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dao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视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经常会看到、听到许多简单、随意的课堂提问,这些提问不能使学生产生一种思考、质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针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有效的提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怎样的意义呢?我们深深地感觉到,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起着纽带作用,是师生之间一个沟通、了解和创新的过程。课堂上适度而恰当的提问(有效提问),能有效加快学生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素质和能力,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能否恰当地运用好课堂提问,关系到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关系到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训练,数学能力能否得到有效培养;关系到教学中的信息是否得到及时的反馈。
  1.增强交滚,激发兴趣通过课堂提问。教师一方面可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对所学知、只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恰当的提问能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等进行积极的分析和思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在一种互动式的课堂交际活动中探讨和学习知识。因此,教师设计一个好问题,就如一条纽带架起师生之间交流的桥梁,学生在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增强了数学学习的兴趣。
  2.引发思考,训练思维。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特别强调勤学多问。他认为:“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当学生头脑中有了问题,就会使其在认识上产生矛盾,从而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究。由此可知,设疑提问是引发思考的起点,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保证。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要有目的性的提问。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一定是有目的性,是为了对学生了解教学知识的一种重要引导。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要经过深思熟虑的,以便于能够更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有效地提问,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作为教师能够准确的地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不是了解某种数学方法或是其中的数学理念。如果答错了,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在某段学习过程中及某个知识点上存在的某种问题。物给所需才能更好更快捷地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点不足等问题。
  2.要有针对性的提问。针对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侧重点,指出关键性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确切的提问,太简单、太难的数学问题都不会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不同的学生,知识水平也会不同,因此教师也要因材施教,对问题的建设也要因人而异。
  3.要有启发性的提问。要想培养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探索能力,使问题变得更有效,那么一定要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启发作用。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最好带有情境感,给学生建立悬念感,引起学生的注意,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从好奇心开始,达到对知识的认知目的。通过教师恰当地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潜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像在除法中,“13÷3”,那么就会出现小数循环的现象,这时,提问“要求保留两位小数,那么怎么取舍呢?”学生就会产生对这个问题的疑问,在心里有种期待感,这也是对知识渴望的内在需求,开始积极主动地探索并投入到知识中去。
  三、提问过程要突出学生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一般教师只看到让学生解答疑难是对学生的一种训练,其实,应答还是被动的。要求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自己发掘问题,是一种更高要求的训练。教师在设疑时应设法让学生在疑的基础上再生疑,然后鼓励、引导他们去质疑、解疑,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改变观念,树立“问题”意识。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修养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问题意识。因此,培养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是数学教师肩负的责任之一,也是评价数学教学质量的标准之一。
  2.为学生创造机会,使学生去思、去想、去问。教师不仅要在每节课堂上创造质疑机会,还要使学生真正开动脑筋想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不懂的问题。把这一时间真正利用起来,而不是走走过场而已。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
  3.“善待”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对于颇有新意的问题或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表扬他勇于提出问题,还要表扬他善于提出问题,更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引导大家学会如何去深层次地思考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对提问题有安全感,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越来越会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这样的评价过于强化对与错,天长日久,学生的注意力会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噢,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点什么?”“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总之,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实践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引起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越是精彩的提问,越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概念,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提升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参考文献
  [1]陈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探析[J].学科探究:小学教学,2011(5).
  [2]罗红彦.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J].民主课堂,2012(4).
其他文献
一、工行的股价表现2008年8月工行A股走势略强于H股。8月29日,工行A股报收于每股人民币4.93元,较7月末下跌2.8%,工行H股报收于每股港币5.41元,较7月末下跌8.3%。同期上证综指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更关注个体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更关注评价过程中评价主体间的相互协商、沟通和理解。课堂“即时评价”逐渐成为“课改评价”的主流,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词评价语言诗意灵动数学课堂  “教师的语言如钥匙,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如火炬能照亮学生的未来,如种子能深埋在学生的心里。”
[目的]研究引种至石家庄的龙园蜜李、黑宝石和秋姬3个李子品种的栽培表现以及在该地区三者之间的差异.[方法]对3个李子品种的物候期、叶片和果实指标与其他相近地区或主要资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遵循于生活,寓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只有将学生引到现实生活中去学习数学,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地理解数学,从而使他们从小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而快乐教学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是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全体学生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在数学课堂中实施快乐教学,能够唤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以学为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助力智慧加油站开展跨领域业务.建设智慧加油站,构建成品油销售新的商业生态系统势在必行.本文在智慧加油站经营现状概述的基础上,明
【摘要】当前的教学课堂在课程改革的普及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新的教学理念与实际的教学行为不相符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创造高效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到合适的策略,让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真正融入教学过程,将其落到实处,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堂高效  一、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新课标的实施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
【摘要】在数学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掌握好数学思想方法变得至关重要。数学的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的过程当中占据着核心的位置,一直被视为精髓,而且对教育产生深远的意义。在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不单单是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还要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以及精髓所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某种程度来讲,数学思想是将数学教学当中的内容进一步的总结概括,也是对数学内容的一种本质上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讲
【摘要】我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谈了几点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我认为,激发兴趣、创造机会,让学生想交流、会交流、交流好,这样必将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标准性、灵活性、逻辑性,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学生能熟练地解题,就以为达到了教学目的,却忽视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训练,最后
创设情境,作为支持和鼓励学生的源泉,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好的数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参与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好奇、渴求、探究、协作、交
有人说,数学是一门最枯燥无味的学科,不像语文,课文像故事上起来很有意思。于是一直以来,致力将数学课上的有趣,特别是新理念的渗透让数学课堂从情境的创设到课后练习无不灵活、生动,甚至能用一个故事或一条线索贯穿始终,牢牢地抓住了学生的视听及思考,学生是兴趣盎然了,可把数学课上得像语文课有却有失数学的味道。  如何才能让小学的数学课“趣”“味”并存、和谐共生呢?  一、创设情境,体会“数学味”  建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