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青花技艺的传承人孙岦新

来源 :中国艺术时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c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席丹妮(以下简称“席”):您从1978年开始做学徒,学习青花仿古瓷,那段经历回忆起来,记忆深刻的是什么呢}
  孙岦新(以下简称“孙”):学徒的时候要做的第一件事是每天早上到单位去烧开水。那个时候每天都要重新生火,因为是烧煤球。在这之前还要打扫卫生,我就安排两件事一起来,等卫生做好后水也烧开了。当自己的师傅来上班的时候,我就会得到夸奖,自己感到很光荣。其他师傅们也会夸某某某的徒弟真不错。我的父亲也在工厂里上班,他老人家也因此觉得脸上有光。这个第一件事,是我学到的第一件事。统筹方法做事、尊敬师长、勤力不松懈,这些东西貌似跟学艺无关,却奠定了我作为一个瓷艺从业者的地基,很宽大。
  初学绘画时是比较枯燥的,我们每人拿一块砖型釉坯,反复在上面画,画满之后用刀片刮掉,继续画。我们最初学的是画釉下五彩线条,画之前要自己把颜料搓好。画釉下颜料是非常难的,因为它不同于釉上彩的绘画原料。因为是在素烧后的坯胎上画,颜料一会儿就被吸住了,线条故尔画不流畅。但是我们必须画好。那个时候是画铁线描。每根线条还要像钢丝一样的有立体感,并要求像掐丝线条一样立在画面上。在瓷胎上画,还有器物造型面的起伏,要画好一根线条,必须屏住呼吸才能把线条勾好。当时我们瓷厂美术试验组里面,几乎每个画铁线描好一点的老师傅都有哮喘病,你可以想象这个屏住呼吸到了什么程度。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肯学,太苦了。可没有这个功夫,你要画好,那就只能糊弄外行人了。
  我练习的时候,父亲总会悄悄在背后拔我的笔,检查我是否在认真、用力画。他如果不满意的话我就会挨揍。那时毕竟年龄还小,贪玩的时候就会不干活,和学徒伙伴们凑一起聊天。父亲不满意的话会给脸色看,甚至斥责。我不会总让他斥责的,这些被父亲监督的时间,慢慢积累起来,不知不觉成就了我。那个时候练习勾线时间不到一年,手指固定笔的位置就结成手茧,所以我可以说自己的基础还是很扎实的。
  这种枯燥的学习经过了三年之后,要出师了,这之前必须要经过一次考试。那时候就是考勾线和汾水。考前坐到桌前时,我心里噗噗直跳,怕考不好,我心里还是很重视荣誉感,深怕丢了师傅的人,也丢了父亲的脸,更对不起自己。我得了满分。这是我学徒生涯的句号,我自己觉得自己画得还比较圆。
  席:可以介绍一下在风格和技巧方面对您影响至深的师傅吗?
  孙:在陶瓷绘画仿古这一块对我影响较深的,首先是我姑姑。我们家是陶瓷世家,世世代代都是做瓷器的。我姑姑会把她的经验手把手地教给我。我另外一个小叔叔孙小平也是仿古高手。他做的明清东西几乎乱真。所以在学习仿古瓷这一块,我的条件得天独厚,他们对我的影Ⅱ向都很大。我的三叔孙志卿是青花仿古料的配置高手,关于绘画的青花料年代识别,他传授我很多经验,他们从长期的仿古生涯里积累起来的宝贵东西,都毫无保留地传给了我,所谓传承,就是这样的吧。我觉得我的笔下,其实是好几代人都在。
  我父亲他很有眼光,他不光让我学传统手艺,也鼓励我学习中国画。这对我的现代青花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教我中国画的老师叫傅周海,是陆俨少先生的学生。他对中锋用笔的理解,对我启发很大。一开始我学习画线条,认为把笔杆竖得直直的、笔握得紧紧的,画出的线条才是中锋用笔。傅周海老师的示范让我对中锋用笔有了重新的理解,所谓豁然开朗,别有洞天。老师还把他家收藏的字画每幅都拿出来,作为教材一幅一幅地剖析给我听。他很严格,要求我把听不懂的地方记下来、背下来,自己课后去慢慢消化。这个教导对我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我觉得自己是一只笨鸟,就得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从那以后,我养成了这么一个习惯:如遇到不懂,就把它背下来,慢慢揣摩领悟。
  席:在您的青花仿古经历中,有没有令您比较难忘的事情?
