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工作者面对新生事物应当有平和宽容心态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教师》:面对现代社会手机的普及,您是怎么看待“学生携带手机入校园”这一现象的呢?
  李冬: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手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息息相关,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它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事情。20世纪80、90年代,手机还叫大哥大,大家是怎么看待的呢?更多可能是把手机看成是有钱、有身份的人士才能用的物品。但是,现在手机平民化了,既然是平民化,就要以一种平民的心态、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它。现在不是信息现代化时代吗?那么,学生肯定是要接触这些科技新产品的。我认为学生使用手机这种事情是挡不住的,也没有必要去挡,反而应该去疏导。
  我们允许学生带手机到学校来,是用相应的管理制度来约束。比如说我们设置了专门的场所给学生的手机提供充电服务;在教学区域特别是在教室里面,在正常上课时间、自习课以及其他学习活动中,手机则是要求要关掉的,自己要专心学习,也不能影响其他同学上课学习;课间休息时是可以使用的,学生可以用手机查字典、查信息,也可以打电话。现在的手机不仅方便学生及时与家长联系,而且还方便学生及时查阅与学科学习有关的网上信息资源,方便了学生们的学习活动,手机对学校教育教学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我们学校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是经过了认真思考之后的主张和决定。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在信息的选择、判断以及信息加工、提取等方面的能力,这些通过手机就可以一定程度地实现。可以说,培养现代公民,离不开媒介素养的培养,包括如何把手机这个信息平台利用好。
  《中国教师》:手机的存在会不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呢,比如浏览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网页、信息,打游戏之类?
  李冬:这没多大影响。比如学生课间打电话,我们要求不得在教室里打电话而是要到楼道里面,我也常常看到学生打电话,都很正常。所以,我是这么看的。以前没有手机的时候是不是也存在影响学习的因素呢?必然是存在的。但是那时候人们讨论这些因素了吗?可能也在讨论,但是没有像今天这么特别的轰动。原因有二,一是因为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的媒体,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也没有现在这么方便、快捷,消息出来,通常是顶多一个村知道,或者一个社区知道;二是那时候不是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自己孩子也没有像今天这么关注。我觉得最近社会对学生使用手机过于关注了,学生学习,在任何时代,消极因素总是存在的。可以想象,任何事物的利弊都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容忍手机的存在,以及它可能会产生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既开放又闭合的心态,实际上就是一种系统性思考的概念,系统不可能完全封闭,封闭了就成了死系统,当然也不能是完全开放的,完全开放的系统也不成立。所以,又有开放又有闭合,才是我们对待事物的一种策略和心态。既然这些事情在学校里发生了,那么就让学校自己慢慢去解决、去处理,可能会更平和一些。
  《中国教师》:有没有因为学生使用手机而影响学习的现象存在,学校是怎么处理的?
  李冬:我们学校差不多90%的学生都有手机。我在学校巡视的时候,对各个教学楼、教室都会挨个查看。全校一共40多个教室,在学生最容易犯困和走神的时段我会挨着个走一遍,通常情况下,我看不到学生使用手机,偶尔能看见,也是零星的一两个。所以,我不认为“手机影响学习”这件事是主流的或者说是很泛滥的现象。至于上课玩手机肯定是悄悄发生的事情,那就悄悄地解决,一方面我会观察他以后怎么做,另一方面我要跟班主任交流,跟年级主任等相应的领导进行信息沟通。大家对待这种事的基本策略都差不多,肯定要旁敲侧击地提醒的,比如有时候在校园里遇到了在课上偷偷使用过手机的学生,我们不会和他谈手机的事,而是从其他事情入手,例如跟他谈谈这两天上课的情况,谈学习的情况,让他自己去反思。这是日常教育的方式方法,不是因为有了手机就得这么做。可是如果他自己总是管不住自己,我们就要出手了。总之,我们得时刻想着教育的目的和手段是什么。
  就像有考试就有作弊一样,哪个学校的学生没有违反纪律的,哪有纯粹的好学生或者纯粹的不好的学生?都不存在。我们就用平和、开放的心态来应对这些事,去引导这些学生,把学习的氛围立起来就可以了。我个人认为对使用手机这事不要小题大做,淡化它就好了。就如同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我正上高中,当时有一个热播的电视节目《加里森敢死队》,剧中主人公的刀法特棒,我们就学着电视里面的情景到处甩飞刀。那时候社会上也纷纷扬扬地讨论过,其实现在看也没什么。大家应该对新生事物带来的弊端更宽容一些。教育需要这样的态度,也需要多一些时间去适应。
