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后进生,就是在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许多方面相对滞后的学生,它是一个就学生群体而言的相对概念。后进生既指素质发展相对滞后的个体,也指素质发展相对滞后的群体。因此,转化后进生工作面临的不仅是个别人,还可能是一部分人。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下,用素质教育的标准来看,后进生与非后进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
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遵守校规的状况乃至家庭背景各有差异,因此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好学生、差学生。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教育后进生亦应如此。后进生在一个班级中作为一个群体客观存在着,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影响力较大,是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不稳定、不和谐的消极因素之一。
因此,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成了教育者的必修课。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后进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个人原因等,只有按照他们不同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分类教育,才有可能把后进生转化为各有所长的学生,做到人人成才。
一、让后进生获得更多的自信
教师要引导后进生清楚地认识自我,脱离自我否定的怪圈,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后进生的普遍问题是自卑和忧郁,这些学生的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信心,总感觉别人什么都行而自己什么都不行,于是常以伤害他人的言语和破坏性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另外,他们多半抗挫折能力差,意志薄弱,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动摇或失去信心。久而久之,惰性逐渐抑制了上进心。为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后进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直面眼前的挫折,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二、寻求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明白优秀是一种习惯,教育孩子需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老师进行的是再教育。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监督。严是爱,溺是害,要教子有方。
加强家校沟通,及时反映后进生在校情况。教师应多抽时间家访,了解后进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互通信息,对后进生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找准后进生的落后根源,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共享孩子进步的喜悦,调动家长管教孩子的积极性。一旦后进生有了进步,要及时告诉家长,并提出新的要求,使家长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明白下一步的帮教目标,促使家长持之以恒地教育孩子。
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实施差异教学,“好学生”“差学生”区别对待。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当然,学校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同一种教学方法可能对一个学生有帮助,却也可能对另一个学生收效甚微。想要实施差异教学,就必须从了解学生开始,选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转化。
循序渐进,掌握好最近发展区。后进生的普遍问题是底子差,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教师对其进行辅导或转化时,需要控制那些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知识和内容,要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方法,运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技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借助集体力量,促进后进生转化。班集体是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班集体的凝聚力,满足后进生的内心需要。可以在班里开展诸如互帮互学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参观访问活动等。教师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振作精神,让其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用爱感化,进行赏识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师德之魂。对有自卑心理的后进生来说,教师的爱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后进生作为班级里的“弱势群体”,无论家长、教师、同学还是学校,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用信任的眼光鼓励他们,用无私的爱感化他们,用人性化的教育培育他们,最终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责 编 木 子)
由于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遵守校规的状况乃至家庭背景各有差异,因此也就形成了所谓的好学生、差学生。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教育后进生亦应如此。后进生在一个班级中作为一个群体客观存在着,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其影响力较大,是一个班级、一所学校不稳定、不和谐的消极因素之一。
因此,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就成了教育者的必修课。我们首先应该明白,后进生的产生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家庭原因、社会原因、学校原因、个人原因等,只有按照他们不同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分类教育,才有可能把后进生转化为各有所长的学生,做到人人成才。
一、让后进生获得更多的自信
教师要引导后进生清楚地认识自我,脱离自我否定的怪圈,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后进生的普遍问题是自卑和忧郁,这些学生的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信心,总感觉别人什么都行而自己什么都不行,于是常以伤害他人的言语和破坏性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快。另外,他们多半抗挫折能力差,意志薄弱,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就会动摇或失去信心。久而久之,惰性逐渐抑制了上进心。为此,教师要善于帮助后进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直面眼前的挫折,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
二、寻求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教师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让家长明白优秀是一种习惯,教育孩子需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老师进行的是再教育。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父母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忽视对孩子的监督。严是爱,溺是害,要教子有方。
加强家校沟通,及时反映后进生在校情况。教师应多抽时间家访,了解后进生的家庭情况,与家长互通信息,对后进生的情况做到了如指掌,找准后进生的落后根源,有的放矢地做好工作。
共享孩子进步的喜悦,调动家长管教孩子的积极性。一旦后进生有了进步,要及时告诉家长,并提出新的要求,使家长在收获喜悦的同时,明白下一步的帮教目标,促使家长持之以恒地教育孩子。
三、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实施差异教学,“好学生”“差学生”区别对待。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当然,学校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同一种教学方法可能对一个学生有帮助,却也可能对另一个学生收效甚微。想要实施差异教学,就必须从了解学生开始,选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转化。
循序渐进,掌握好最近发展区。后进生的普遍问题是底子差,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教师对其进行辅导或转化时,需要控制那些超出学生能力范围的知识和内容,要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方法,运用“跳一跳,够得着”的技巧,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上。这样,有利于学生快速地掌握知识,体味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借助集体力量,促进后进生转化。班集体是学生共同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教师可以利用班集体的凝聚力,满足后进生的内心需要。可以在班里开展诸如互帮互学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及参观访问活动等。教师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振作精神,让其树立起同班集体一起争取进步的自信心。
用爱感化,进行赏识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是师德之魂。对有自卑心理的后进生来说,教师的爱更是一种鞭策和激励,有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总之,转化后进生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教育系统工程。后进生作为班级里的“弱势群体”,无论家长、教师、同学还是学校,都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用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用信任的眼光鼓励他们,用无私的爱感化他们,用人性化的教育培育他们,最终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