  孙:我姑姑孙嫦娥是景德镇陶瓷馆专业仿古画师,也是当时陶瓷馆仿古瓷最好的画师之一。1995年,我调入景德镇陶瓷馆工作,这就开始跟着姑姑学画元明时期的青花古瓷。姑姑教我毫无保留,把她宝贵的经验一一传授给我。元代瓷器上的绘画线条奔放,我用“吴带当风”的笔触去画元代仿古瓷,曾经得到耿宝昌先生的好评。陶瓷馆也分配公家的订单给我做,比如画顺治象腿瓶。我参照原物,画出了比较好的仿制品,得到了銷售部门与客户的赞誉。
  我调到了景德镇陶瓷馆(现在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前身)工作,除了现代陶瓷艺术作品创作外,也要承担青花仿制工作。因为是在博物馆工作,见到很多珍品。我曾经管辖过博物馆橱窗里的瓷器,每一件珍品我都上过手,这种得天独厚的机会,让我可以日夜浸淫其间,体察古瓷的精妙笔法、揣摩古瓷的匠心之美。
  在流连博物馆橱窗的岁月里,我得到了很多启发,但是要落实这些,却没有那么容易。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仿画镇馆之宝——元代青花牡丹莲芝梅瓶。不过是照样子画嘛,我画的时候很自信,画的时候请我的姑姑孙嫦娥来看,这方面她是专家级的,画过无数的高仿瓷。姑姑一眼看过之后就说:你的叶子筋画错了,原作应该是用刀刻画花卉叶子的筋脉。我认真地看原物,发现果然如此。我被姑姑高超的眼力所折服,也体会到前人匠心独运,学到很多细节表现手段。从此我每画仿古时会更加细心琢磨原作。仿古貌似只是照葫芦画瓢,但是其中的奥妙其实无穷无尽,所谓传统的宝藏,应该就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吧。在姑姑身边的这段时间,我的心很静,老老实实地、一点一点去学习。后来耿宝昌先生看到我画的仿古瓷也说仿得好。
  我有的时候也会去帮别人画仿古瓷,可能是我学习了绘画的原因,更讲究笔调,这和元代青花特别接近。所以我仿画的元代青花很受欢迎。有一次一个私人老板想在春节的时候赶制一批货,亲自登门请我画仿元青花,我说都春节啦,不画。谁知等我串门到晚上从亲戚家回来,人家兄弟两个人还守在我家门口。第二天是正月初四,我还是去帮他们画了。这种受欢迎的程度,我回头去思考的时候,总觉得都是不知不觉达成的,其实都要归功于每一个教过我、严格要求过我的老师。没有那些笨功夫、死抠不放的坚持,没有现在的我,更不会有未来的我。   席:您在22岁到北京画院研修班学习山水,这个期间您的经历和见闻对您来说有着怎样的意义?
  孙:1991年,我被借调到景德镇国家用瓷办公室设计小组,我们曾经出差到人民大会堂和外交部汇报工作,那时我想到要到北京学习提升自己。经人介绍拜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陈绶祥先生,他推荐我到北京画院刘占江先生门下学习山水。刘占江老师推荐我临学清初画家髡残的画。在北京的日子里,我听过许多名家讲课。我的节假日一般都是去中国美术馆或者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去玩,其实就是观摩学习。这些古今中外的名器名品如此大量地展示在我面前,真是有进了宝山的感觉,那时候感觉自己的眼睛很贪婪。傅周海老师曾经教我说“读画很重要”,我就各种读,读不读得通都要读,先吃下去再说,消化可以当时消化,也可以过后慢慢消化,反正进了宝山不能空手归来。
  席:您觉得青花仿古和中国画有什么内在关联?
  孙:中国画应该是从岩画和彩陶的用笔延续发展来的。绢与纸张的发明,孕育了中国画的雏形,书画交织,人文思想的寄托,逐渐形成了中国画的范式。元代给了景德镇一个划时代的契机:宋朝,景德镇的瓷器是影青瓷的一统天下,单一的色彩装饰、刻划图案,没有绘画的可能和空间;元代青花料和毛笔改变了这一切,青花瓷需要有专业素养的画师来画,画了以后又形成范式供民间艺人参照画。而随着民间对青花瓷的需求量增大,民间青花瓷的绘画便逐渐开始自发地有了简化,到了明代,这个审美的简约化,让青花瓷图案显得更加清朗。明代,绘画和陶瓷装饰还在继续互相渗透,你像当时的大写意画家徐渭的水墨花卉,在青花瓷上也有类似的用笔,比如那些我们今天看到的洒脱的折枝图案,都是这种影响的例证。
  席:您曾临摩髡残的画,您对他的绘画有什么心得体会?
