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春节,就在那个鞭炮声、欢笑声响彻云霄的大年初一的早晨,善良朴实,辛劳一生的妈妈因肺癌晚期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我们。“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伤心悔恨的泪水淹没了那个貌似强大的自己,我的人生都开始不幸了,沉重的打击首先击垮了我本就虚弱的身体,三月份我就因类风湿性关节炎住进了医院,内心的伤痛更使我消沉,整天拖着沉重的身体浑浑噩噩,这样的日子令人窒息,几乎要吞噬了我……
直到有一天我拿起了一本书-《论语》,我的内心才沉静下来。
读书,对!唯有读书!读书让我振作起来。
那天给学生上阅读课,学生如饥似渴的阅读态度感染了我。我随手从学生读物里面抽出了一本《论 语》。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细细品读《论语》,通过那些深奥的言语,学到简单的人生道理,让我在“忠恕”的人生准则下,走上“君子 坦荡荡”的人生道路。
一直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真理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能理解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慢慢明白了《论语》告诉我们的真谛是最简单、朴素的。
孔子主张?人性向善,而非本善。如我们知道某事是对的,并不保证真的会去做?我们喜欢做某事,以及我们选择做某事,这是我们的自由,但是当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不 安”或“不忍”的感受,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比如作为教师,就有很多的“不忍”或“不安”。不忍学生的颓废,看到有学生课堂上走神了,怕他错过,就忍不住停下来提醒,看他太辛苦,不忍留太多作业怕他休息不好,尤其是班主任,发现学生情绪不对,就会不安,也许这就是人心向善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孩子侍奉父母,只能承受而不能擅自专断,父亲在世的时候,凡事都要依据父亲的话去做,不敢自己做主。因此,此时要看 一个人怎么样,就要看他的志向如何,因为此时他的行事是父亲决定的,而志向是自己思想的体现。父亲去 世之后,可以自己做主做事了,就可以通过做事来观察一个人了。然而,父亲去世之后,虽然可以自己做主了,但是其行为也犹如父亲在世时一样,三年不敢有所改变。思念之情,始终不曾改变,孝顺之心,贯穿亲 人的生前身后,这样才叫做孝。
母亲不能陪我们走完人生的道路,她已经永远脱离了人间的烦恼,还归她清净自在的来处,但她善良而坚强的品格却指引着我,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 的孝。
儒学中,特别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刚健有为,勇毅力行作为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道德实 践与理想追求的总原则,要人们为理想积极追求与奋斗。孔子的伟大,在于他不因为感情的冲动而迷失,他的 理智始终是清醒的,所以他尽管对冉求、子路、子贡等弟子有所不满,但依然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做官,去做事,依然肯定他们各自的能力与特长,依然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他们的遭遇所揪心,对子路惨死的悼念,就体现了这种至情。不乏理智而又富于感情,有人性的弱点而又不干扰理想的追求,正是孔子的平凡之处,也 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很荣幸自己也是孔夫子的门生,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也不乏各种琐事,前几天因为一个调皮的学生犯了错误,情急之下对学生横眉冷对,孩子委屈地哭了,没想到这孩子把我告给了家长,家长来到学校“兴师问罪”,事情总算合理解决了。尽管对这个弟子有所不满,但依然肯定其能力,为他的天真和积极而喝彩。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在我看来,《论语》其实是寄托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而他心中人生的最高就境界就是淡定,从容。只要做到了淡定、从容,有多少我们平时解不开放不下的事,就可以迎刃而解。通过阅读,我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把痛苦的根源推给外界,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自自己接收的 这些负能量。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不够坚 强;你惆怅是因为不够阳光;嫉妒因为不够优秀……对生活,我们应该多些感恩,多些知足,用那些正能量 去驱散人生的迷雾和阴霾,用一颗阳光的心,还自己一片澄净的艳阳天。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内心始 终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是在强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各个都才思过人,和他们相比,我发现自己真的有太多向他们学习的东西了。中国有句老话?“名师出高徒”,有个好师傅潜移 默化的引导,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成长才会更快更好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所有的人都渴望被 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了。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即 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 为师的人太多了。
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是饮着这永不枯竭的源泉,攀登着这永无止境的阶梯,使我懵懵懂懂的頭脑逐渐变得日益丰富,日趋成熟。走进书的世界里,我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 时难过得黯然神伤;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又茅塞顿开。有人说:“读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生活。”书能把教师的专业托得多高,取决于教师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教师的专业带到多远,取决于 教师品味过多少书香。读书,让自己视野更加开阔,头脑越发充实。倾听书香里的波涛风雨,品味书香里的酸甜苦辣,书 香里的云卷云舒,书香里的悲欢离合,书香里的宁静自如。
