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的变化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iguogdu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子要装修,找了几家装潢公司,各有优势,颇难定夺。
  其中一家装潢公司,来电最勤,而且,客气得不行,每次接电话,首先听到的,就是对方亲切的问候:“孙总,您好,我们是某某公司。”听听,孙总!我这大半辈子,就没做过什么总,自然也从没人喊我“孙总”。我得承认,这一声声无比亲切无比自然,也无比虚荣的“孙总”,慢慢俘获了我的心。
  就是他家了。签合同,定设计图,付定金……一切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关键的是,无论是漂亮的前台,还是前卫的设计师,无论是神情严肃的财务,还是一脸堆笑的项目经理,都一口一个“孙总”,那个感觉啊,真是贼爽。
  装修近半,和装潢公司的人,也混得越来越熟了。
  一天,财务打来电话,说:“孙先生,你那个装修款,该打来了。”一忙忘了这茬,连声道歉,转账汇款。财务说:“款收到了,谢谢你啊,孙先生。”一边答着应该的,一边回味着财务的话,总觉得哪儿不对劲,最后琢磨出来了,原来是称谓变了,从“孙总”变成了“孙先生”。先生也不错,听起来比“总”有文化、有品位。
  随着装修进展,慢慢地,几乎没人再喊我“孙总”了。本来就不是什么“总”,现在不“总”了,不过是打回原形吧。 设计师再看到我,喊我“孙老师”了。我所在的单位多是技术活,对年龄长、资历老的同事,一般都尊为“老师”,我也是混迹了20多年,才被人尊为“孙老师”的,这个称呼,我受用。我听到装潢公司的人,喊设计师也都是“老师”。也许,在设计师看来,“老师”是比什么“总”,更能体现他的敬意吧。我也不再喊他“某设计师”,而是“某老师”。
  项目经理最有趣,只有他一直是喊我“孙总”的。然而,有一天,因为一个装修细节,他匆匆找到我,开口便说:“孙哥,跟你商量个事呗。”我一愣,啥时候我成“哥”了?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犹疑,忙改口:“孙总,孙总。”我乐坏了,拍拍他的肩膀:“什么孙总,以后,就喊我孙哥,我喜欢,老弟。”就这样,我和我的项目经理成哥俩了。老哥老弟有什么不好,不见外,装修好房子,就是我们的共同目标。
  为我家干活的瓦工、木工、水电工和油漆工,我统统喊他们“师傅”。也只有他们,从未喊过我“孙总”,而是喊我“房东”。每次去房子,看到他们,都是一身汗、一身灰,我给他们一一发烟,帮他们烧点开水。后来,混熟了,他们便不再喊我房东,而是喊我“孙师傅”。与“孙总”一样,活这么大,喊我“孙师傅”的人不多,这个称呼,一点也不能像“孙总”那样,让我虚荣心膨胀,甚至有点飘飘然,但是,从这些师傅们的口中喊出的“孙师傅”,让我倍感亲切、自在。给他们递块砖,搭把手,或者,什么也不用做,就站在一旁,看着他们把一块砖、一片木、一根线变成房子的一部分,一点点地改变着房子的面貌,我的心中,时常涌动着莫名的冲动和喜悦。
  四个月后,装修完工,那个粗糙的毛坯房,转眼之间变成了漂亮的新家。我宴请了所有为我房子出过力的人们:设计师、项目经理、水电工、瓦工、木工、油漆工和監工,共同举杯的时候,他们有人喊我“孙老师”,有人喊我“孙哥”,有人喊我“孙师傅”,还有人喊我“老孙”……哈哈,老孙且与你们干了这满满一杯。
  若子荐自《郑州日报》2019年7月29日
其他文献
“风凉话”一词的来源,可追溯到唐代。据《旧唐书》载:唐文宗开成二年,盛夏,骄阳似火酷热难耐的一天,文宗皇帝和幾个大臣聚集在未央宫吟诗消夏。文宗首先吟道:“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其意是说:人们都说夏天炎热痛苦,而我却喜爱夏季的漫长。柳公权应和:“熏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意即:有微风从南边吹来,在殿阁中能感到凉爽。各大臣也争相吟诗附和。文宗对柳公权的诗句非常赞赏,说它:“辞清意足,不可多得。” 
期刊