  孙:我喜欢髡残用笔朴拙苍茫,枯笔中纳山峦之莽气,用笔焦墨中见率真。临写的时候用秃笔皴擦,枯湿相间,苍茫中见华滋,这种意境是我非常喜欢的。观髡残的画,觉得他对大自然有独到的领会和观察。但是髡残的画法在青花瓷中直接表现是有难度的,因为在高温下会软化线条的枯笔劲道,必须得融合其他的绘画技法才能有好的效果。所以说画青花瓷的学中国画,还要转身回来把它变成青花瓷的笔法,并不是画好了中国画就万事大吉了。不过这是说的笔法,更多的,我从髡残那里得到的,是难以言传的一些东西,比如对于意境的锻炼、表现。这是需要终生去努力追逐的东西,也是艺术最大的魅力,值得我为之一生付出。
  席:您在仿古瓷方面学了好多,您自己本人有没有一些自己的发展或者说探索}
  孙:仿古瓷一般非常注重色料呈色相同。每个朝代的颜色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主要是颜色的原料来源地不同,配比方式也有不同。在青花颜料这方面,我的曾祖父做了许多研究,对历朝历代的青花色彩有了自己的配方,我们家的人画青花瓷在仿古料色及釉色这一块儿可以说有一条捷径。但是由于现在的原料和古代的原料不同,再成熟的配方也需要我们反复试验。对我们来说,仿古瓷除了造型之外,更注重画风的处理与学习。不仅仅是要模仿图案,更要模仿古瓷的画风和用笔、用料的方式。古陶瓷的绘画很讲究内容的含义,它的图案都有约定俗成的民俗文化在里面,需要我在仿古的时候仔细琢磨。在仿制前人作品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关系到仿制的水平。仿古给我的启迪很难一下子说清楚,只能简单举一个例子来略说:比如说我仿制过清代顺治山水象腿瓶,顺治山水是康熙山水的前身,这时候的汾水已形成墨分五色的渐变,通过汾水色度的变化达到色彩丰富的艺术效果。所以我早年画青花仿古瓷的经历,让我在日后的青花创作中有了驾驭色彩效果的底气。
  席:作为青花技艺的传承人,您的愿望是什么?
  孙:很简单,作为青花技艺传承人,我有责任把青花技艺传承好。我是得到无数前辈厚爱成长到现在的,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一粒种子沟通了天地的能量才长成了一棵树,所以说要不忘来路,必须要把传统的技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继续滋养更多的后来人。但是前人也是一直在发展的,所以我们当代的青花瓷从业者也要做出贡献,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就像我的父亲孙同鑫先生一样,他把汾水工艺拓展为青花泼墨,创造了青花艺术史上所没有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我理解的传统和继承的关系。
  我也遇到很多困惑,有一些人说:你是陶瓷世家,应该把传统青花瓷进行到底。也有人告诉我:在传统的基础上,更应该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创造与古人不同的面貌,你要画出现代青花。
  对我而言,传统的优秀技艺,我要保留好、传承好。但是怎么创新呢?我觉得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创新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不是凭空来的。其实我更喜欢像古代的师傅一样,平淡地生活,认真地画瓷器。一方面古今中外持續不断地学习,一方面多思考生活、多采风、多创作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让我的作品有灵魂、有高度。画面可以安静、也可以有激情,但不能充满杂念、火气。当有一天,这个我慢慢成长到更加成熟的时候,我想那个创新就水到渠成了。
  最后我想说的是:到北京参加展览布展的时候,当画挂上墙壁之后,我突然有所感悟:在景德镇,我是用景德镇的尺子丈量自己的画,感觉自己画得还好。来到京城,我的心中无形中生长出北京的尺子来丈量我的作品水平,深深感到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我另一个老师邱春林先生对我有一个寄语:立新瓷艺,正派正传。这个“正”字,我想着应该够我用一生去琢磨。
  (责任编辑:席丹妮)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传统舞蹈为适应社会环境,而产生功能的变化,是影响其表演形态和传播方式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武城县“抬花杠”为例,从“酬神”到“娱人”身份转变,所引发的表演形态、传承与受众的变革两个角度,一方面,阐释传统舞蹈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迁下的发展转变,另一方面,探索在“非遗”工作的持续升温下传统舞蹈的传承与保护的新方向。  【关键词】拾花杠 山东 表演形态 传播方式 传统舞蹈  从舞蹈的历
期刊
[内容提要]刺绣的针线语言具有独特的个性魅力,通过不同针法和技艺表述着不同的语言,在不同语境之中诠释着不同的刺绣语义。有的时候针线语言对语境有所诉求,而有的时候,语境则对针线语言表述方式有所制约,同时,也可以在设定的语义前提下选择语境进行针线语言的表述。刺绣针线的材质、针法选择和设计,对作品主题思想的诠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经过各种针线语言的应用,认真细致地从理论层面进行剖析,对刺绣创作过程中
期刊
