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的“不传”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顾中外文坛名作,许多作家都执著于讲述“最后一个”主人公的“最后一个”故事。这类人物的身上总会带有逝去时代的记忆,而这种记忆又总会笼罩着一缕哀愁。人们无法与记忆完全隔离,小说恰恰以独特的回忆性满足了人们对于历史的追寻和重温。而这种追忆一旦打上“最后一个”的印记,便会与人类本性中喜欢哀挽和悲伤情调相符。一个时代的终结,总会伴随着“最后一个”或是执着,或是放弃的艰难抉择。于是,那些关于时代的记忆便愈显沧桑,而“最后一个”的形象也越发具备“断魂”的悲情色彩。
   《断魂枪》中的沙子龙便是典型的末世孤独者,既有对“断魂枪”割舍不下的执著,又有“不传!不传!”毅然决然的放弃。从某种意义上说,沙子龙对于“断魂枪”的执著与 “不传!不传!”的最后宣言都已沉淀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
   “末世”的身影:沙子龙的末世孤独者形象
   老舍曾在《诗二首·昔年》中说“我昔生忧患,愁长记忆新;童年习冻饿,壮年饱酸辛。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同样,沙子龙的形象也脱不掉“末世”的大背景。
   “沙子龙的镖局已改成客栈。”主人公登场便处于变革之中。作者以“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的时代大背景荡开笔墨,勾勒出一幅“末世”景象。而“谁不晓得沙子龙是利落,短瘦,硬棒,两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可是,现在他身上放了肉”的对比,正是时代变革的影响。如果说“放了肉”还只是身体上的表现,那么精神上的失落就更加痛苦。“现在,这条枪与这套枪不会再替他增光显胜了。只是摸摸这凉,滑,硬而发颤的杆子,使他心中少难过一些而已”,唯有把玩断魂枪时才能少些难过,可见平日难过之多。作者以寥寥数笔便将这位“末世”大背景下的身体发福、精神落寞者形象勾勒出来。
   “末世人”的孤独同样离不开徒弟王三胜与挑战者孙老者的侧面烘托。而小说正是围绕着“三个人与一桩事”展开,以这三个人物展现“末世”背景下的三种心态,最终凸显沙子龙的形象。同为武林人士,同样面对时代变革,王三胜与孙老者的不同选择愈显沙子龙的孤独。王三胜将“国术”视为工具,对时代的变革采取漠视的态度,继续争强好胜,吹嘘炫耀。孙老者则醉心于国术,以至同样忽略了这个时代。在他们眼中,沙子龙已成为了另类;而在沙子龙心中,自己又如何能不孤独与落寞?
   “断魂”的挽歌:“断魂枪”的象征与“不传”的宣言
   老舍选择了“国术”这一行业来反映时代的变革可谓巧妙。首先,小说以“这是走镳已没有饭吃,而国术还没被革命党与教育家提倡起来的时候”将前文“末世”的视角聚焦到“国术”上。这自然引出沙子龙等人的登场,旨在强身健体的“国术”都已衰落至此,可见时代沧桑,而个人的强身健体与国家的抵御外辱又有相同之处,别有深意。其次,王三胜以“国术”为工具,他的拉帮结伙与积极活跃,更能衬托沙子龙这类真正国术师的孤独。第三,谈及“国术”自然引出“五虎断魂枪”,而“断魂枪”已被作者赋予了更深的内涵。“断魂枪”其名,“断魂”者,断人心魂,令人忧伤。断魂枪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沙子龙早年以“五虎断魂枪”名震西北,王三胜一直在炫耀师傅的“断魂枪”,而孙老者更是直接冲着“断魂枪”的武艺而来。
   “只是在夜间,他把小院的门关好,熟习熟习他的‘五虎断魂枪’。这条枪与这套枪,二十年的工夫,在西北一带,给他创出来:‘神枪沙子龙五个字,没遇见过敌手。”小说一开篇便交待了“断魂枪”的过去与现在。以小见大,沙子龙的变化可以集中体现在 “断魂枪”上。在送走了比武不成的孙老者后,“回到屋中,对着墙角立着的大枪点了点头”,可见“断魂枪”在沙子龙心目中的重要性。这种对“断魂枪”知己般的重视才更能体现出放弃比武与“不传!不传!”的艰难。 “夜静人稀,沙子龙关好了小门,一气把六十四枪刺下来;而后,拄着枪,望着天上的群星,想起当年在野店荒林的威风。叹一口气,用手指慢慢摸着凉滑的枪身,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断魂枪”贯穿全文,寄托的不仅仅是沙子龙接近于理想的执著。
   如果说“断魂枪”代表的是执著,那么“不传!不传!”体现的便是放弃,恰恰是此时的放弃完成了沙子龙“最后一个”的定位。“不传!不传!”的宣言为读者留下了开放式的思考空间,夜静人稀的沙子龙遥想当年威风,自然不免落寞,“叹一口气”,但最终是“又微微一笑:‘不传!不传!’”。小说在此处戛然而止,个人的命运与时代的沧桑结合起来,带来更深层次的悲哀。或许,正是出于对“国术”的执著与热爱,才会在时代变革的背景下,更加珍视,甚至是已经下定决心,准备让寄托一生执著的断魂枪和自己“一齐入棺材”。
   其实,无论是沙子龙对于“断魂枪”的一生割舍不下的执著,还是最后“不传!不传!”那一声毅然决然的放弃,都只是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恰恰是这“末世”加深了“断魂”的程度。可以说,沙子龙的“最后一个”形象正是因为有了时代大背景的渲染,才更加突出。
  
   参考文献:
   [1]刘俐俐.“不传!不传!”的魅力与“最后一个”的阐释空间——老舍《断魂枪》的文本分析[J].民族文学研究,2006(4).
