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开课的“障眼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p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呈现]
  这是一节公开课(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观课结束后,评课者叫好声一片,评价一致为“行云流水”,很“顺畅”,很“丰满”。但笔者却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1.整堂课的个别发言只有几个优等生,有一个优等生前后发言达五次之多,其他多为齐答。大部分学生都正襟危坐,仿佛“唐僧打坐”。
  2.整堂课过于“顺畅”,师生配合太“默契”,不像语文课,倒像课本剧。
  3.同样的教学设计,好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一课时都没上完。
  
  [背景透视]
  一、“一叶障目”法——让优生代替全班
  优等生的发言确实精彩,让课堂如缀宝石,增添光彩,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得到了顺利实施,课堂进程如“一马平川”,毫无障碍。于是,这给听课老师造成了一种假象:好像全体学生都懂了。却不知,这些清脆、响亮的精彩发言掩盖的是大部分学生的似懂非懂,甚至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片断1:
  师:“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不适合唱戏的人。
  师:(强调“唱戏”两个字,换了优秀学生发言)“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
  优等生:就是天生条件好,适合唱戏。
  师:(非常开心,接着问)“不是唱戏的料子”是什么意思?
  优等生:就是天生条件不好,不适合唱戏。
  师:说得真好!
  ……(下面多为优等生发言。)
  师:还有哪几个同学没有发言的?接下来老师请一个还没有发过言的同学发言。
  ……
  优等生确实“争气”,问题回答得既正确又完整,为老师课堂教学的“流畅”立下了“汗马功劳”。就连听课教师也被这种假象所迷惑——看,不仅教学环节流畅,老师还在关注“没发过言”的同学,“面向全体”的意识多强啊!但是,听课者略加注意就会发现,在这里,教师连续虚晃了“两枪”:先是当一个学生答错时,教师没有针对问题及时点评,而是连忙换人,连续叫优等生回答问题,保证了课堂进程的“顺利”发展;接着,又假意提问“没有发过言的学生”(没发过言的学生,在这节课上太多了!),好一个“一叶障目法”!引用一些上公开课的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上给听课的领导听的,平时才不会这样呢!”一语道破天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差生和中等生能学到多少东西?难怪,有一些老师上完公开课后,原班的老师需要重上一遍;也难怪,其他老师拿该教案上课,却感觉时间不足!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为了一切学生。所以,公开课千万不能上成极少数优等生的独角戏,而让大部分学生做“忠实的听众”、“舞台”上的“背景”,一个个面无表情,让人不忍视之。
  
  二、“虚假热闹”法——让合唱代替独唱
  很多时候,教师说上句,学生答下句,集体回答很有气势,如操场上的口令整齐划一,使课堂上师生的对话显得“通畅”、“融洽”。
  片断2:
  师:举起——
  生:小手!
  师:掌声——
  生:响起来!
  片断3:
  师:为什么师傅说梅兰芳不是唱戏的料子?
  生:因为梅兰芳的眼睛没有神。
  师:这样的眼睛——
  生:没有神。
  师:梅兰芳真不是——
  生:唱戏的料子。
  这样“气势磅礴”的课堂,声音如雷,势如破竹,不绝于耳,仿佛学生的生命活力真的焕发了,仿佛学生的心“热”了,血液“活”了,确实让人振奋。其实,这是公开课的另一个障眼法——“虚假热闹”法。我们不反对课堂上的齐读、齐答,这样整齐的读书或者回答问题,确实能够振荡学生的心灵,激活学生的思维。但笔者以为,这样的方法必须是在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我们不能把公开课几乎或完全上成合唱课,这样,学生的思维会怠惰,学生的个性会泯灭,学生的活力会消滞!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建议:“不要过分迷恋于集体作业的形式,不要造成一种一切顺利的表面现象。要把学生独立的、个别的作业作为学习的基础。”我们在观课、议课的时候,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注意:每一个学生是怎样学习的,教师是否提出了这样的课堂目的,即毫无例外地让每一个学生都从事独立的脑力劳动。
  