[内容提要]罗盘是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军事、航海和居屋、墓葬选址的重要仪器,是指南针的沿续和发展。万安罗盘是现存全国唯一以传统技艺手工制作的罗盘,产地在今天的安徽省休宁县万安镇万安老街。万安罗盘兴起于明末清初,清代中期得到发展,民国初年进入鼎盛时期,并延续至20世纪30年代,停顿近20多年后,逐渐恢复生产。万安罗盘制作技艺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罗盘制作技艺,在长期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对技艺流程
期刊
[内容提要]花丝镶嵌,从商代的细金加工工艺开始流传至今,朝代更替,风格变化,从民用到御用,从宫廷再次流落民间,几经发展,最终以其繁复精细的工艺位于“燕京八绝”之首。2008年6月7日,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技艺从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何青,借由一颗虔诚的心为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保护和传承而默默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本文对花丝镶嵌技艺的发
期刊
[内容提要]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寿山石雕代表性传承人郑幼林,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孜孜以求,刻苦钻研,成就了他如今的寿山石雕艺术地位。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生活对社会的热爱之情。他的刀法简洁准确,造型凝练生动,构思精巧内蕴。他的作品,在美学追求上突破了传统的美学视角,因而具有了新的范式意义。他在刀法上,既保留了传统的细腻,又适当融入了和田玉雕、写意山水、传统石雕等艺术的技法,让刀法能够更加凝重粗犷
期刊
【内容提要】民族传统乐舞集《沉香》系列自2014年推出第一部作品伊始,至今已推出五台大型舞蹈作品。其开辟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乐舞传习形式,并收获了一致好评。本文作者王诏访问了该项目负责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主任黄奕华教授,与其探讨了该系列展演的缘起、特点和对于民族传统乐舞保护与传承的意义等多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传统舞蹈 传承与保护 《沉香》系列展演  王诏(以下简称“王”):
期刊
[内容提要]2012年,“福州田公元帅信仰民俗”入选为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雷海青是戏神,被称为“田公元帅”。福州胡同里的元帅庙是田公元帅信仰的一个祖殿。“福州田公元帅信仰民俗”由来已久,在海内外有较为广泛的影响。该信仰民俗在民众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如何活态地传承和保护田公元帅信仰民俗,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雷海青 民俗信仰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在福建省
期刊
【内容提要】对于传统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出现的舞台化倾向,笔者试图厘清与之相关的“发展”与“再创造”、“他者认同”与“自我认同”、“创作”与“保护”之间的异同,以避免观念上的含混不清而致保护工作的偏差。  【关键词】传统舞蹈 舞台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开展,大量优秀的传统舞蹈被列入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并由此得到了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
期刊
【内容提要】本文从“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15场系列音乐会所展示出的马头琴各类表演形式以及多种音乐类型出发,通过从不同角度关注音乐会所呈现的马头琴,归纳总结出当下马头琴所具有的传统、经典、跨界、创新等多元发展、万象共生的存承样态。  【关键词】马头琴 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 多元  2019年9月8日晚,在辉煌而感人的《马头琴之歌》的乐声中,“首届中国·内蒙古马头琴艺术节”圆满落下帷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和共同的精神家园,2003年,国家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这是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学者甚或普通民众都在关注。“促成这一运动的时代背景可以说是在长达30多年持续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基础上,中国社会出现了全面性的‘文化自觉’。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意味着中国从曾经实行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文化革命政策,转向了文化保护政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人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