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学校教育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因此,在新时代的教育要求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始终是学校教学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在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是什么呢?
一、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动机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驱力。只有学生产生了发自内心地进行创新活动的欲望,才能真正调动其心智能量进行创新活动。
1.联系学习内容介绍化学科技发展前景
如教学电解水时,教师可以介绍未来理想、新型的氢能源;学习有机化合物时,我们可以介绍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在工农业、国防、交通运输、建筑、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应用;学习物质结构时,我们可以介绍纳米技术的应用,能使陶瓷材料打成结,利用隧道扫描显微镜我们能观察到物质的原子,并能随意移动其中某个原子等。
2.设计问题情景,提供创新机遇。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新颖的问题和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动机。
二、鼓励丰富想象,激发探索兴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只有善于想象的人才善于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教学时,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鼓励丰富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学生好奇心很强,对于新知识或事物通常会去探索,并独立思考找出答案。如果得不到正确结论,他们会把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求助于教师。这时,如果教师能循循善诱,启发他们通过思考得到结论,他们就会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果他们提出问题后得到的是打击、挖苦或责备,则会使学生丧失创新精神。世界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因为在学校经常提出一些与书本知识无关的希奇古怪的问题,被老师认为是故意捣乱而让其母亲领回家,如果不是这位伟大母亲对儿子好奇心的保护,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肯定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世界文明将落后好多年。
因此,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提出超出课本知识的问题给予鼓励,并作出准确的答复,还可由此提出一些更有趣、新奇的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索,得出结论。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训练发散思维,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学习中,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平时,学生做题,总会受定式的影响,比如在熟悉了化学方程式中用式量和质量解题后,学习用计量数和物质的量解题时,学生改变不了过去的观念,不知用新方法解题的简便,还是习惯性的用老方法解题;在熟悉了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后,学习用关系式解题时,也习惯性的用前面的方法解题。这样学生受定式的影响,不易接受新方法、新观念,更不用说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平时教师教学应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在学生练习时也多提倡这种方法,并鼓励从中总结出简便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索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锻炼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进行探索性实验,首先要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再用实验去验证讨论出来的结果是否合理。例如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教材中介绍了两种处理尾气的方法:①用气球收集尾气;②改进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的火焰燃烧掉CO。利用这两套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各装置的利弊。①气球吸收不方便、不保险;②用酒精灯火焰处理不节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处理方法,然后互相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分析,优化筛选后,大家一致认为以循环利用法来处理尾气是一种更好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在课余去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还原同样多的CuO,采用循环利用法可以减少CO的用量。
利用演示实验中的疑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例如在演示Fe2+与OH-反应时,学生很难看到Fe(OH)2的真实颜色。针对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Fe(OH)2易被氧化。接着引导学生设计避免O2氧化Fe(OH)2的方案,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去试验,去探索,直到写出实验报告。其中有些学生设计的实验很有新意,例如脱氧法、密闭反应法、溶剂隔离法等。这充分说明,只要教师悉心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就可得到发挥。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良好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验条件,向学生提出有实际意义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去进行实验和探索,直到得出实验结论。例如:我在讲授H2S的性质时,由H2S的腐卵臭气提问到一般臭气的成分,由消除H2S气味的方法提问到消除一般臭气的方法,提出了研制化学除臭剂的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有兴趣的学生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一起讨论和实验,设计具有除臭功能的配方。通过多次的试验和改进,我们终于研究出除臭速度快,除臭效果好的化学除臭剂。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激发创新动机,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动机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内驱力。只有学生产生了发自内心地进行创新活动的欲望,才能真正调动其心智能量进行创新活动。
1.联系学习内容介绍化学科技发展前景
如教学电解水时,教师可以介绍未来理想、新型的氢能源;学习有机化合物时,我们可以介绍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在工农业、国防、交通运输、建筑、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应用;学习物质结构时,我们可以介绍纳米技术的应用,能使陶瓷材料打成结,利用隧道扫描显微镜我们能观察到物质的原子,并能随意移动其中某个原子等。
2.设计问题情景,提供创新机遇。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鼓励他们提出不同见解、新颖的问题和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因势利导地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动机。
二、鼓励丰富想象,激发探索兴趣,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只有善于想象的人才善于创造。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教师教学时,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应鼓励丰富的想象,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学生好奇心很强,对于新知识或事物通常会去探索,并独立思考找出答案。如果得不到正确结论,他们会把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求助于教师。这时,如果教师能循循善诱,启发他们通过思考得到结论,他们就会对化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促进学生探索精神和行为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如果他们提出问题后得到的是打击、挖苦或责备,则会使学生丧失创新精神。世界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因为在学校经常提出一些与书本知识无关的希奇古怪的问题,被老师认为是故意捣乱而让其母亲领回家,如果不是这位伟大母亲对儿子好奇心的保护,这位伟大的发明家肯定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世界文明将落后好多年。
因此,教师应该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提出超出课本知识的问题给予鼓励,并作出准确的答复,还可由此提出一些更有趣、新奇的问题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索,得出结论。经过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自然而然的培养出学生的创新意识。
2.训练发散思维,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在学习中,培养、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措施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平时,学生做题,总会受定式的影响,比如在熟悉了化学方程式中用式量和质量解题后,学习用计量数和物质的量解题时,学生改变不了过去的观念,不知用新方法解题的简便,还是习惯性的用老方法解题;在熟悉了用化学方程式解题后,学习用关系式解题时,也习惯性的用前面的方法解题。这样学生受定式的影响,不易接受新方法、新观念,更不用说进行创造性思维。因此,平时教师教学应多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在学生练习时也多提倡这种方法,并鼓励从中总结出简便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三、开展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探索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也是锻炼动手动脑、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原有知识领域和新知识领域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起联系的桥梁,开展探索性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进行探索性实验,首先要提出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和讨论,在此基础上,再用实验去验证讨论出来的结果是否合理。例如在做CO还原CuO的实验时,教材中介绍了两种处理尾气的方法:①用气球收集尾气;②改进实验装置用酒精灯的火焰燃烧掉CO。利用这两套装置,引导学生分析各装置的利弊。①气球吸收不方便、不保险;②用酒精灯火焰处理不节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出各自的处理方法,然后互相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的方案进行分析,优化筛选后,大家一致认为以循环利用法来处理尾气是一种更好的方法。最后让学生在课余去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还原同样多的CuO,采用循环利用法可以减少CO的用量。
利用演示实验中的疑难点,引导学生进行探索性试验。例如在演示Fe2+与OH-反应时,学生很难看到Fe(OH)2的真实颜色。针对这一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主要是Fe(OH)2易被氧化。接着引导学生设计避免O2氧化Fe(OH)2的方案,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去试验,去探索,直到写出实验报告。其中有些学生设计的实验很有新意,例如脱氧法、密闭反应法、溶剂隔离法等。这充分说明,只要教师悉心引导,学生的创造力就可得到发挥。
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探索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良好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实验条件,向学生提出有实际意义和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去进行实验和探索,直到得出实验结论。例如:我在讲授H2S的性质时,由H2S的腐卵臭气提问到一般臭气的成分,由消除H2S气味的方法提问到消除一般臭气的方法,提出了研制化学除臭剂的课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有兴趣的学生去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一起讨论和实验,设计具有除臭功能的配方。通过多次的试验和改进,我们终于研究出除臭速度快,除臭效果好的化学除臭剂。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在师生共同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总之,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方面入手,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一定会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