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er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号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要重视知识创新人才的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教育更应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教学是基础性的教育,是学习和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础,在发展和培育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培育学生创新素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产生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个性的问题。
  1. 营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首先,教师要有创新精神。教师应成为创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主动开拓进取,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动机,善于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幻想报以热情的肯定、鼓励和积极的引导态度,而绝不应用僵化的思想来束缚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要能够发现常人不注意的、容易忽略的问题,善于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承认每个学生皆有创造性。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实施创新教育,才能培养出创新性人才。因此,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自己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创新能力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创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体验,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将知识传授与创新思维相结合,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捕捉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较为适宜的“气候”和“土壤”。过去,我们着重培养重复性人才,把学生看作储藏知识的容器;而今天的时代,应转变过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并重的模式,实现由“教”向“学”的过渡,要求培养善于思考,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所谓的“真理”,应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引导学生去自学、去研究、去争论、去自己推理归纳、去做探究性实验;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些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课余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安排好学生的课余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体系,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在实施教育内容中增加一些有关创新能力培养的专门内容,使学生了解创新能力的形成过程及特点,进而有意识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 在“问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使之合理优化。
  第一,培养观察力。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的指导,科学地应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
  第二,培养想象力。想象力是思维探索的翅膀,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创造性想象,进而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
  第三,培养发散思维,这是发展和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思维,在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的状态中,以探究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
  3. 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基础。过去人们更多的是在探索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通过长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密切相关,绝大多数的人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质。创新过程并不仅仅只是纯粹的智力活动的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后盾。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及完成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要有求同辩异的勇气。“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上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空白”,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讨论的机会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并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别人所未做的事;把“求同”与“求异”统一起来,辨证地对待“同”与“异”,在比较中发现新问题、新情况,产生新观点,使学生的创造欲得到激发。
  第二要勇于推陈出新。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多、想得巧,其特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能摆脱思维定式,不墨守成规,学会逆向思维,这种才有利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
  教育的根本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是单纯地训练学生创造的技巧,而是在全方位的改造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一种只重学习方式的改变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从个体心里世界中源源不断去诱导出能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法地思考问题,让学生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中开辟一片新天地、获得一种新认识、养成一种好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必须注重自身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教师打破传统定式,提高自身认知水平,才能更加灵活的去引导学生的发展,更好地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其他文献
听是人们进行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里弗斯( Rivers )的研究表明,听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总量的 45% 。由此可见,训练听力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随着英语新教材的启用,加强学生的听力训练,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已经受到广大英语教师的高度重视。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初中英语的听力教学还处于起点阶段,距新课标所规定的目标尚有一定的距离。笔者初三学中做过一次关听力测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之间关系密切,相互促进,然而这四者之间各有其相对的独立性,不能彼此代替。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是指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读说听写能力培养提高的幅度等几个方面的总和。如果这几个方面达到了综合发展,并且能实现教育者所期盼的目标,那么可以说课堂效果是高的,反之则是低的,近几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我对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大胆尝试,以
期刊
中国古代诗歌属于文学作品的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课程标准》规定: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目标有“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力求表达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新颖见解”等。这就为古代诗歌的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  1. 让学生准确把握古代诗歌的艺术特性  诗歌是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
期刊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因此,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将应用意识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发展放在重要的地位上,使学生具有适应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使他们能亲身应用所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去思考和处理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
期刊
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得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好坏都有直接的影响,有篇文章中曾指出“教育的成效取决与有效教学和有效时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教于学的总时间”因此,我们在教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心理、年龄等特点,采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文从动手操作、课堂游戏、鼓励创造来引发和升华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通过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
期刊
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越来越广,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人们这样形容数学:“思维的体操,智慧的火花”.在当今信息时代,数学正在从幕后走向台前,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
期刊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写作也不例外。在整个语文的作文教学中,写作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反之,则会阻碍写作才华的发挥。  1. 养成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  鲁迅认为:“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新课标强调:要“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观察是引发写作欲望的动因,是获取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朱自清在写散文《春》时,通过细致地
期刊
一堂好的课,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有的放矢,“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数学的各种理论无一不是数学问题解决的结果。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离不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概念、形成新的数学原理、产生新的数学公式
期刊
通用技术课程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立足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经历,立足于学生的做中学和学中做。技术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是对学科体系的超越,它强调各学科,各方面知识的联系与综合运用。技术的本质在于创造,技术课程是一门以创造为核心的课程。它通过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通过技术的设计
期刊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我们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积极创造能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们从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角度出发,遵循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语言学等有关原则,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大胆运用夸张手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