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来源 :中学生百科·高中语数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秋雨在《兴亡象牙白》一文中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这个特征,不仅表现在作品的数量上,更是颤动于每位作者的思维习惯、寻访敏感和表述模式间。”的确,中国古典诗歌作品中,有大量的咏史怀古之作。千百年来,诗人总是最敏锐地感受生活的一群。残酷的现实常以尖锐的刀锋触及诗人心灵的最深处,现实以种种原因钳人之口,于是那些尘封的往事、作古的英雄,还有沉默的古迹便成为了诗人们情感的寄托。一行行文字,原本暗涌在波涛汹涌的河床下,最终都借助历史之浪涌上现实之岸。
  怀古、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近年来高考也常涉及此类诗歌。
  读懂怀古诗首先要弄清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实、有关人物等典故,更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典故中的人、事与作者的际遇的契合点。正是有了这个连接点、相似点,作者与古人,今事与古事才有机地对接起来,进而生发出作者的很多感慨。如杜甫《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乃一须眉,追念什么王昭君呢?其实,这是没有找到二者的契合点:一是在王昭君的出塞与杜甫的“飘泊西南天地间”,二是在王昭君美冠后宫而不得恩宠与杜甫“古来材大难为用”的悲剧命运。诗中的明妃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就像当年的明妃。抓住此对接点,就不难揣摩出诗作的含义。所以,在怀古诗中,无视典故的鉴赏只能是隔靴搔痒,而找不到对接点的鉴赏等同于盲人摸象。
  怀古诗从感怀伤世的类型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怀人伤己作者追念古人,一般是古人的身世与际遇和作者有了某种相似性,触发点在古人,落脚点在自己。
  第一类怀古诗是作者在古人功业、成就比照下的感喟,强调反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周瑜在“小乔初嫁”时就立下了令“强虏灰飞烟灭”之大功,可谓少年得志,风流倜傥,而自己人到中年,却功业无成,“早生华发”,与周瑜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故地重游,联想古人,关照自己,正是有了这一层自我关照,才使这首词具有了更为普遍的意义,引起了多少人的共同的心理感受,正是这样,这首杰出的赤壁怀古词才有了长久的生命。再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中“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一个“空”字使作者知音难觅的寂寥跃然笔端。这首诗借袁宏因谢尚(谢将军)赏识而名声大噪,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大志难酬的孤独和惆怅。
  还有一类怀古诗则是从古人浮沉的身世关照到了自身命途的多舛,强调相似。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同是昭君出塞这样一个汉代的和亲故事,杜甫说“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深沉地抒发了自己对远嫁异域的姑娘的同情,他在这里只是就史论事。而王安石则说“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明妃曲》),作者在这里说明元帝连自己宫中之美都不能发现,只能证明其昏庸。但他更多地是表达自己被排挤时的心理。
  二、怀古伤今既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如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诗歌往往把史实和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直抒胸臆,或是以含蓄的方式讽喻现实。
  第一类是古盛今衰型。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入寻常百姓家,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群山仍在,潮水依旧,月光依然,所变者已是“故国”、“空城”、“旧时月”,昔日繁华已化为乌有,全诗基调凄凉不堪,句句都融合着诗人的故国萧条之感,令人不胜伤感。
  第二类是物是人非型。如温庭筠的《苏武庙》:“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消魂”二字。继而追思苏武当年“望雁思归”,“荒塞牧归”。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诗歌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又如杜甫在《蜀相》中以“丞相祠堂何处寻”起笔,追慕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想起当年丞相的功绩和未竟的事业又不禁发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长叹。这类诗歌往往是由古迹或古事起笔,睹物思人,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第三类是借古伤今型。诗人往往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之块垒,达到借古喻今,借古讽今的目的。如李益的同叹隋之灭亡的《汴河曲》:“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诗重在通过叙写汴河春色和隋宫的荒废,抒发了对隋王朝衰亡的感慨,中唐已是国运动荡,李益借隋朝的覆灭来感叹现世的没落,便寓警世伤时之意,实际上是借历史警戒当朝统治者不要一味贪图享受而重蹈历史之覆辙,有借古伤今,引起时人思考之意。又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却依旧逢春即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如梦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之视昔如来者视今,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怀古而伤今。这些诗作借古讽今,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别有寄托。
