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而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引起學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现就如何利用有效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由此可见,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现在对一件事比较好奇,你们的衣袋里一般装着什么呀?”大家一个个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答案有纸巾、钥匙、胸卡、零钱、笔、橡皮,还有一位同学灵机一动,说他的衣袋里一般都装着“空气”,多么调皮呀。我继续问:“来看看这个小男孩,他呀长大后成了昆虫学家呢,你看,他的衣袋里鼓鼓囊囊的,装的是什么呀?”“昆虫!”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咦?难道说小时候衣袋里装满昆虫,长大后就能成为昆虫学家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这一课的导入,用交流谈话、看课文插图等手段创设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利用“争论”情境,培养批判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就会便课堂出现无法预设的精彩。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我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能体现儿子爱父亲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用横线划出能体现父亲爱儿子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交流时,有一位学生觉得课文第四自然段也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其他同学都反对,认为第四自然段仅仅是写了儿子种的花非常美丽。我立即给学生展现了一幅公园花开的图片,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这幅画,学生都能够想到“万紫千红”“五颜六色”“春色满园”等词语,然后,我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经过思考,有的同学感悟到鲜花是很常见的,在高尔基的眼中,鲜花似乎异常美丽,这就是因为高尔基特别爱自己的儿子,所以看了花内心才会充满喜悦;有的同学觉得也写出了高尔基觉得有这么贴心孝顺的儿子而感到自豪,还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通过描绘鲜花的美丽衬托出高尔基对儿子的喜爱与赞赏……像这样的疑问,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应该说对于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相机启发、诱导,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这样,课堂上教师利用根据教学内容而创设的有效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李吉林老师在《让情境教育的亮点亮起来》一文中说:“情境教育让教师带着情感与智慧的光亮走进教室,走进儿童中间,让课堂亮起来,让儿童的心灵亮起来。”我想,在这样的“亮”的课堂中,学生自然是充满了学习激情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会认真学习“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育的理念,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
一、利用“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个体寻求知识的动力。由此可见,好奇心是兴趣的先导,对于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我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一课时,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老师现在对一件事比较好奇,你们的衣袋里一般装着什么呀?”大家一个个毫无保留地告诉了我,满足了我的好奇心,答案有纸巾、钥匙、胸卡、零钱、笔、橡皮,还有一位同学灵机一动,说他的衣袋里一般都装着“空气”,多么调皮呀。我继续问:“来看看这个小男孩,他呀长大后成了昆虫学家呢,你看,他的衣袋里鼓鼓囊囊的,装的是什么呀?”“昆虫!”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咦?难道说小时候衣袋里装满昆虫,长大后就能成为昆虫学家吗?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这一课的导入,用交流谈话、看课文插图等手段创设情境,并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一上课就被深深地吸引住,取得了先声夺人的效果。
二、利用“争论”情境,培养批判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则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学生在课堂上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就会便课堂出现无法预设的精彩。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我让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能体现儿子爱父亲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用横线划出能体现父亲爱儿子的关键词语或句子。交流时,有一位学生觉得课文第四自然段也反映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其他同学都反对,认为第四自然段仅仅是写了儿子种的花非常美丽。我立即给学生展现了一幅公园花开的图片,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这幅画,学生都能够想到“万紫千红”“五颜六色”“春色满园”等词语,然后,我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经过思考,有的同学感悟到鲜花是很常见的,在高尔基的眼中,鲜花似乎异常美丽,这就是因为高尔基特别爱自己的儿子,所以看了花内心才会充满喜悦;有的同学觉得也写出了高尔基觉得有这么贴心孝顺的儿子而感到自豪,还有的同学想到了这是一种“侧面描写”,通过描绘鲜花的美丽衬托出高尔基对儿子的喜爱与赞赏……像这样的疑问,表明学生动了脑筋,应该说对于深入学习课文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教师相机启发、诱导,学生互相交流、切磋,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有效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这样,课堂上教师利用根据教学内容而创设的有效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成了学习的主人。李吉林老师在《让情境教育的亮点亮起来》一文中说:“情境教育让教师带着情感与智慧的光亮走进教室,走进儿童中间,让课堂亮起来,让儿童的心灵亮起来。”我想,在这样的“亮”的课堂中,学生自然是充满了学习激情的。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会认真学习“以‘美’为境界,以‘思’为核心,以‘情’为纽带,以‘儿童活动’途径,以‘周围世界’为源泉”的情境教育的理念,努力在教学中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热情,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