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地方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改革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hiay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历来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但是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一直饱受业界诟病,这一情况在地方新闻院系表现得更加突出。基于此,本文从师资、教学设施以及实训三个维度出发,基于校媒合作的视角,探讨地方新闻院系改进自身新闻实践教学的可能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校媒合作;新闻院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220-02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历来有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但是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一直为业界所诟病。学界的重视与业界的诟病这一矛盾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新闻学界对学生的培养与业界对新闻学教育的认知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二是新闻院系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实践教学与媒体实践之间的差别很难完全消弭。不过这恰恰为新闻实践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通过探索与改革,尽力缩小差距才是关键。随着移动互联网与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传统媒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融媒体建设势在必行,这向新闻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自2014年中央部署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来,媒体融合已进入深度融合、纵深发展阶段,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持续推进,一方面反映了主管部门和媒体推动融合的决心,另一方面也表明媒体融合是传统媒体适应媒体技术发展的必然选择。新的媒介环境进一步倒逼新闻院系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作出相应的调整,也对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业界要求融合型新闻人才具备以下能力:对多介质数字化内容资源整合利用的能力、对新媒介技术操作运用的能力、对数字传播产业链增值环节认知与反应的能力、对内容定制与发布渠道的个性化再造能力[1]。技术进步对新闻业的影响是颠覆性的,张志安教授指出:“新闻传播教育必须跳出面向媒体、面向行业的旧格局,转向面向公共传播业、面向社会需求的新视野。”[2]媒体技术的巨大变革不仅是对新闻实践教学,对各类媒体而言都是一个挑战,当然也给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和空间。本文拟从师资、教学设施与实训三个维度分析校媒合作促进新闻实践教学的可能路径。
  一、师资
  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质量跟师资水平密切相关,但好的师资从来都是稀缺资源,这一情况在地方新闻院系表现得更加突出。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媒体资源丰富,媒体人才聚集,新闻院系的需要很容易得到满足,且这些名校更能吸引优秀的业界人才来校全职教学。而地方新闻院系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条路径。
  (一)媒体人进课堂
  新闻传播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培养目标是让学生从事新闻传播相关工作,与业界多交流有多重利好。尽管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我们对媒体工作的界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媒体工作类型也与之前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实践性强的特点是不变的。对于地方性新闻院系来说,可利用的媒体人资源相对有限,学校需要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与方式把这类人才请到课堂,尤其是一些实务类的课程,更需要业界的导师来教。因为他们长期在一线工作,对新闻采访、写作以及新闻评论包括新媒体业务相对比较熟悉,更懂得如何在具体的新闻实践中完成这些具体的新闻工作。不过也不是说一线的新闻工作者就一定能把这项工作做得出色,因为课程还有一个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但不管怎样,媒体实践经历对整个新闻实务教学至关重要。所以,能否找到经验丰富又能对这些经验作一定理论总结的优秀媒体人进入课堂,是这类课程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决定性因素。一位摄影记者曾对笔者说,自己的课堂到课率很高,学生对课程很有兴趣,因为他不仅教授学生摄影技术,更重要的是他带来了很多摄影报道中的故事。所以,让更多的优秀媒体人进入课堂是解决实践教学师资问题的第一种方式。
  (二)教师进媒体
  实务性的课程需要有着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新闻从业者,优秀媒体人进课堂的确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但教师也需要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与素养。2013年,中宣部与教育部启动的高等学校与新闻单位从业人员互聘交流“千人计划”,旨在进一步加强高校新闻传播院系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水平,这正好契合了高校教师实践能力提升的需要。所以,新闻传播院系每年都会派教师去媒体全程参与媒体相关工作,这既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媒体发展的现状,又能帮助教师熟悉媒体的运作流程。这项举措对促进高校教师从实践视角开展教学效果显著。对地方性高校而言,本来媒体师资就有限,除了邀请优秀的媒体人来教学之外,开辟另外一种优化实践教学师资的途径十分必要,而“千人计划”正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这项政策为新闻院系搭建了实践教学与业界互通的桥梁,也提供了提升实践教学师资质量的方式。