  三、“步步紧逼”法——让牵引代替思考
  以下是公开课的第三个障眼法——“步步紧逼”法。整堂课老师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一环套着一环地“牵”着学生,每一个环节之间都设计了精美的过渡语,甚至每一个板块的时间计算都很精确,整个课堂流程没有任何“差错”,显得很“精致”。
  片断4:
  师:梅兰芳是怎样让眼睛从没有神儿变得会说话的呢?请小朋友们仔细听!(放课文第二段朗读录音)
  师:(录音放完后)哪一句话是写梅兰芳苦练眼神的?在书上画一画。
  (生画出了:他常常驻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
  师:这段话中哪两个词是近义词?
  生:紧盯、注视。
  师:这两个词都是指怎样地看?
  生:认真地看。
  师:对,梅兰芳有时紧盯——
  生:空中飞翔的鸽子。
  师:有时注视——
  生:水底游动的鱼儿。
  师:课文是用什么词把这两种方法连接起来的?
  生:或者——
  ……
  片断5:
  师:梅兰芳先生勤学苦练,让眼睛从没有神儿变得会说话,让自己从不是唱戏的料子变成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事让老师想到了一句古语。
  (出示:梅兰芳画像,旁边配以梅花图案,空白处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诗句。)
  学生齐读: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不得不对做课老师的良苦用心表示敬意,一个个小而细的问题杜绝了因学生“漫天想象”而可能出现的“松散”,一切都是那么“紧凑”、“有序”。但是,课堂是“好看”了,对学生发展有什么好处呢?美国心理学家罗伊早在1974年研究课堂提问时就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立即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此时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段进行应付。也就是说,这样不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学生的回答变长,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学生会诞生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等等。然而对于许多老师来说,在课堂上哪怕增加几秒钟的“等待时间”也并非易事。因为害怕“等待”会造成“冷场”,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学生可能会心不在焉或调皮捣蛋。
  凡此种种的想法,就出现了问题一个套着一个,画面一幅接着一幅的现象。如上述课堂片段,学生只是机械地跟着老师的指挥棒,仿佛一只只训练有素的马戏团小动物,训练师发出一种口令,小动物们就做出相应的反应。“小动物们”表演得十分“好看”,而身为人师的我们怎能不一阵阵痛心和担心涌上心头?孩子的发展,路在何方?
  
  [真情呼吁]
  真正的课堂,应该是真实的。不做假,更不作秀,不牵强附会,也不刻意雕饰。真实的课堂,应是原生态的,是充满着变化的课堂,是激荡着智慧之火花,涌动着生命之泉流的课堂!
其他文献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当然不是静寂的字符。学习语文,少不了朗读。“好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对培养语感、陶冶情操、发展思维等方面的作用已是人所共知。  怎样在低年级语文课上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语文的快乐呢?且看本人融合各路武林门派之精华,汇集众多教学高手之特长,为你演绎武侠功夫与语文教学完美融合的精彩世界。    一阳指VS点评法    一、技法讲解  “一
本文关注目前普遍出现的女性网络红人现象,以此探讨转型时期青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文章得出如下结论 :在个体化、原子化的今天,由相同标签的个人组成的趣缘群体成为
汉语言是生命跳动的语言,是图景灵秀的语言,是人性灵动的语言,是充盈智慧的语言。所以,对每一个汉字、每一个语词、每一个句子、每一段文字,都需要阅读者用心灵去经历、用真情去解读、用智慧去品味、用生命去体验,无论是初入学的小学生,还是学有所成的大学生,概莫能外。唯有如此,方可使它本质彰显、生命还原、灵性生成,继而转化为学生的生命精彩与精神底色。我们的阅读教学的全部智慧与艺术就是要引领学生融入到鲜活而又清
【习作内容】同学们通过口语交际谈了家乡的变化。请你把所谈的内容写成一篇习作。写之前,可以根据自己讲的,同学说的,或进一步的调查、了解,增删习作的内容,调整叙述的顺序;写完后
为统筹做好非洲猪瘟防控、生猪产业发展和生猪产品保供工作.镇远县加强非洲猪瘟期间全县范围内各高速及公路路口生猪调运监管.10月28日至31日,共查处5起违法违规调运畜禽及产品
逍遥散由柴胡、当归、白术、白芍、茯苓、甘草等组成。功效为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治两胁作痛、头痛目眩、神疲食少,脉弦虚之肝郁血虚等征,另外在治疗女性疾病方面,有独特功效。
<正>《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要写自己要说的话,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新课程倡导的就是生态作文。生态作文追求情感
临泽县以建设全省牛产业大县和实施“张掖百万头肉牛基地工程”为契机,通过政策扶持、科技助推、典型带动等措施,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全县肉牛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该县以畜
对鸡球虫病的流行情况、症状表现及防治措施进行了介绍。
张庆先生曾在苏教版教材培训会上说过“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意思是说抓住了事物的主要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写字教学中有没有这个“领”?答案是肯定的,《课标》里就对写字提出总体目标:“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然而这“领”中的“工整、速度” 不是一个具体明确的值,各人对此解读时主观的成分多,执行的力度各不相同,因而各地写字教学现状也大相径庭。似乎我们无从把握这个“领”,然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