饭的钱都没有了,一天都
期刊
2015年10月19日,“中关村名家校园行宣讲”活动首场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本次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委区人民政府指导下,由中关村杂志社、中关村海淀园工作委员会、海淀区教育工作委员会、海淀区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北京科技大学承办。出席当天活动的嘉宾有中关村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卫汉青,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团委书记于宝库,马上消费金融品牌总监宋舟。新浪、《新京报》等国内知名媒体以及海淀电视台记者也参加
期刊
2015年4月15日,在古城临汾举行的“尧文化暨德廉思想”研讨会上,当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负责人王巍在总结讲话时宣布:我们有信心、有把握地宣称,陶寺遗址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它的年代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距今4300年,比河南二里头提前了500年至600年。“陶寺就是尧的都城”在考古学界已形成共识,“尧都平阳”已成定论。王巍话音一落,整个会场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至此,中国历
期刊
大杂院虽然已经在都市渐渐消失,虽然偶尔在一些城市的角落还能够见到,但基本已经尘封在记忆中。大杂院顾名思义,一就是“大”,里面十几户,甚至几十户、几百户人家都是常有的事情,一家挨着一家,本来完美的四合院挤进这么多人家,密密麻麻,犹如蚁穴,正房、厢房、天井、门房、堂屋、会客厅等里里外外住满一家家人,甚至连门楼也改造成住房住上人家,人口数量庞大。还有一个字,就是“杂”,四合院里住着五湖四海来的人家,除了
期刊
老夫老妻
期刊
十个领域引领着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它们分别是:共享经济、万物互联、数据、基因、人工智能、未来货币、可穿戴设备、纳米技术、太空探险、新兴制造业。  2015年底,哈佛大学客座教授皮埃罗·斯加鲁菲预言,未来有十个领域是需要创业者重视的,它们引领着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十个领域包括:共享经济、万物互联、大数据、基因、人工智能、未来货币、可穿戴设备、纳米技术、太空探险、新兴制造业。  共享经济  
期刊
10月中旬的一个傍晚,我突然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接听之后才知道是孟繁禧先生。在此之前,我曾联系孟先生多次,都没有联系上,原来在此之前他正在电视台录制书法讲座,给我打电话的时候,刚刚结束了持续多日的节目录制。采访很快就定了下来,就在第二天的下午。  让人印象颇深的是,采访当天整个北京都被笼罩在浓重的雾霾里,孟先生却找到了一处十分难得的静谧而优雅的地方——北京东三环的一家茶楼。当记者走进茶室的时候,
期刊
品茶,自然当有些讲究:茶具最好名贵奇特;水质必须纯正清冽;茶艺要求精湛娴雅;茶叶讲究珍稀新鲜。重要的是:品茶过程中要见真功夫。  多位品茶大家在书中早有说辞:品茶的几种动作至关紧要:舌尖儿感触、润唇绕齿为品茶;中口直浸到舌根为啜茶;大口直冲咽部则为牛饮。《茶经》中的“啜苦咽甘,茶也”,说的就是品茶时“知味”,这是品茶中最基本的感知。  秋季,走向尽头的时段,往往是人过中年启悟的时段。出入口中微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