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马利克:都是美式管理惹的祸!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被誉为欧洲最有影响力的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评价他说:“无论在理论领域还是在管理实践领域,他都是权威性的大师。”在我们创刊200期之际,他来到中国,语出惊人。
  
  美式管理 = 唯利是图
  
  《中外管理》:在您的书《公司正确的治理》中,您对美国公司的治理体制、管理体制提出了毫不留情的批评。有观点认为,这次危机是西方文化的衰退,您同意吗?
  弗雷德蒙德•马利克(下简称马利克):是的。那是因为现在的经济危机就是美国式治理的直接后果。强调股东利益最大化、公司唯利是图,美国的管理方式直接导致了当前的经济危机。
  如果你要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次就是美国管理文化的危机、价值观的危机,是美国社会运作的危机。
  《中外管理》:您在书中一直提到只有监事会发生正常的作用,才能称得上是在治理上有所建树。如何能让监事会摆脱形同虚设的状态?
  马利克:为什么美国的监事会不能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把道理想透。美国的公司整个管理理念、治理理念,都是基于一种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理论。但是我们不能去责怪个人,之所以他们的制度不合理,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就是这么学的。正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背景,他们接受了错误的公司战略、错误的公司架构、错误的公司文化。
  再补充一点:美国的整个管理制度是彻头彻尾的错误,如果整个制度是错误的,那让再好的人到里边都管不好。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如果有一个很好的制度,但是没有能干的人,也是没有办法有效运作的。这就好比汽车拉力赛,既需要有好车,也需要有好赛手。
  《中外管理》:根据您的观点,美国错误的管理制度最深的根源是什么?
  马利克:是他们的唯利是图!在牛市的大背景之下,那些最贪婪的人爬到了公司的最高层。
  在美国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以及选拔制度,仅仅是把那些唯利是图、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人提拔到了高位,而不是把那些真正关心公司的持续发展、关心客户、关心社会责任的人提拔到高位。还有美国企业的决策体制、问题解决机制也是错误的。很多企业没有去尝试不同的管理方法,就是因为他们认为美国的管理方法是全世界最棒的,一意孤行,实际上,美国的管理方法是全世界最差的。
  
  客户利益 > 股东利益
  
  《中外管理》:您曾提到,公司的经营目标应该是服务客户的利益,而非股东的利益。但是据我们知道,多数公司(就算是破产的通用),都一直宣称客户利益和股东利益是相辅相成的。那为什么您却认为是对立的呢?
  马利克:这是一个顺序的问题。有两个价值时,就会出现排序。在利益出现冲突时,你会优先考虑其中的一项。如果你优先考虑客户价值的话,那最终实际上还可以达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即便是你没有首先考虑股东利益。
  相反,你如果仅仅是考虑股东利益的最大化,那就很可能导致损害客户的利益。
  再者,除了股东利益、客户利益之外,还有如何将企业运作得健康,如果企业能够健康运作,那对其他各个利益相关者也会带来更大的利益,无论这个利益相关者是股东还是客户。再进一步讲的话,公司要运作,就要面对一个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因此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一个企业如何在日益复杂的环境当中,能够可靠的、有效地运行下去,依靠什么样的导航机制来帮助企业在复杂的背景下做出正确的决策。
  如何进行有效的、可靠的导航?有两点:一个是客户,一个是竞争。要以这两个作为自己决策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我们可以用四个要素来表示,第一就是复杂的背景、环境;第二就是竞争;第三是客户;第四是公司。首先要做到以上四点,最后才是股东的利益。这四个要素我们还可以把它归到另外一个要素之下,就是国家。一个公司在服务于客户的时候,就服务于国家。
  
  悬崖勒马!管理创新!
  
  《中外管理》:那么您认为,美国的管理学家和商学院是罪魁祸首吗?
  马利克: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但现在的问题并不是说要去谴责什么人。不要回过头看过去,而是要看未来,看这些管理学家、商学院,谁愿意改变。
  管理学家也好,商学院也好,如果不愿意现在就改变的话,那就会继续贻害社会。所以现在所有管理学家和商学院都要悬崖勒马。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在世界上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也许现在中国需要重新考虑选拔年轻的管理干部的方法和标准。所以如果现在还是按照老路走下去,那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会加深危机,因此可以说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管理理论大创新、管理理论大革命的时代。
  但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打破旧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新的理念和新的方法。而现在新的理念和方法已经存在了,那就是我和我同事的研究成果。所以要进行这样一场革命和创新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个理论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已经有充分的实施基础了。
  《中外管理》:您对自己的理论非常自信,它最区别于美式管理的特点在哪里?
  马利克:我强调正确的治理,强调监事会要发挥真正的作用,公司应该追求价值的创造而非结果,应该永远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前提。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治理价值观和正确的公司愿景。管理
  责任编辑:杨 光
  
