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体验·互动·发展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promis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27页、28页的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材简析: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学段目标中提出:应重视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及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要让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平面图形。“平面图形的拼组与转换”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几种简单的平面图形之后进行教学的,让学生通过拼、摆、比、剪等活动,探究、验证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为高年级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教材通过设计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过程,使学生直观感受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相等的特征,并依此特征进行简单图形的转换和拼组。学好本节知识内容,能提高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分析能力,积累操作活动经验,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1992年11月,国家环保局和国家教委在全国环境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的思想。通过学校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越来越被教育界人士关注和重视。在数学课程内引入环境教育元素,在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已势在必行。  一、利用数学学科特点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的环境,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小学数学是一门宣传环保知识、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学
期刊
课堂是语文学习的主阵地,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然而深入小学语文课堂,发现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较低,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和谐”。  一、课堂管理与自主学习不和谐  教学《画》(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时,教师刚挂出小黑板,学生就开始读小黑板上的诗歌。教师听到学生读得乱七八糟的,于是发出指令:“一、二、三,坐好了;一、二、三,坐端正了。”“一、二、三,……”指令一出,学生马上停止朗读
期刊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8岁的孩子乳牙掉了以后,新长出的牙齿又大又歪,还有一道缝隙,非常难看,好多同学都取笑他。正好当时上映的一部影片中有一个坏人就长着一颗像他这样的牙齿。同学们更是借此嘲笑他,说他演坏蛋不用化妆了。于是,他上课不敢发言,下课不敢和同学们一起玩。  幸运的是这个孩子遇到了一位姓张的好老师,张老师会讲很多动听的故事,同学们都喜欢上她的课。当她得知这个孩子的情况后,便把他叫到办公室,
期刊
“空灵”与“模糊”是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诗歌的审美在于怍者所创作的诗境,所谓“诗中有画”很形象地说明了诗歌的境界,读一首诗就像欣赏一幅画,中国绘画就具有“空灵”与“模糊”的特点。李白的《望天门山》和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都可谓“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作,只是各自所创设的诗境不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把两首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诗放在—起,意在让学生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风光。  
期刊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是,长久以来,我们在开发学生的“智”,锻炼学生的“体”的同时,可曾努力塑造学生的“德”,积极引导学生的“美”,在四位—体中,是否厚此薄彼。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一直肩负着引导人,发展人,成就人,完善人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教育就是确定人生价值的教育。因此,我们不能把教育的价值仅仅定格在“知识文化”上,倘若这样,岂不误了
期刊
小学阶段的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字词的含义,并能恰当地运用。  一、生字的教学层次(以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幸福是什么》为例)  第一层次:看拼音拼读生字,擦去拼音自读检测。wu务  第二层次:组词:义务。还可用形近字组词。  第三层次:找近义或者反义词。如:义务——责任  第四层次:找出文中生字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第五层次:在理解课文中出现的
期刊
“悬念”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能开拓学生思维,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设置悬念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六种方法。  一、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激发其求知欲望。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而激“疑”最好的方法则是设“疑
期刊
《艾滋病小斗士》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记叙了南非黑人男孩恩科西身患艾滋病,却能坦然面对,一边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一边关心和他一样患病的儿童的感人事迹。文本语言平实,似乎没有“嚼头”,而且学生不了解患艾滋病儿童的生活,难以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认同、共鸣、回应,很容易将这篇课文上成思品课。那么,怎样通过挖掘文字内涵,品味语文,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作者颂扬的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四”的“口语交际”话题是“珍惜资源”,习作内容与之相配合,要求学生在“写建议书”和“看漫画写感受”中任选—题而作。这样编排,体现了习作宣传的自主性,却带来了“导写”上的困惑。因为“写建议书”与“看漫画写感受”尽管主线都是“珍惜资源”,但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差异较大。如何才较为妥帖地安排好本次‘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呢?不妨将“口语交际”与“
期刊
《小柳树和小枣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富有生活哲理的童话故事,它借小柳树和小枣树生长情况的不同,赋予它们不同的性格特点:小柳树因自己长得漂亮而得意,瞧不起小枣树,而小枣树不因自己长得没有小柳树好看而泄气,也不因自己能结又大又红的枣子而白大,反而夸奖小柳树。为有效地展开教学,笔者发表如下浅见。  一、文本特点  1.课题解读。  本课课题直接点明了文中的两个主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