  《中国教师》:有些学校为了便于管理而采取“一刀切”的方式,严禁学生将手机带到学校。而学生为了带手机也是各有各的高招,似乎越堵越能激发孩子叛逆的心理,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冬:学校做一切事情之前必须要考虑出发点是什么,是为学生的发展好还是为了学校的秩序好?学生的发展是目的,而学校的秩序是手段途径,我们不要把教育的目的和手段途径搞混了。首先,学校里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不仅要考虑现在的发展,也要考虑未来的发展,而且学校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进步要和谐、同步,所以,我认为学生带手机这个问题没有那么严重。其次,我们培养的是具有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手机的更新换代正是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重要标志,如果不让他接触、感受这一先进的科学技术,好像我们的创新教育就无从谈起,就自相矛盾了。第三,对新生事物、新的科技敏感、接受快、心胸开放是青年学生群体性特点,这也正是我们教育者对他们要欣赏和鼓励的地方。学校卡死了不让学生接触手机,或许十年前可以这么做,但十年后的现在还这么做的话,我们的教育者就应该反思了。
  有些小孩子他可能会骂人,面对这种问题大人怎么做的呢?要是小孩骂一次大人就说一次,不断地斥责“你可不能骂人”,这种斥责很容易让孩子以为是在奖励他,反而更容易让他重犯。所以,我们不理这茬,淡化它,用别的语言环境来对待,可能慢慢的孩子就不会有骂人的习惯了。学生犯的错误,通常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这是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他不经历这个就经历那个。实际上这些都是属于学校内部教师和学生要沟通和交流的范畴,是教育的契机。比如最近有个学生家长跟我交流,说孩子游戏上瘾了,对这种情况我是很警觉的,马上就跟班主任和心理教师交流该怎么办。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就得高度关注,因为这是属于“病号”,对“病号”就得多加关心、关注、看护和照顾。当然,对于有违反学校的规定、制度或者纪律行为的学生,教育肯定会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其基本原则,我们要保证三点,第一点是我们学校制定的规定和制度必须要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这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第二点,对于一些发生违规行为的学生,应该有相应的处罚;第三,实施处罚要在学生和家长可接受的范畴之内,否则就失去了教育意义。另外,教师要努力提高执教水平和执教艺术,如果教育的效益降低,学生可能会出现逆反的心理和举动。
  《中国教师》:学校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可能也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制力比较弱的缘故,那么,在学生自我管理方面,是否有比较好的方法呢?
  李冬:实际上,我们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的时候也是对学生管得挺严的。现在来看,我们当时的做法也算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国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正处在拨乱反正的时期,而学校也处于一个不断调整的阶段,包括建立制度、设定行为规范等都是为了使学校的秩序能够尽快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教学状态。当时包括发型、服装等,都查得严格,方方面面都做到了,也得到了家长和社区的广泛认可。但是,学校有了井井有条的秩序之后,我们逐渐发现教育不应该只是这样的,而是更应该尊重人的主体地位,这是我校在90年代提出来的。我们也在不断反思,认为教育方法手段是可以调整的,于是我们逐步地进行了调整。到了21世纪初,我校专门成立了课题组,从德育的角度就“高中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的问题边实践边研究。从做课题一直到现在,我们就强调要给学生留有余地,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空间,即在时间和精神上的空间。教育要留白,要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判断、选择的机会。当然我们不是放弃教育和管理,而是通过教育使我们的学生逐渐走上一条自我教育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的学习之路。
其他文献
本刊讯:11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联合举办的首届“木铎心声”心理健康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生活动中心拉开序幕。“我非常感谢有这样一个高级别的论坛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希望这个论坛能解开我的忧虑,解开很多人的困惑,希望大家能够探讨交流,播种好心理健康的种子,能够唤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真正重视孩子内心问题,关注孩子的生命质量。”《每周质量报告》主持