  二、教学设施
  新闻实践教学的改进除了要求教师素养提升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依赖的硬件设施。这些年,各类学校的教学设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进,智慧课堂也被大力提倡,很多新闻院系的实践课堂增加了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摄影工作室、演播厅等,新闻实践教學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与之对应的是媒体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一些全新的媒体组织与形式已经彻底颠覆了之前的新闻实践模式与流程。从适应硬件设施的变化与改进教学方式的角度来看,可以采取两种方式改进传统的实践教学。
  (一)融媒体实验室建设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各类高校的新闻传播院系都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应对,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仿造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建设融媒体实验室。实验室的规模与设备根据大学的层次而定,但是各级新闻院系基本都建设了融媒体实验室,这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基本的教学需要。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这些新的教学设施物尽其用,是实践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不过在新闻实践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实践教学观念的改变,因为媒介技术从根本上重塑了新闻业,教师需要在全面了解被重构的新闻业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新闻实践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新的实践教学设备,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课堂进媒体
  课堂进媒体与媒体见习、实习类似,但又不完全一样。之所以提出这一措施,是因为很多学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新闻院系的融媒体实验室建设经费有限,即使建成了相应的融媒体实验室,跟好的新闻院系和媒体也存在一定差距,很难跟上媒介技术的发展。但是,不管是从经费还是从应用的角度来说,地方媒体的融媒体建设都更好、更成熟。笔者曾经参观一家地方报社的融媒体中心,发现其设计非常适合开展班级教学;而这些地方媒体的融媒体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人员极其有限,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人员紧缺的问题。基于该情况,笔者认为,充分利用地方媒体的融媒体中心,可以让学生快速而直观地了解媒体融合实践的现状,通过现场的观摩与学习,更加深入地认识融媒体,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媒体人员不足的压力,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措施。
  三、实训
  如何更好地通过实训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多平台实践
  新媒体时代跟传统媒体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媒体平台的多元化。传统媒体时代能够发布信息的平台基本上就是报纸、广播和电视,所以从实训的角度来看,学生想要参与实践基本要去相应的机构才有机会,也只有到了真正的媒体机构,才有可能让自己的作品真正地与受众见面。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平台仍然有限,也非常重要,是学生参与实践的非常好的途径。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自媒体平台,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都可以成为学生作品呈现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学生展现自己的空间。因此,地方新闻院系平时在安排学生实训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所有渠道,而不必拘泥于某些平台。
  (二)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覆盖
  除了平台的全覆盖以外,对学生还应该做到时间的全覆盖,即从入学开始到毕业整个过程,实践都要穿插其中。新媒介环境下平台的多元化,给学生实践提供了众多机会,新闻院系在安排学生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层级与特点的不同,安排其到不同的平台实习。另外,由于有众多自媒体平臺存在,学生在集体实训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自媒体平台,把实训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基本可以做到全覆盖,避免部分学生被排除在实践机会之外。到了假期,则可以安排学生进入相应的媒体机构进行系统化实践,这有利于检验学校实践教学的成效。最后就是毕业设计,现在很多新闻院校都不再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撰写论文,而改成毕业设计或社会调查,该指导思想和替代方式也是一种实践指向的路径。
  四、结语
  实践是新闻院系一直以来强调的重要内容,新闻院系实践教学的好坏决定了其水平的高下。当前,新闻院系的实践教学面临全新的环境,既有挑战也有机遇。
  参考文献:
  [1] 陈丽菲.国外新闻传播学科教育发展新趋势探讨[J].新闻记者,2015(10):57-64.
  [2] 张志安.从新闻传播到公共传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范式转型的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8(03):77-84,131.