“将广场舞跳遍世界的努力遭诟病后,大妈改用七彩丝巾舞动世界了。”一到青海茶卡盐湖,这感觉愈发强烈。夏日的茶卡,成了露天丝巾博览会,丝巾旗帜般招展,乱花迷眼。  一方丝巾加入“大妈”行列,就像水到了沸点,便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折腾出了境界。丝的、绸的、纱的,可围脖、披肩、裹头,可防晒、塑形、挡风沙,“大妈”们对丝巾的运用之妙远不止这些。她们只要祭出丝巾,便幻化万千风情,惊艳了朋友圈。除丝巾,
期刊
世俗相,就是普通的皮囊之相,平常的精神之相。经历过人世间尘埃的侵袭、风霜的洗礼、时间的摧残、环境的逼迫、命运的挫折,呈现出世故、呆滞、麻木、疲惫的神态,庸常到极难发现亮眼的特色,且不那么令人赏心悦目。  第一次对世俗相有较深的感悟,缘于我见到仰慕已久的一位书法家。他的名字在这个城市好评如潮,作品每平尺市价过万。孰料,见面后令我大失所望:高、瘦,像个长臂猿,秃顶、螃蟹眼、塌鼻、鲢鱼嘴……闪亮的光环背
期刊
西班牙有句古老的谚语:“看得见别人眼睛里的草屑,却看不见自己眼睛里的树枝。”说的是,一个人在看别人时总是带着挑剔的眼光,觉得别人什么都不行,而看待自己呢,常常是“正确”的感觉满足了自尊的需求,觉得自己是聪明的、得体的、完美的,一旦有了错误(包括缺点、缺憾、短处),或文过饰非,或强词夺理,甚或矢口否认。这种总是“自以为是”的心态折射出的似是一个人对错误的恐惧和逃避心理。  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存在某
期刊
在网络时代,凡是用微信的人,谁没有加入几个微信群呢?同学群能把失散多年的小学、中学、大学同学汇聚起来;工作群便于发布相关的通知、消息;师生群在分享参考资料的同时,还可进行学术交流与讨论;旅游出行临时群能将行程及时告知所有成员;亲友群可在节日里互致问候与祝福;同道同好们还可能建个临时的“饭群”,通知用餐时间,分享位置,便于“约饭”;而关系最亲密的家人亲人群里的鸡毛蒜皮油盐酱醋,更能凸显家庭的温暖与温
期刊
男的越来越秀气,脸上的粉底越来越厚,人家是赤裸裸地打算告诉你怎么做女人。伪娘对于不太懂得修饰自己的女人而言简直就是励志人物。他们雌雄难辨的模样总是让我想起那些横在我们人生边上的名言警句,那些随便拿出来一句都能醍醐灌顶的心灵鸡汤。一句一句那么漂亮,怎么说怎么是,让你一对照自己,怎么活得那么粗糙呢,内心一顿捶胸顿足。  我有个朋友,在我们喝凉水都怕长肉的年纪,她吃肥肉都不带上膘的,瘦对于她而言,那痛苦
期刊
似乎每个人都有几副用来伪装的面具。  小的时候每逢元宵灯会,集市上总有卖塑料面具的,是孩子们喜欢的神话或者动画人物。大约是为了显得开心,都是嘴巴咧到耳根的笑模样,配上空洞的眼睛让人发自内心地感到害怕。后来大学追剧《Sup ernatural》,发现外国也热衷于用这种毛骨悚然的笑容来哄小孩,不知听过多少吐槽童年噩梦是马戏团小丑。  大一点的时候,在很多青春文学里读到,大人的世界是虚伪的,每个人脸上都
期刊
88岁的韩羽先生走路拿着一根拐棍,之所以说“拿”而不说“拄”,是因为他走起路来步履矫健,步伐很快,这根拐棍纯粹就是一摆设,好像假洋鬼子手中的文明棍。我说,韩先生您拿着这棍儿没啥用啊,他呵呵一乐,用他那浓重的山东口音说,有用,打狗!  韩羽先生是一个趣人、妙人,面孔黝黑,前额凸出,天生异趣。跟他在一起聊天,只听他机趣横生,妙趣百出,室内的空气都飘着有趣儿!韩先生善谈,一开口即似江河决堤,滔滔不绝,你
期刊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新词汇,比如“尬舞”“尬聊”,推而广之,作为一个作者,是不是会有“尬写”的情况发生?  李白就遇到过。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载:有一次李白登黄鹤楼欲赋诗,猛抬头看到崔颢那首《黄鹤楼》浑然天成,“逼”得李白搁笔而去,“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当然,后来诗仙毕竟还是忍不住,送孟浩然的时候又路过此处,忍不住手痒还是写了几句。两首诗都是送别,但论起意境,崔的“白云千载空悠悠”
期刊
“老爸只能幫你到这儿啦!”等十三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