《囚绿记》(下称“《囚》文”)这篇抒情散文是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陆蠡的代表作之一,写于抗战爆发后的“孤岛”上海。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因着视角的不同和运用的文学解释学理论的不同,历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常见的有:  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精神,颂扬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那些有生
设计理念  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一直采用“开头结尾点题”“叙述中心明晰”“人物描写细致”等面面俱到的讲评方式,每次似乎都在重复说过的问题,了无新意,也未曾见到切实的教学效果。采取什么样的讲评方式才更有针对性,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呢?在《留点感激在心中》的作文讲评中,我尝试只选取“人物描写”这个角度,深入展开点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复习各种描写方法,学会综合
[文本介绍]    《三个小伙伴》是一篇童话,讲的是小野猪、小象、和小袋鼠一起上山栽树的故事。全文其六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第二至第五自然段写三个小伙伴在栽树过程中,各自发挥长处,密切合作;第六自然段写小树栽好后,三个小伙伴非常高兴。课文的几幅插图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内容。    [课堂回放]  师:三个小伙伴一同上山栽树。栽树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
老中医们讲“温则通,通则不痛”。热敷简单实用,但也有相应的要点需要掌握。如果方法得当,以下10种不适就可以通过热敷得到缓解。  热敷要点  选择洁净的毛巾,在40-45摄氏度的热水中浸泡,拧干后敷于患病部位,接触皮肤时应无灼痛感。  最好在患处盖一层干净的布或棉垫。一般每5分钟更换一次毛巾,交替使用。  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3-4次。  1。缓解眼疲劳  用热毛巾敷可促进眼周围的血液循环,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曾几何时,这句话成了如今浩浩荡荡补课大军的信条。  由于家境贫困,甘肃的单亲妈妈郑燕一度拒绝补课,自己主抓儿子学习。可上初中后,儿子成绩下降,她又渐渐无力辅导。眼见老师课上“不尽力”,课外开补习班,她只好随大流,咬牙带儿子“上了車”。昂贵的补课费让她大开眼界,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终于,她承受不住压力,愤而反抗——望子成龙的宿命:重金读名校仍难逃补课  2015年9月1日,3
课感,就是教师对课堂运作的直觉感知。具体地说,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进行状态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能力,并能做出迅速、准确的反应。“课感”具有触发的偶然性、技能的心智性、处理的巧妙性等特征。那么,我们如何积蓄课感,亮彩课堂呢?    一、点石成金“蓄”课感,彩化课堂    课感,首先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感觉的感觉。课堂上教师产生课感的对象是学生,是富有生命力且各具个性的“人”,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
“空白”是一切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大凡艺术,无不体现出一种“空灵”的“空间感型”,给解读者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妙不可言的艺术感受。课堂教学活动作为一门艺术,亦如此。这种“空白”是通过合理的方式,让学生回忆、品味、体验、感悟,从而激起创造的火花,点燃个性的火焰,使语文课堂成为思想的乐园、个性的舞场、创造的天堂,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我尝试着做到以下几点: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留有思
与古典诗词或者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您认为新诗特有的教育功能是什么?  与古典诗词或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新诗当然有它特有的教育功能,比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对年青一代的感召,是任何古典诗歌也不能取代的。古典诗词有着持久的魅力,但现代新诗,由于它运用的语言、表现的生活和感受贴近现代人,因而更能对现在的人们产生影响。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很早就背诵了许多古诗,但直到上高中时偶然接触到冯至早期的抒情诗
冬天来了,去散步,一个人迎着风,凛冽之意在脸上丝丝划過,有点微微的痛。戴着手套,手指头依然敏感地觉察到冷。我将手揣进兜里,有了温暖之感。  我的前面有一对母子,年轻的母亲领着幼小的孩子。走一会儿,母亲就蹲下来,并紧双手来回搓,搓热之后,握住孩子的小手,轻轻地说:“不冷了吧?暖和了吧?”孩子使劲点头,奖给妈妈一个响亮的吻。  我走在他们身后,不舍得超过去。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让我的心头暖意融融。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