  格言:错误的教育背景,使得美国人接受了错误的公司战略、公司架构和公司文化。现在就看这些管理学家、商学院,谁愿意改变。
其他文献
“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2月9日,在悉尼出席澳洲央行组织的讨论会间隙,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表示,中国必须对目前的形势表示警惕:“虽然还处在低位,但通货膨胀已经显现。”而在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09年的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去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保八”目标最终实现。  本刊评论:这其实是一个大家已经担忧、预期甚至认定了很久的声音。当刺激经济、誓死“保八”的
期刊
海因茨韦里克教授是美国旧金山大学国际管理和行为科学教授,SWOT矩阵的创始人。他的著作《管理学精要》是管理学界的重要著作,被译做多种文字。2009年《管理学精要——国际化视角》在中国发行第七版,韦里克教授借此在中国几所大学展开演讲。在2009年年末-2010年年初这个金融危机关键的转折时期,这位管理学家将给中国管理学界怎样的忠告呢?  “事实上,无论何时,我们都应该更关注观念和思路,这远比外部环境
期刊
全然的了解,就会全然的宽容    哲理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布莱德雷将军奉命执行一次危险而紧急的任务。于是,他立刻召集手下将士,让他们排成了一个长列。  “这次,我们的任务既艰巨又危险!”布莱德雷瞟了大家一眼,“哪位愿意冒险担任这项任务,请向前走两步……”  此时,适逢一位参谋递给他一份最新的战报,布莱德雷和参谋交头接耳了片刻。等他处理完战报,再次面对行列中的众将士时,发现长长的队伍
期刊
人力资源管理者们总是担心老一辈职场员工对新技术、新环境的不适应。但事实证明,他们在此方面表现得非常出色。甚至,一些新技术的应用激起了他们沟通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职场代沟并不是不可跨越的,这取决于管理者是否能建立适当的平台,在过去这样的平台可能是一种平等、畅通的交流渠道,而今天变成了网路。    “80前”并非科技白痴    DLT是一家解决方案提供商,最近它组织了一次旨在迎合Y一代(即“80
期刊
其实,“小皇帝”一代更容易被激发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关键是要了解他们。  显然,在游戏及其攻略中长大的一代人,对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迅速获得成功更感兴趣。   “80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态度与职场前辈们有很大不同。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和“80后”一起工作的时候不仅要关注他们年龄的特征,还要关注他们的价值观特征。  许多人力资源经理或者直线经理都认为这些“小孩儿”不太好管,突出的
期刊
中国成为人类第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制造业大国,是可能的;中国和平崛起,是可能的;中美共治全球,是必然的;中国人力优势的衰减,也是必然的。那么,我们该做什么?    新30年的新背景    改革开放第一个30年,走市场经济,极大程度上发挥了在市场经济下中国庞大优质劳动力的优势,取得了三项成绩:  1.平均年经济增长率9.8%,全球第一;2.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全球第一;3.数以亿计的人民实现了脱贫,
期刊
“就像挤公交车一样,我可能位置站对了一点,不是我自己在走,是后面的人直接把我推着走。”——谭传华    这大概是最奇特的上市原因了。  “说真心话,看到我的部下做了那么多资料,这么辛苦,如果上不了的话,我最欠他们的,对不起他们,也很对不起中介机构。”  ——2009年12月29日,谭木匠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在港交所上市。一直因追求稳步发展而对是否要上市犹豫不决的创始人谭传华,最终为员工而下了决心。  
期刊
温家宝总理说:“科技是克服金融危机的根本力量。”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原科技部部长朱丽兰如何看待被企业赋予极大期望的新能源、环保产业等的发展?又为何提出“我们需要的是重生,而不仅仅是恢复;需要的是清醒,而不是一般的苏醒”?    不是“苏醒”,而是“清醒”    《中外管理》:对中国经济和中国企业的复苏,您有什么基本看法?  朱丽兰:复苏需要创新。而复苏中的创新,应该是重生,不是一般的复苏!复苏给人一
期刊
在明媚的盛夏,在温馨的家中,面对永远笑声爽朗的赵地会长,时间仿佛停滞在了那片永远的热情中。    搬家都不要丢的杂志    《中外管理》:您还记得第一次接触《中外管理》杂志的情形吗?印象如何?  赵 地:我1983年在河南任省委书记时,就认识了杨沛霆同志。那时,我们省委请过几位管理科学方面的专家来授课,沛霆同志就是其中一位。  2000年6月,我到中国女企业家协会工作,沛霆同志知道后就和我联系。那
期刊
“现代营销学之父”菲利普科特勒,多年来与《中外管理》有着良好的交流及报道合作。而《中外管理》杂志出版200期之际,也正是全球经济危机中,企业最需要商业智慧来破解营销难题之时。为此,我们重访菲利普科特勒。    动荡时代,预见性第一    《中外管理》:随着经济“大盘”出现的巨大动荡,很多企业也在经历一个内部管理的动荡时期。对此您有什么基本的建议?  菲利普科特勒:对于公司来说,一定要成为有眼界的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