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误 反思 对策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welryt40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国标本一年级下册的“认数”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20以内数的读写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组内老师在备这一单元的预案时,都觉得有了上学期学生的认数经验,应该会为本单元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可是真正执教这一单元时,组内老师发现问题一个个接踵而来。
  
  一、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在认识整十数和非整十数时,离开了小棒和计数器,对于计数单位“十”、“百”的概念比较模糊。
  2.受教材前面“20以内退位减”的干扰,认识整十数后口算整十数的加减法有障碍;由于对数的意义不清晰,导致口算整十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减法错误颇多。
  
  二、原因分析
  
  看似简单的知识,为什么成了学生的“拦路虎”?我们不禁反思自己的备课和上课的整个过程,有可能是我们对学生的学习起点缺乏正确的认识,更可能的是我们对教材的研读还不够,对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得不准。这两种原因恰恰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它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1.我们对学生了解了多少。
  学生的学习起点包括了逻辑起点和现实起点。从全局的眼光来看,本单元学生的逻辑起点是对于20以内的数,他们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考过程,初步建立了数感,开始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身边的数,初步建立了数的概念。而学生的现实起点又是什么呢?从课后询问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还是习惯以“一”为单位,一个一个地数。从学生的学习起点两方面结合来看,我们就应该把学生已经积累的对数的有关常识性知识或者经验转化成一种可供操作、思考、交流的学习材料,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正确理解100以内数的意义,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和日常生活的意识。
  2.我们对教材把握了多少。
  反思备课过程,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依赖于教师教学用书上面的注解,对教材的理解变为狭隘地理解一个教学环节如何处理,一道题目如何设计安排,一旦教师对教材缺失了“全局意识”,对教材的整体研读就失去了方向,达不成目标就成了必然。重新研读教材,发现本单元的教材内容呈现了螺旋上升的编排特点,教材将认识整十数与非整十数分开来安排是为了将难点分散,符合学生认数的特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感。将认数和简单的加减口算有机结合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也为以后的笔算做准备。
  
  三、对策思考
  
  1.在操作活动中体验。
  在这个单元中,小棒是探索性活动很好的载体,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数的意义,比如认识整十数时,让学生经历一捆一捆地数,建立起整十数的表象,将10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学生不仅初步认识了“百”,而且从先数再捆的过程体验到了“10个十是一百”;认识非整十数时,小棒又在活动中凸显了它的直观价值,“39根小棒添上1根是多少根?”这是教学的难点,也是为“满十进一”的加法算理作铺垫,从学生后继学习的情况看,作业中这部分内容掌握得不好,因此这里让学生充分地动手操作非常有必要。学生先摆3捆带9根,再加1根就是3捆带10根,学生知道10根单根的小棒可以捆起来,变成4捆,有了4捆小棒的表象,这个教学难点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2.在交流活动中深化。
  著名作家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每人只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我们老师要建构一个平等和谐的交流平台,让学生在互评互补的交流活动中确定自己喜欢的方法,同时接纳别人的想法,在多样化的算理中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关于交流活动,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深度倾听的习惯尤为重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生活习惯来看,他们更多关注的是自我,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专注倾听,做出回应,让交流活动真正有效。
  3.在猜数游戏中内化。
  在这个单元中猜数游戏是让孩子们乐此不疲的活动,猜猜比20大的整十数?猜猜比76小的几十几的数?老师指出猜大了猜小了,学生在不断的调整中既认识了整十数和几十几的数,同时又感受到数的大小关系。抓一把蚕豆数数有几粒,再抓一把花生猜猜是多少粒,这里的数是猜的前提,而猜又是对数的延伸和升华。进一步挖掘,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一碗蚕豆的粒数去估计一碗花生的粒数,想办法估计一篮鸡蛋或者一盒糖的个数等等。猜数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数的体验,内化了学生对数的感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估计,从而形成正确的数感。
其他文献
计算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它占据了整个小学数学的学习阶段;计算还是学生数学能力发展的一项必备的技能,计算能力的培养贯穿学生一生数学学习的始终,计算能力的差异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方法等。实施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数学课时数的减少,学生学习计算的时间也跟着减少,笔者身为一线数学教师,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有明显下降的趋势。本文以四年级上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出现的错误为例,深入分析学生的计算错
教学目标:  1.通过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比较,使学生从概念与算法两方面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通过操作探究,引导学生去研究和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的面积情况,以及面积相等的情况时的周长变化。  3.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较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教学难点: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在多边形面积计算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且渗透着“转化”的重要数学思想,是公开课的经典课题。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让学生在更大的空间里经历“转化”的建构过程,理应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案例:  师(课前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画着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格纸,如右图,每个小方格边长为1厘米):请拿出方格纸来研究研究,认真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写一写等活动中理解单位“1”,感受什么是分数,进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2.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3.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主动参与、积极合作、充分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及乐于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波利亚认为,在有些情况下,教猜想比教证明更为重要。学生在猜想过程中,新旧知识的碰撞会激发智慧的火花,思维会有很大的跳跃性,从而提高数感,发展推理能力,锻炼数学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猜想可以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坚
本文就我校举办的一次校级教学能手展评课中,一位青年教师的几次试教所达到的不同教学效果谈起。  教学设计一:  (一)谈话引入  小朋友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生答略)(出示情境图)这些小朋友说话时用到哪些数?这几个数谁最大?谁最小?你能不能也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评析:由于教师的引导不当,学生在用100以内的数说一句话时,思维局限于图中所呈现的事
教学片断:  师出示练习题: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1支钢笔与3枝铅笔一共10.8元。钢笔与铅笔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生1: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所以我把1支钢笔替换成6枝铅笔,即把1支钢笔与3枝铅笔替换成9枝铅笔,这样每枝铅笔的单价就是10.8÷9=1.2(元),钢笔的单价是1.2×6=7.2(元)。(师根据生1的说法板书算式,并进行表扬)  生2:因为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所以铅笔的单价是
“搅匀”岂能走过场  活动一(此活动安排在课始):摸球游戏(教师事先在红色布袋里装有6黄、2白乒乓球,但没有透露给学生)  游戏要求如下:  1.男、女生各5名,每人摸球2次。  2.每人都把摸出球的颜色向大家展示。  3.每次摸完后要把袋中的球搅匀再摸。  4.其他的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  教师安排一组男生和一组女生到讲台前交替摸球,并宣布摸到黄球多的算女生赢,摸到白球多的算男生赢,学生参
新课程明确提出:“加强口算,重视估算。”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技能,实现“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能解释估算的过程”这一具体目标呢?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估算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估算=先算再估  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水杯24元。妈妈带的钱够吗?  生1:28 43=71(元),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用
估算,是根据具体条件及有关知识对事物的数量或算式的结果作出大概推断或估计。可见,估算是在求近似答案的情况下所采用的一种计算方法,与精确计算相对应。《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养成估算的习惯。”估计与估算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和算法,在数学解题与生活实践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在实际教学中,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学生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