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活动?素养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wyu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是思想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其中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笔者认为,围绕议题来设计活动进行教学是构建活动型课程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笔者在研读《新课标》中的课程内容时,对必修和选修课程中的“中国为什么能”、“我们怎样当家作主”、“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以及“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等议题颇有感触。现分别以四个议题为例,谈谈如何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以渗透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些浅显体会。
  一、注重情境结合,激发政治情感,培育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与核心,是决定国家向心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政治认同培育就是通过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加强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同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作为意识形态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课有责任将政治认同作为首要的核心素养来培育。基于此,笔者选择议题“中国为什么能”,注重情境结合,激发政治情感,培育政治认同。
  〈案例1〉议题:中国为什么能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注重情境结合,透过“中国为什么能”的议题,探究只有中国特色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体会中国飞跃,涵养爱国情怀,培育政治认同。
  活动方式:学生课前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收集资料,以小组合作学习、社会调查等方式查找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事实材料;利用课余时间亲身体验消费时代的无人超市、中国高铁等,并拍摄视频,感受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及取得的巨大成就;课上分组展示交流课件和视频,畅谈“中国发展”。
  活动要求: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政策的来龙去脉,引导自身客观回望历史、理性审视现在、热情展望未来,逐渐形成胸怀天下的大格局、大境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志向,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议题合理设计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真实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总结、生成,从而内化为自身的责任感,并从内心认同这些观点和理论,并通过践行更好地内化于心,真正让学生因“知”而“爱”,因“爱”而“信”,注重情境结合,激发政治情感,培育政治認同。
  二、注重情理结合,提高正确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思想政治课是活动型学科课程,实践性活动设计要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基于此,笔者选择议题“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注重情理结合,提高正确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案例2〉议题: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注重情理结合,透过“为什么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的议题,探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意义,把握条件转移,提高正确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活动方式:学生课前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渠道查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和“不变”的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课上围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和不变”的论题展开辩论;课上针对“如何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展开讨论,提出解决方案。
  活动要求:描述世界是普遍联系、永恒运动的,领会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的意义,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和处理问题。
  通过本次活动学生知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不变”。要正确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就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和最大实际,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个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继续奋斗。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议题合理设计活动,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活动同时,坚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让学生因“知”而“懂”,因“懂”而“理”,注重情理结合,提高正确认识,培养科学精神。
  三、注重责任担当,尊重法律,培养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之一就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建设法治文化,树立法治理念,是实现法治社会的心理基础,需要在全社会形成对法治的信仰,需要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基于此,笔者选择议题“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注重责任担当,尊重法律,培养法治意识。
  〈案例3〉议题: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注重责任担当,透过“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的议题,探究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体会亲情责任,尊重法律,培养法治意识。   活动方式:学生课前查找资料,了解立法原因和具体法律条文;课上引用案例,模拟法庭,尊重法律的权威性,培养法治意识;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的时间亲身实践,“我”陪着爸爸妈妈一起回家去看看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体会亲情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意识,说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活动要求:熟知监护、抚养、扶养、赡养、继承等民事关系,培育家庭责任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 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律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议题合理设计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了解立法原因、感受法律权威、体会亲情责任,让学生因“知”而“尊”,因“尊”而“守”,注重责任担当,尊重法律,培养法治意识。