  作者简介:王盼盼(1988—),女,安徽合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新闻教育、新媒体。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的机关报,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肩负着重要的职责。校报的编辑理念指引着校报编辑的实践活动,对高校的形象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重庆师大报》为例,分析其编辑理念,探究其在重庆师范大学形象塑造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报;编辑理念;高校形象;《重庆师大报》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8-0227-03  校报
期刊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属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期间,《人民日报》作为中共中央机关报,在引导舆论、解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有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其职能,对疫情防控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其公开透明地向人民群众发布信息,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营造了积极的疫情防控氛围,充分发挥了作为主流媒体的喉舌作用。  关键词:《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政府;人民群众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本文从叙事结构、叙事词语、叙事视角层面分析《中国日报》塑造国家形象的叙事策略,为加强主流媒体新闻叙事话语建设、促进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提供叙事优化建议。  关键词:国家形象;叙事策略;《中国日报》;疫情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32-02  一、引言  美國政治学家布丁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与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在国际大事中发出中国声音,成为中国媒体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国际大会和重要活动中,地方媒体国际传播体系是国家对外传播体系的重要补充,地方党媒唱好对外传播的“本土声部”,有助于中国国际舆论话语权的构建,对塑造国家和城市的良好形象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地方党媒;对外传播;国际会议;城市形象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期刊
摘要:截至2021年,微信用户数在国内APP中仍位列第一,其中微信朋友圈更是保持着每日100亿次的开启频率。与此同时,与朋友圈相关的隐私泄露事件层出不穷。本文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朋友圈权限设置,使用深度访谈法,结合传播隐私管理理论,研究大学生朋友圈权限设置行为特征及背后的心理动因、作用因素。  关键词:传播隐私管理理论;微信朋友圈;权限设置;数字原住民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要: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种生活都值得被看见。“快手行动”自2017年诞生起始终致力于公益事业,以独特的平台、技术及社区优势,开展了一系列公益活动。本文以快手的公益项目部门“快手行动”为研究对象,分析快手公益短视频的内容及公益项目的传播特点,对短视频的公益传播进行展望。  关键词:短视频;移动;公益传播;“快手行动”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
期刊
摘要:拍摄电影时,导演与儿童演员的合作相较于与成年演员的合作往往会面临更多困难。儿童演员的人生经验还不够丰富,自我意识不成熟,情绪也较不稳定,对角色的理解能力较弱,他们通常很难理解角色状态与作品传达的思想,所以导演以及制作团队从选角到拍摄都要全程与儿童演员深入接触。对儿童演员进行正确指导是成功塑造儿童角色的过程,不要强行让儿童演员贴合角色,而要对其自然情绪进行引导,激发儿童演员在表演上的自主创作能
期刊
摘要:如今,短视频已成为受众热衷的表达方式。短视频创作与生产基本分为用户生产内容与专业生产内容两种方式。本文对“新闻联播”抖音号发布的短视频进行整理分析,依托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媒体传播观念,从专业生产内容的视角探讨新闻短视频生产的策略、路径。  关键词:传播观念;新闻联播;舆论;内容生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7-0017-02  一、研究
期刊
摘要: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大学生党建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信息筛查机制缺失、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冲击、群体之间缺乏动系互动等问题,只有转变教育观念,利用新媒体优势革新网络互动学习环境,统一思想更新工作机制,以时代发展语境营造育人健康生态,才能创新大学生党建教育路径,提升融合发展育人实效。  关键词:媒体融合;“学习强国”;党建教育;大学生;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志码:
期刊
摘要:在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中,网络热梗不断引起微博用户的狂欢。本文以“凡尔赛文学大赛”为代表的文本盗猎式网络狂欢进行研究,基于文本盗猎的视角,探析此次狂欢的动因。从双重身份的盗猎者、反抗主流的盗猎者、戏谑解读的盗猎者、身份共鸣的盗猎者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对此次狂欢现象背后的动因进行反思。  关键词:文本盗猎;“凡尔赛文学”;狂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