  三、理性分析这类作品,往往以一种旁观的角度审视历史,直论春秋,褒贬人物,独抒机杼,表达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观点,启迪世人。如唐代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掳去,历史就要改观。这首诗冷静地看待历史的风云变幻,讽刺周瑜侥幸的成功。诗的构思极为精巧,议论新颖独特,发前人所未发,一反众口一辞的论调而又不悖情理,使人耳目一新。
  综上,历史与现实永远有许多可以比较的话题,怀古咏史也就成了诗人一个无竭的创作题材。怀古咏史诗鉴赏的关键是找到现实与历史的契合点,理清作者抒情议论的目的所在,从而达到对诗歌思想内容的把握。
  编辑/姚 晟
其他文献
一、基础知识(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慈(Ci)事虽小,却意味深长。这场风波,再次暴露出国人面对日渐汹涌的东西方经济和文化沟通交流,在理解判断方面尚存的一些方法论偏颇。  B.浪漫主义的文化氛(fen)围,有助于情感偏好的产生;英雄主义的文化氛围,有助于信仰偏好的产生;理想主义的文化氛围,有助于道德偏好的产生。  C.他的话,引起了与(
期刊
※单词拼写※   1. I must a_______________for not being able to meet you at the airport on time.   2. In order to avoid the p___________________for the wrong that he had done, hewent to a European country in
期刊
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与杜甫是两座并峙的高峰。他们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历代文人总是习惯于把他们的名字放在一起,并称为“李杜”。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李白豪放、旷达,“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留给后人的是一个潇洒飘逸的背影。杜甫忧国爱君、悯时伤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后世树立了一个忧国忧民的榜样。
期刊
段落大意题与主旨概括题类似,只是概括程度不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有时候文章在每个段落里表现的观点不一样,这个时候概括段落大意是最容易出错的。    A    In most large Japanese companies, there is a policy of lifetime employment. What this means is that when people leave sch
期刊
① What is known to us i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②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is known to us.  ③ It is known to us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④ The earth is round, which/as is known to us.  ⑤ As is know
期刊
Prefer是英语中最常用的动词之一,但其用法的复杂性并非许多同学所能掌握。在2005年高考天津卷又一次涉及该词。现就其用法作一归纳并简析。    一、关于prefer的习惯接法  1. prefer 表示“宁愿(要),更喜欢”,常用来表示一种偏好,其后可接名词、代词、动名词和不定式。例如:  I prefer my meat well done.  我比较喜欢把肉煮透。  He preferre
期刊
罗丹说“自然总是美的”;伽利略则宣称“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所以著名数学家丘成桐说“数学很美”。19世纪大数学家高斯就说过“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它是一门最美的科学。
期刊
外来生物入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的热点问题,它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据农业部总经济师朱秀岩介绍,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扩大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外来生物入侵日益加剧,造成原有生物群落的衰退,破坏生物多样性,导致农、林、牧、渔业损失严重,威胁全球的生态安全、经济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  据专家介绍,相貌丑陋的非洲大蜗牛上个世纪30年代在福建厦门被发现,当时主要是作
期刊
史铁生长期以来不懈的创作恰当地诠释了这样一句话:写作是心灵的需要。他的作品在我看来是真正的对心灵的诘问,是对生命意义的执著追索,不掺杂任何世俗的功利目的。无怪乎有人会说,史铁生注定要成为这浮躁世界中的最后一丝慰藉,他的存在几乎成为中国文坛的精神象征。  1951年史铁生出生于北京,清华大学附中毕业后,于1969年插队延安,1972年他21岁时灾难突然降临到他身上,他的双腿因病致瘫。转回北京后,他在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