  四、注重境实结合,调动学习热情,培养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思想政治学科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是一门德育课程。思想政治学科引导学生公共参与,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规则意识、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并体现在社会实践之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基于此,笔者选择议题“我们怎样当家作主”,注重境实结合,调动学习热情,培养公共参与。
  〈案例4〉议题:我们怎样当家作主
  活动目标:通过活动,注重境实结合,透过“我们怎样当家作主”的议题,探究人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和方式,体会当家作主,调动学习热情,培养公共参与。
  活动方式:学生课前实地考察小区停车现状和到居委会了解停车要求相关情况;课上通过设置情境问题“我家汽车回家天天找车位,你愿意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课中设定一个模拟听证环节,从前期准备“听证会的主题确定、会场纪律、流程、其他注意事项”到“角色模拟”,进一步加深民主体验,深化民主认识;课后通过学习,鼓励学生为“解决小区停车难出谋划策”,落实行动,积极参与民主实践
  活动要求:领悟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议题合理设计活动,本次活动经历小组討论、操作实验、模拟听证、化知为行四个环节,激活了学生思维,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参与能力,更加深刻地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意义,让学生因“知”而“会”,因“会”而“行”,注重境实结合,体会当家作主,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综上所述,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课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学习新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笔者将在《新课标》基本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素养”为培育目标的新的教学方法,为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和“活动内容课程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
  2、十九大报告
  3、谢亚蓉.基于政治认同培育的教学策略. 中学政治教师教学参考2018(2)
  4、周步兵.议题的情境意蕴. 中学政治教师教学参考2018(10)
  5、王定国.思想政治课:重科学,更重精神. 中学政治教师教学参考2018(9)
其他文献
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而3-6岁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语言表达的关键期中,如果对幼儿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就成了当前语言教学领域的重中之重。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充分了解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抓住一日生活各个环节,把握幼儿的兴趣点,将语言学习融入其中,在激发幼儿对语言学习兴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正在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而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现象。这样,不能调动学生
期刊
基因、环境、教育和活动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  (一)基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作用  心理学家桑代克说:“人的智慧80%決定于基因,17%决定于训练,3%决定于偶然因素。”由此可见,基因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可能性。正如篮球运动员要求一定的身高,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开启篮球生涯的希望会是一片渺茫。  众所周知,成人和孩童两者的智力程度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在孩子看来
期刊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综合体现,特别是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初次接触作文,由段到篇,是个转折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粗浅看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文往往冥思苦想,不知如何下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灵感、没有写作的冲动,无话可说,自然难以下笔。因此,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应采取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
期刊
双语教学,顾名思议,即:汉语与民族语教学模式,以汉语言、文字为教学基础辅以民族语言讲解注释,达到双语并行同施的教学方法。  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是我县第三土语区布依族聚居区,自一九八四年起,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便在扁担山民族小学开办“双语教学班”,深受当地民族的欢迎和支持,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民族地区,只有根据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结合民族教育的实际进行施教,才能办好民族教育。毫无凝意,以民族线语的形象与思维
期刊
一、背景  按照北海市教育局《关于开展全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基地)建设情况调查通知》(北教通字[2019]35号),为了进一步加强劳动实践场所(基地)建设工作,现在全市中小学范围内开展劳动实践场所(基地)建设调查统计。接到通知后,我们花了一个月时间深入学校摸底调查,从调查统计情况来看,我区劳动实践场所(基地)建设工作令人担忧,部分学校有场所,但都是作为老师的菜地,甚至租借给他人种植林木或者鱼塘养
期刊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所以作文教学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与写作技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但是,孩子们每逢作文,总是喊没东西可写,在许许多多孩子眼里,作文与“头疼”画上了等号。孩子们开始害怕作文,感到作文高不可攀,对写作感到恐惧。长此下去,学生便丧失了写作的兴趣和热
期刊
《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中包括“情感态度”目标,这一目标提出的时间不是很长,有的教师只关注“情感态度”以外的其他目标,却忽略了这一目标,其实学生对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端正学习态度,才能学有收获。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  一年级的孩子对学校的各个角落、各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孩子们入学后的第一节课是学习《数
期刊
有位名教育家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时期,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精华,丰富语言知识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语文老师根据不同年级阶段,
期刊
众所周知,语文越来越重要了,得语文者得高考。长期以来,语文尤其是作文最不受学生们重视,因为大家觉得,学来学去都差不多,殊不知作文最考验人的功底。凭借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浅谈些许写作技巧 。  一、如何审题立意  作文基础等级评分标准对审题立意的要求是符合题意,在体裁、选材、中心、情感 、表达等诸方面符合题目设定的要求。如《阅读伴随我成长》要求写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如果只写阅读,不写成长,就不切题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