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问题与思考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701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师走上教师岗位,会面临诸多的问题。文化适应就是其中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如果不能够很好地得到解决,将直接影响到新教师能否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从理论上探讨新教师的文化适应问题,将有助于学校对新教师的岗位培训,从而更好地使新教师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文化之中。
  一、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要求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拉尔夫?林顿(Ralph Linton)和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Melville J. Herskovits)等人在威斯勒(C. Wissler)的研究基础上,将“文化适应”引入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并对文化适应作出如下定义:“用以理解如下一些现象:即当具有不同文化的各群体进行持续的、直接的接触之后,双方或一方原有文化模式因之而发生的变迁。”[1]这表明,“文化适应”是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通过相互接触,给接触的一方或者双方带来文化模式改变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当一名新任教师进入一个新的学校教育环境中时,这意味着他已经进入一个陌生的学校教育环境,因而不得不面对一个崭新的学校文化模式。而此文化模式会在不同的程度上与他已经形成的文化心理产生某种冲突或不适应。实际上任何一个进入一种新的文化生态环境的新教师,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为此,新任教师必须要通过自我努力,改变自己的某些在这之前所形成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就新任教师与学校文化的关系而言,文化适应可能产生四种不同的结果,即文化融合、文化分离、文化同化和文化边缘化[2]。在这四种结果中,文化融合和文化同化都意味着适应良好,而文化分离和文化边缘化则意味着文化适应的失败。这种失败将直接影响新教师其后的专业发展。
  必须看到,在学校文化这个总体概念下,包含着诸多各有差异的亚文化,如学校的管理文化、学校的主流文化、学校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实际表现出来的文化,以及同事的交往文化、学生的流行文化等。对于新任教师来说,究竟要适应所任职学校的哪些文化,以及如何适应这些文化,可能会存在个体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新任教师自身的文化背景。但总体上看,新任教师必须要做好以下文化适应准备。
  首先,新任教师必须要适应角色文化的转变,从学生角色切实转变到教师角色文化这个转变对于新任教师来说,是必须要面对并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作为学生角色,一个人可以稍微放松自己,甚至在某些情形下放弃作为学生角色的责任,也不会对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秩序以及其他学生的学习带来严重的影响。然而作为教师,一旦他不严格遵守学校日常管理规范,那么他的行为就不仅会影响到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而且还会影响到许多学生的正常学习。
  其次,新任教师必须要适应学校的主流文化。每一个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有其不同于其他学校的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思维模式等。从一所师范院校毕业来到中小学,意味着从一个独特的文化环境进入到另外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一种不同于师范院校的文化背景之中。就此而言,新任教师就必须要不断地改变自己已经形成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接受所任职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念以及思想观念。新任教师对学校文化的接受,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是一个从不能理解到逐渐理解,从对日常行为方式的认同到行为表现,从被动地遵从到自觉的行动的过程。
  再次,新任教师还有一个适应学生文化的过程。认识和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意识、情感状态以及行为习惯等,并且尽可能地接纳学生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这些东西,是新任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接纳而不迁就,认同而不仅仅是认识,理解并且同时要对学生不符合学校主体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表现加以教育和纠正,这是新任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新任教师而言,必须要认真地分析自己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质以及在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群体性的文化特质,从中发现差异。一些新任教师出身于农村,而其教育对象则是城市的学生;另有新任教师是城市出身,而其教育对象则是农村的学生。这些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影响师生的教学交往与互动。为此,新任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自己,在自己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的文化氛围。
  二、新任教师文化适应的主要表现
  文化作为一社会成员共通的、贯穿于整个生活的行为方式,“深刻地支配着人、束缚着人的行动”[3],包括若干方面,涉及诸如价值取向、规范要求、思想观念、言行举止、思维方式、物质形态等诸方面。而学校正是一种被创设出来的文化形态,通过学校组织的日常活动,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是学校师生的整个生活状态、生存方式以及学习与工作方式。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任教师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的理解和认同,并努力使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理想转化为自己的行动理念与教育理想。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是学校文化中最核心的,也是对学校各个方面工作起着统领作用的价值取向和意义体系。学校各个方面的工作和活动的开展,都是理念层面的学校与教育的现实展示或反映,而日常活动则只不过是理念理想状态的现实表达。因此,对于新任教师来说,首要的是要适应和认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