   [2]转引自老舍.老舍自传(第1页)[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3]老舍.老舍自传(第97页)[M].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
   [4]马克冬.《断魂枪》的结构艺术及对“不传”的解读[M].山花,2009.
  
   (作者简介:袁 劲(1989.8-),男,山东枣庄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生;丁雅诵(1990.2-),女,安徽合肥人,武汉大学文学院本科生。)
其他文献
本文试在关联理论翻译观的指导下,以廖美珍译作《在亚当之前》为例,探讨译者如何通过一些隐喻汉译的策略,来减轻读者的认知努力,使译文达到最佳关联性。   一、引言    隐喻是语言中最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之一,是人类重要的认知工具和思维方式。理解隐喻的过程是寻求最大关联的过程,而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因而,翻译过程是译者努力追求译文寓意与原文语义最大关联性的过程。《在亚当之前》是美国著名小说
期刊
理查德·耶茨是美国文学史上被“遗忘的最优秀的美国作家”,他精湛的叙述手法、对现代人焦虑的关怀,使得他的作品在艺术上、思想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耶茨对普通人的关怀中,对女性的注视是显而易见的,耶茨的知音库尔特·冯古内特称:“福楼拜以来,少有人对那些生活得苦不堪言的女性抱以如此的同情”。冯古内特的论断是极其精准的,耶茨的写作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福楼拜的影响,尤其是《包法利夫人》。本文从耶茨小说《复活节游行
期刊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是爱德华·阿尔比的代表作之一。戏剧以20世纪60年代为背景,通过对话以及疯癫的行为建构和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状态,即不愿面对现实,生活在各自编织的幻想中,在幻想与现实之间痛苦地挣扎着”。本文将运用新历史主义中的自我塑造这一理论观点挖掘出作品中所暗含的对主流意识形态权力反抗、颠覆这一重要命题。   一、知识分子选择   新历史主义的代表者格
期刊
满都麦是内蒙古自治区土生土长的蒙古族作家。他的小说作品内涵丰富、意蕴深厚,无论是在对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和现代创作手法的结合上,还是对小说的题材、结构的拓展上都有比较独到的创新和探索。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蒙古民族几千年来用生命、劳动和智慧浇灌而培养成的文化传统,并将其升华到人类理性的现代高度。满都麦在其小说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带有草原气息的人物形象:恋人形象、母亲形象、猎人形象、狼形象……
期刊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周立波同志的生平及文学成就,然后介绍了其生活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学动因,对周立波的现实追求及其对文学和艺术的思索和态度做了简要阐述,突出了其创作个性和美学追求。在文学的道路上,周立波坚守着一种文学精神,这种文学精神不是现实主义的,而是不屈于现实的心灵高傲的飞翔。   引言   周立波于1908年8月出生于湖南益阳邓石桥乡清溪村,1979年9月病逝于北京。他一生文学活动
期刊
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周立波关于文学典型创造的相关理论及言论,而后立足国内文学写作探讨文学典型创立现状,从“文学易落俗套,随之误成典型”这一观点切入,分析在现今中国文坛,真正文学典型的崛起及创立应做到哪些方面。   一、周立波的文学典型理论   周立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和学者,他的现实主义美学思想内容涵括广泛,对我们研究国内外文学助益良多。而周立波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现实主义美学思
期刊
本文将从认知的角度,以关联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对《老友记》中言语幽默效果的产生加以解读,最后得出关联理论对幽默的解释力。   一、引言   幽默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以独特的幽默机制,引起人们的关注。“从幽默借助的主要交流媒介区分,幽默可以分为非言语幽默和言语幽默。非言语幽默指那些不需要借助语言工具向人们传递幽默信息的幽默手段。言语幽默是同幽默发出者、接受者、应用的语言形式,以及相关的语境密不
期刊
本文运用翻译目的论,把汉语歌词《南湖秋月》的英译作为个案,结合翻译实例进行评析,旨在探索目的论对汉语歌词英译的指导作用。目的论为汉语歌词的英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引言   歌曲翻译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歌曲翻译通常分为三种:第一种“歌曲译配”;第二种是在原歌曲后跟有中文歌词大意和注解;第三种是“歌词翻译”。   国内歌词翻译研究薄弱,大都囿于一些零散的经验之谈,而鲜有系统
期刊
二十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多灾多难的一段时期,美国在这一时期亦经历了美国梦的破灭、理想的丧失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失落, 而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这一时期美国的经历似乎吻合了人类始祖从伊甸园堕落入人间的“人类堕落”这一大的主题。《春寒》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被解读为某种程度上的再现了人类始祖丧失乐园的沮丧情绪,在更深层次上则表明了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理想世界的破灭,以及对现实世界认识的觉醒这一主题。   一
期刊
李清照是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的女词人。她的《词论》一文是宋代第一篇系统的词学理论文章,充分体现了李清照的词学观,受到古今文人学者的普遍关注。本文从词“协音律”和词“重典雅”两方面论证了词“别是一家”之说。   《词论》一文见于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和魏庆之的《诗人玉屑》。全文不足600字,但立论鲜明,内涵丰富,文中李清照大胆地提出了对词的独特见解和主张,毫不隐讳地批评了词坛上不少的名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