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是小学生获得知识、增长见识的必要途径,是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良师益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为学生提供阅读平台,为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思维;阅读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这一环节被严重削弱与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低下,阅读习惯没形成,阅读方法不科学,其促学的基本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进行阅读引导,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一、多措并舉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1)悬念导读。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喜欢凡事问个明白,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热情。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实现由“要我读”向“我要读”的转变。笔者在《狼和小羊》这一课的教学完成之后,对学生说:“《狼和小羊》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这本书收录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如蝙蝠的故事、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又有着怎样引人入胜的情节?欢迎大家来借阅!”这样,学生对《伊索寓言》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纷纷投入对这本书的阅读中。
(2)示范导读。教师抑扬顿挫、情绪饱满的范读能够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继而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于文章中的意境,与文本、与作者展开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产生意犹未尽的效果。为此,笔者十分注重自己的范读,平时练习普通话,尽量做到字正腔圆、情感充沛,让学生感觉听老师范读是一种享受,继而产生亲自阅读的情感需求。
(3)故事导读。每个小学生对故事都充满好奇与期待。因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趣味故事情节的引导,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进行深层次阅读。例如,在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该书的简要情节,学生瞬时被“大海”“野人”“星期五”“鲨鱼”等神秘有趣的情节吸引,进而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拓宽阅读渠道,培养阅读思维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拘泥于课堂和课本,就题论题,学生阅读思维受到了局限,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拓宽阅读渠道,让学生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探寻阅读奥秘。
教材是最好的阅读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进行阅读拓展,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比如,笔者在《新型玻璃》这一课的教学前,先给学生布置与课文相近的科学阅读的任务,让他们通过电视、图书、报纸等渠道搜集信息,使其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探究科学。在汇报环节,有学生说:“我想设计一款汽车,它不仅可以在公路上跑,而且可以在空中飞行,还可以在水中潜行。”还有学生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可见,在科学阅读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了有效延伸与扩展,也更善于建立起阅读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使阅读成为一项更加有意义的活动。
三、开展阅读活动,提供阅读平台
(1)开展阅读评比。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长处得到彰显,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同。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笔者每学期组织两次阅读竞赛活动,评比产生出班级的“阅读达人”,对其给予图书、学习用品等奖励,并在班级图书角进行张贴公示,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大的阅读动力。通过此活动,实现了以赛促读的教育作用。
(2)组织阅读游戏和表演。游戏和表演情境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先进行课文阅读,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小蝌蚪、虾公公、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各个形象都被学生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出来。在这样活跃的阅读游戏中,孩子们对课本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方法积累、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教师要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自觉进行的活动,交给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享受快乐阅读,体验快乐语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阅读思维;阅读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阅读这一环节被严重削弱与忽视了,学生阅读兴趣低下,阅读习惯没形成,阅读方法不科学,其促学的基本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笔者在阅读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进行阅读引导,有效地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
一、多措并舉导读,激发阅读兴趣
(1)悬念导读。小学生具有很强的猎奇心理,喜欢凡事问个明白,具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热情。针对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设置悬念引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实现由“要我读”向“我要读”的转变。笔者在《狼和小羊》这一课的教学完成之后,对学生说:“《狼和小羊》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这本书收录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如蝙蝠的故事、蚂蚁和促织的故事……到底有多少有趣的故事,每个故事又有着怎样引人入胜的情节?欢迎大家来借阅!”这样,学生对《伊索寓言》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纷纷投入对这本书的阅读中。
(2)示范导读。教师抑扬顿挫、情绪饱满的范读能够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继而展开联想和想象,置身于文章中的意境,与文本、与作者展开情感的交流与互动,产生意犹未尽的效果。为此,笔者十分注重自己的范读,平时练习普通话,尽量做到字正腔圆、情感充沛,让学生感觉听老师范读是一种享受,继而产生亲自阅读的情感需求。
(3)故事导读。每个小学生对故事都充满好奇与期待。因此,笔者在阅读教学中,利用趣味故事情节的引导,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去进行深层次阅读。例如,在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外国文学名著《鲁滨孙漂流记》时,笔者给学生讲述了该书的简要情节,学生瞬时被“大海”“野人”“星期五”“鲨鱼”等神秘有趣的情节吸引,进而产生主动阅读的兴趣。
二、拓宽阅读渠道,培养阅读思维
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活动拘泥于课堂和课本,就题论题,学生阅读思维受到了局限,不利于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有必要为学生拓宽阅读渠道,让学生到更为广阔的空间探寻阅读奥秘。
教材是最好的阅读教学资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进行阅读拓展,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比如,笔者在《新型玻璃》这一课的教学前,先给学生布置与课文相近的科学阅读的任务,让他们通过电视、图书、报纸等渠道搜集信息,使其热爱科学、崇尚科学、探究科学。在汇报环节,有学生说:“我想设计一款汽车,它不仅可以在公路上跑,而且可以在空中飞行,还可以在水中潜行。”还有学生说:“我想让每户人家都装上一扇智能门锁。把家庭每个成员的相貌、声音、指纹等信息输入电脑,它就能轻而易举地识别出来,只要主人触摸门锁,它便自动打开,对其他人则不理不睬。”可见,在科学阅读的引领下,学生的阅读思维得到了有效延伸与扩展,也更善于建立起阅读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使阅读成为一项更加有意义的活动。
三、开展阅读活动,提供阅读平台
(1)开展阅读评比。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长处得到彰显,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同。为了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笔者每学期组织两次阅读竞赛活动,评比产生出班级的“阅读达人”,对其给予图书、学习用品等奖励,并在班级图书角进行张贴公示,这样,学生就有了更大的阅读动力。通过此活动,实现了以赛促读的教育作用。
(2)组织阅读游戏和表演。游戏和表演情境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先进行课文阅读,在熟悉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请学生上台进行角色扮演,小蝌蚪、虾公公、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各个形象都被学生惟妙惟肖地表演了出来。在这样活跃的阅读游戏中,孩子们对课本的理解也更为透彻。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形成、阅读方法积累、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期,教师要让阅读成为孩子们自觉进行的活动,交给学生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让学生享受快乐阅读,体验快乐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