  二是新任教师对学校教育意义体系的理解和认同。每一所学校都会对其教育以及开展的各项活动赋予其特定的意义,并且根据教育目的以及学校所确立的教育理想而赋予其意义。对于新任教师来说,重要的是必须要理解学校的各种事物以及活动所具有的内在的意义。只有这样,新任教师才能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精神与态度,投入到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之中。
  三是新任教师对学校管理规范的理解和认同,并内化为自己教育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的准则。新任教师必须要努力认识和理解所任职学校的管理规范,真正吃透它的精神与具体要求。任何不了解、不适应学校管理规范要求的表现,都将意味着新任教师在适应学校文化方面的失败。不仅要了解、认识和遵守学校正式的管理规范,而且还要理解并领会学校里的各种非正式的规范要求,如同事间待人接物的方式、办公室的隐性规划以及日常教师间的交往习惯等。时下经常能够听到学校的管理层或者学校的资深教师对新任教师的批评,各种批评的集中指向,实质上反映出新任教师普遍存在着文化适应方面的问题。   四是新任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方式的理解与认同。对于新任教师来说,形成与学校文化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就需要切实地表现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之中,表现在教育、教学、对学生的管理以及与学校管理者及同事的各种正式场合的交往之中。新任教师对于价值观念、意义体系以及管理规范的适应,都是一种内隐的适应,这种内隐的适应的外在表现,就是与学校组织要求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的出现。
  三、新任教师文化适应的基本途径
  学校为新任教师所提供的文化适应辅助策略,将能够极大地缩短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期。因此,作为教师的教育者以及中小学管理者,一方面要向新任教师提出文化适应的要求,以使新任教师获得自觉的文化适应意识;另一方面,应当采取积极的行动,以帮助新任教师更好更快地适应学校文化。
  首先,要将文化适应作为新任教师培训的主要内容。新任教师的培训目前已成为中小学甚至高等学校培养青年教师的重要策略。不同形式的培训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也存在若干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表现在,新任教师培训突出普遍性知识的理解和获得,而不太注重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活动所必需的“地方性知识”①的获得,即与学校文化密切相关的知识,也是新任教师文化适应必须要了解和认识的核心内容。因此,必须要使新任教师认识到学校的办学理念与教育追求,认识学校的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理想、学校的管理制度。就此而言,新任教师的真正培训者,应该是学校的校长及其管理者群体。他们长期置身于学校的文化之中,对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以及活动文化最为熟悉,对于学校的观念与意义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是最清楚不过的。他们的所说所做,就是学校文化的集中表现。
  其次,要让新任教师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让新任教师融入到学校的文化之中。学校展开的任何活动,不仅蕴含着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体现着学校对日常教育教学现象的看法以及各种现实问题的界定与理解,而且也意味着学校把什么看做更有意义、更有作用和价值。因此,新任教师对活动的参与,也就是其适应文化的开始。而新任教师的文化不适应恰恰在于对于富含文化价值的活动的不理解、不认同、不参与以及由此而带来的疏离感、陌生感。长期以往,新任教师就可能会感觉到与学校的文化格格不入,并因而成为学校的局外者。学校应当有意识地组织各种活动,并且有意识到让新任教师成为活动的主体和中心。在这样一种体现主体意识和中心地位的活动中,新任教师不仅能够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和自尊感,更能够深切感受到学校的文化内核,理性地认识学校文化的价值与意义承载。
  再次,适当引导新任教师缓解文化适应压力。文化适应压力指的是新任教师在文化适应过程中所出现的心理上的紧张状态,具体表现为困惑、焦虑、抑郁、疏离感、边缘感、认同混乱、身体精神症状增多。实际上,许多新任教师在其文化适应的过程中,总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压力。这种文化适应压力如果不能缓解,那么它不仅会影响到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而且还会引发出一些心理健康问题。从这点来看,文化适应的压力源在于文化的不适应。为此,学校管理者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注意观察和研究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压力,通过交流与沟通,引导新任教师正确地对待工作之初的挫败,给予工作方式方法的具体指导,以消除文化适应的压力源,从而减轻新任教师的文化适应压力。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农村学校改进的制度分析与路径选择研究”(项目批准号11YJA88017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①经济学家哈耶克用来与“科学知识”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哈耶克认为,“确凿无疑地存在着非常重要但没有得以组织化、在一般规则的知识意义上也不可能被称为科学的知识:有关特定时间和特定空间状况的知识。……我们无论从事任何职业,在完成了理论上的培训后还必须学那么多的东西。学习特定工作占了我们工作生涯的多么大的一部分。在各行各业中,对人们的了解、对当地环境的了解、对特殊情况的了解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参见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贾湛,文跃然译.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79.