读书,让我战胜病魔,使我振作起来。走出阴霾,变得智慧,变得成熟,变得坚忍。就这样陶陶然沉醉,在哲思中汲取智慧,在生动中赢得满足,在隽永中品味深刻,在 宁静中收获幸福。
(作者单位: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学校)
直到有一天我拿起了一本书-《论语》,我的内心才沉静下来。
读书,对!唯有读书!读书让我振作起来。
那天给学生上阅读课,学生如饥似渴的阅读态度感染了我。我随手从学生读物里面抽出了一本《论 语》。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细细品读《论语》,通过那些深奥的言语,学到简单的人生道理,让我在“忠恕”的人生准则下,走上“君子 坦荡荡”的人生道路。
一直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其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真理不是我们这些平凡人所能理解的,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读书学习,慢慢明白了《论语》告诉我们的真谛是最简单、朴素的。
孔子主张?人性向善,而非本善。如我们知道某事是对的,并不保证真的会去做?我们喜欢做某事,以及我们选择做某事,这是我们的自由,但是当选择不做该做的事,或者选择做不该做的事时,内心仍会有“不 安”或“不忍”的感受,不安或不忍,就是向善。比如作为教师,就有很多的“不忍”或“不安”。不忍学生的颓废,看到有学生课堂上走神了,怕他错过,就忍不住停下来提醒,看他太辛苦,不忍留太多作业怕他休息不好,尤其是班主任,发现学生情绪不对,就会不安,也许这就是人心向善的儒家思想的体现。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孩子侍奉父母,只能承受而不能擅自专断,父亲在世的时候,凡事都要依据父亲的话去做,不敢自己做主。因此,此时要看 一个人怎么样,就要看他的志向如何,因为此时他的行事是父亲决定的,而志向是自己思想的体现。父亲去 世之后,可以自己做主做事了,就可以通过做事来观察一个人了。然而,父亲去世之后,虽然可以自己做主了,但是其行为也犹如父亲在世时一样,三年不敢有所改变。思念之情,始终不曾改变,孝顺之心,贯穿亲 人的生前身后,这样才叫做孝。
母亲不能陪我们走完人生的道路,她已经永远脱离了人间的烦恼,还归她清净自在的来处,但她善良而坚强的品格却指引着我,天下的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 的孝。
儒学中,特别强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刚健有为,勇毅力行作为处理天人关系与各种人际关系、道德实 践与理想追求的总原则,要人们为理想积极追求与奋斗。孔子的伟大,在于他不因为感情的冲动而迷失,他的 理智始终是清醒的,所以他尽管对冉求、子路、子贡等弟子有所不满,但依然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做官,去做事,依然肯定他们各自的能力与特长,依然怀有深厚的感情,为他们的遭遇所揪心,对子路惨死的悼念,就体现了这种至情。不乏理智而又富于感情,有人性的弱点而又不干扰理想的追求,正是孔子的平凡之处,也 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很荣幸自己也是孔夫子的门生,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也不乏各种琐事,前几天因为一个调皮的学生犯了错误,情急之下对学生横眉冷对,孩子委屈地哭了,没想到这孩子把我告给了家长,家长来到学校“兴师问罪”,事情总算合理解决了。尽管对这个弟子有所不满,但依然肯定其能力,为他的天真和积极而喝彩。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不勘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境界。在我看来,《论语》其实是寄托了孔子对人生的理解,而他心中人生的最高就境界就是淡定,从容。只要做到了淡定、从容,有多少我们平时解不开放不下的事,就可以迎刃而解。通过阅读,我从中深刻地认识到:我们不能把痛苦的根源推给外界,人生所有的痛苦都来自自己接收的 这些负能量。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郁闷是因为不够豁达;焦虑是因为不够从容;悲伤是因为不够坚 强;你惆怅是因为不够阳光;嫉妒因为不够优秀……对生活,我们应该多些感恩,多些知足,用那些正能量 去驱散人生的迷雾和阴霾,用一颗阳光的心,还自己一片澄净的艳阳天。无论经历怎样坎坷的生活,内心始 终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去面对人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是在强调向他人学习的重要性。我们的教师队伍中,各个都才思过人,和他们相比,我发现自己真的有太多向他们学习的东西了。中国有句老话?“名师出高徒”,有个好师傅潜移 默化的引导,再加上自身的努力,成长才会更快更好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所有的人都渴望被 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的双眸了。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即 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 为师的人太多了。
书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正是饮着这永不枯竭的源泉,攀登着这永无止境的阶梯,使我懵懵懂懂的頭脑逐渐变得日益丰富,日趋成熟。走进书的世界里,我有时高兴得手舞足蹈;有 时难过得黯然神伤;有时百思不得其解,有时又茅塞顿开。有人说:“读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生活。”书能把教师的专业托得多高,取决于教师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教师的专业带到多远,取决于 教师品味过多少书香。读书,让自己视野更加开阔,头脑越发充实。倾听书香里的波涛风雨,品味书香里的酸甜苦辣,书 香里的云卷云舒,书香里的悲欢离合,书香里的宁静自如。
读书,让我战胜病魔,使我振作起来。走出阴霾,变得智慧,变得成熟,变得坚忍。就这样陶陶然沉醉,在哲思中汲取智慧,在生动中赢得满足,在隽永中品味深刻,在 宁静中收获幸福。
(作者单位:石嘴山市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