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古诗词教学中音乐手段的运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51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33.3
  古典诗词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其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浩若烟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而经过千百年的沉淀,流传下来的能够选入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中的精华,字字珠玑,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然而,由于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不少教师或者照本宣科,流于对古诗词作品主题、内容的分析,或者逐字逐句解释,把古诗词当作古汉语教学,不仅将作品的意境弄得支离破碎,而且扼杀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以及新課标、新理念的推行,音乐也被逐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古诗词教学中。因为,诗词、音乐、舞蹈在起源时本就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毛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诗歌和音乐本就是一家,诗词之美和音乐之美在人类的艺术长河中早已相互交融,难分你我,具有互通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诗词教学中,适当地运用一些音乐,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强、表情性、音乐性等特长,不仅可以打破以往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少,没有潜心领悟课文的机会,更无发散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传统,而且可以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变被动为主动,变呆板为生动。
  一、借助音乐,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良好的课堂氛围,活跃的课堂气氛,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而音乐在这方面有着其他手段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因为音乐是“主情”艺术,每一首诗歌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意志,它可以直接借助其表情性来感染学生,营造出与诗歌意境、 感情相吻合的氛围,让学生在与作者相似的情感氛围中品味诗歌,跨越时空、产生共鸣。比如,我在执教《春江花月夜》一文时,讲课前,就先让学生听了一曲由《春江花月夜》改编而成的民乐:由琵琶模拟的鼓声、由箫和筝奏出的轻微的波声,旋律优美柔婉,节奏清新流畅,让人仿佛置身于那夕阳映江面、熏风拂涟漪的月夜春江迷人景色中。乐曲终了,学生仍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沉醉在春江迷人的夜色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这样一个充满深情的音乐声的感染下,谁的心灵之弦不会被拨动呢?在这种氛围中,我们开始了《春江花月夜》一文的学习,学生情绪饱满,热情高涨,整个一节课都在轻松愉快中进行着。
  二、借助音乐,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意境
  诗和词都是以抒发作者的感情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形式,而这种情感的抒发则是寄寓在对作品中画境的描绘上,因为作者的主观之情影响着对客观事物的描绘。因此,通过对作品画境的分析,就可以洞悉作者的情意。由此可见,意境的分析对于把握作者的情感、文章的内容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在这一点上,音乐又有着其独到的地方。首先,音乐是“主情”的艺术,它可以最直接、最强烈、最细腻、最充分地把情感传达给听众;其次,音乐虽是“主情”艺术,具有高度的表情性能,但它也同样具有巨大的造型和描写功能。近代有多少音乐作品曾经描绘过大自然的种种动人景象,对海洋与山峦、森林与河流,对春与秋、冬与夏,对傍晚与月夜、黄昏与黎明,作家们倾注了多少热情的笔触,又给了我们多少诗一般的享受。舒曼曾高度赞扬舒伯特“能够把最微妙的思想感情,甚至日常生活中的事情用音乐表达出来”。后期浪漫主义音乐家柴可夫斯基也同样相信“艺术家一定会把生活现象全面地给我们再现出来”,相信音乐能够“描写外部世界和内心境界的具体现象”。在分析诗词作品的画境时,适当地运用一些相适应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丰富作品所描绘的画面,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一位教师在讲析《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一诗时,为了帮助学生领会“山晓望晴空”一句的意境,播放了一段音乐:从大自然中录下的鸟鸣声。在这段音乐的启发下,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踊跃发言,结合“山晓望晴空”的时间(晓)、地点(山)、天气(晴),对这句诗的画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一个秋天的早晨,诗人登上宣城陵阳山的谢朓楼。太阳还没有露出笑脸,但它的光芒已经映红了东方的云层。极目远望,山间笼罩着一层轻纱一样的雾,薄如蝉翼。不时地,还传来一阵阵欢快的鸟鸣声,给这清新寂静的清晨带来无限的生机。置身于这优美的大自然中,诗人心旷神怡,暂时忘却了心头的烦忧。这样,音乐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拓展了诗歌的画境,而且在对画境的描绘中,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了作者此时的心境。
  三、借助音乐,重塑诗词背景,引导学生朗读
  朗读也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读出作品内在的、和谐的音韵美,还要能读出作品中所融入的作者的情感,而这又与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时代背景与个人际遇的影响有关。在传统的诗词作品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语言的方式来介绍背景,这就会让学生更多的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作者、 作品,当然也就无法更好地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与感受诗歌之美了,尤其是对于知识积累比较缺乏的小学生来说。而音乐则恰恰能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学生可以通过聆听音乐那悠扬、或低沉、或苍凉、或悲壮、或喜悦、或淡泊……的基调,去感受那“进入美的世界”的旋律,触摸那“体验审美境界”的和声,去直接体会诗人创作时的所思所悟所感。并根据旋律的高低快慢选择合适的朗读节奏、快慢、轻重等,从而恰当地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领悟作者的所思所感。因此,诗词教学中,借助与作品感情基调相同或相近的音乐作品,让学生反复听、反复揣摩,在听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朗读,而且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此外,“语文不是以理性分析为主导思维方式的学科,它是以悟性为探索的思维触角”。音乐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悟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哺育学生的个性,而且可以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培养其审美情趣,从而向素质教育迈进一步。
  作者简介:
  陆立玉 1972.11 女 江苏连云港 连云港师专 副教授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研究、古代文学研究
  邮寄地址:
  河北省唐山市开平区东城景苑S1-612 陆立玉收 18332604426 邮编:063021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内,伴随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实施教学,也取得了更大的成效。于小学语文教学期间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显著的将教学质量提升,而且也推动了学生全面性的发展。本文针对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期间的作用进行分析,并探究实际应用情况,旨在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多媒体技术;应用探究  【分类号】
该文通过运用MBA课程所学习的管理学和运筹学、生产运作等知识,结合ERP及BPR的基本理论,重点对大唐电信ERP实施中BPR进行了研究.BPR实施之前首先需要进行思想方面的转变工作.
该文以高新技术企业的价值确定为探讨对象,具体分析了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中常用的方法及其局限胜,通过尝试地引入实物期权(realoptions)方法,试图更加合理地认识高新技术企
通过分析、比较两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同课异构课的差异,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应用发散思维对椭圆的定义进行设问猜想,从而将此案例改进为“椭圆、双曲线及卡西尼卵形线”的教学
期刊
对外广播事业是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国际舆论宣传和进行国际舆论斗争的重要力量,在树立国家形象、维护国家根 The external broadcasting business is an
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旅游消费者需求不断升级,已经开始了明显的消费需求分化的趋势。一些旅游大型集团已经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出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逐渐成为培养社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而当前部分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状况不容乐观,这将一定程度影响到他们的人生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本文通过对当前中职生出现的一些道德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今后的对策。供同行借鉴参考。  关键词:中职生;道德品质;现状;对策  【分类号】G711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校无论是办学的规模还是办学的质量都得到了快速的提升。中职学校
摘要:中职技能大赛是由劳动保障部门联合教育部门举办的,参赛对象面向全国中职学校的技能竞赛,即全国中职技能大赛,以及相应省、市、校选拔赛。本文主要研究中职技能大赛对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影响及推进相关内容。从中职技能大赛对数控专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出发  关键词:技能大赛;教学改革; 培养模式;  【分类号】G712  一、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变
【分类号】G633.2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 中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在“课程设计思路” 中指出:“思想品德课程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