  参考文献:
  [1]Robert Redfield,Ralph Linton,Melville J.Herskovits.Memorandum for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American Anthrpologist,V38.1,1936(149-152).
  [2]Berry,J.W. Psychology of Acculturation:Understanding Individuals Moving Between Cultures[A]. Brislin, R.W. (Ed.) Applied Cross ̄cultural Psychology. Newbury Park: Sage, 1990:232-253.转引自,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45-51.
  [3]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87.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责任编辑:刘福才)
其他文献
2007年教师节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广大教师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从事教育科学研究、探索教育规律的专业工作者。教育科学研究是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
为了构建思想政治高效课堂,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教师必须秉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具体而言,有三方面。  一、变“独演”为“互动”  “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应是师生地位平等,进行互动和教学相长的平台。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可尝试将课堂最开始的五分钟作为学生自由发挥的舞台。根据教学计划和国内外的时政热点,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主题,并由学生民主选举主讲人。为此,可要求学生在周末利
以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为全面启动标志的我国本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和目标,要求教学一线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与情意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经历10多年的摸索,“生本课堂”“学生中心”等教学观念逐渐在教学实践中得到重视,广大教师积极尝试转变“教师中心”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模式。如何使得自己的教学遵循人的学习规律和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建议广大
“如果你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你就使他们具备了一个真正的原则,这个原则就会永远发生作用,使他们走上正轨。”  ——摘自约翰·洛克的《教育漫话》  外在管理的效果总是有限,人最强大的是内心,如果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学生的内心,那就等于找到了一个永久的原则,它能在人生中长久地发生作用。教育者认为“名誉”可以担当起这一责任,因为“名誉”是人内心的需要。正如孙云晓老师说的“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你就会走
一、问题的缘起与“变异理论”视角  “商不变规律”这一内容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之一。为了提升这一内容的教学效果,可以“变异理论”为指导思想,明晰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重视学生的相关经验,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并根据具体情景的“变”与“不变”,把握变异维度,以引导学生审辨教学内容的关键属性。  二、行动研究方案与教学设计  本研究采用合作的行动研究方法,由小学数学教师和研究者组成合作团队,在确定研究主题
何杰,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员,曾荣获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北京市班主任“紫禁杯”特等奖、北京市高中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中国教师》:语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当前网络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现象对90后、00后青少年的语言文字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何杰:(1)网络语言影响青少年的口语用词。语言的变化首先表现在词语变化,然后才是结构、语法的
《中国教师》:郭教授,您好!上海目前实施综合科学课程的情况如何?  郭长江:由于上海自20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综合科学课程,在初中七、八、九年级试点过科学课程,现在又建立了合—分—合12年科学教育的体系,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综合科学课程研究的经验,也培养了一支基本胜任初中科学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我自2003年起开始担任上海青年教师大奖赛的评委,至今已有3届。在科学课堂上我明显感受到,教师的素养在不
葛布一校曾是一所不论硬件设施还是软件师资都很落后的学校,后被市委市政府列为棚户区改建学校。经过多年的发展,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到现在的“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中央教科所科研实验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省巾帼文明岗”“省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先进集体”,我校已发展成为新时代教学成功的典型。回望走过的改革之路,教学使命指引每位教师努力拼搏,我们用理念引领发展,用创新铸就品牌,用行动造就卓越。  一、理
编者按:自2004年以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新疆、内蒙古)双语教学模式的大力推广,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教学也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完善的过程,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很多不足与问题。例如,双语教师分布不均,双语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合格的双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等,制约了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双语教师
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了高质量地完成初中英语教学,考虑到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与学习状态,教师需要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创新教法,为学生创造乐学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初中英语教学质量。  一、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中心  正所谓“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莎士比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中心,并以兴趣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发挥,实现从依赖型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