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组织与实施?鄢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ta2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研讨课是校本科研的重要载体,在校本科研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深化校本科研理念、构建校本科研策略、形成过程性研究成果等作用。合理地组织与实施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需要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规划研讨主题,根据研讨主题设计相应的教学评价;也需要执教教师在设计教学之前进行独立钻研,对研讨主题形成个性化理解,并把这种理解转化为教学实践。此外,还需要注意把握研讨课的评价标准、保证研讨课特有的品质、使研讨课与校本学习相结合。
  关键词:校本科研;公开课;研讨课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2-0021-04
  研讨课是不少学校开展校本科研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校本科研的重要措施。如何合理地组织与实施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从而保证校本科研的品质,有效地推进学校的校本研究?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这一问题还没有足够的关注。本文试结合中小学校开展校本科研的相关经验,对校本科研中研讨课的组织与实施问题进行探讨,希望以此引起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从而,形成更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切实提升校本科研的品质。
  
  一、认识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
  
  (一)如何理解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
  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属于公开课中的一种。有研究者根据公开课的不同目的,把公开课分为以下五种[1]。
  1.达标型。这类公开课主要是源于职称评聘的需要。一般中小学都依据教师技术职称评定要求,对公开课做等级划分,如初级、中级、高级,对不同等级的公开课制订了不同的评价标准。教师申报相应的技术等级职称,必须先参加校内公开课考评,合格者方可取得相应的申报资格。
  2.示范型。这类公开课通常由学校骨干教师或优秀教师承担,目的是为了给其他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新上岗教师做教学示范,希望借助示范教学,能有效地推广成功的教学经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
  3.展示型。也可叫总结型。这类公开课一般由有教学科研任务的课题组成员承担,目的是展示教学科研成果,既带有总结汇报性质,又带有研讨成分,希望借此获取充分的反馈意见,使教学科研进一步走向深入。
  4.竞赛型。这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公开课类型,目的是为了评优评先。这类公开课竞争性强,优胜者往往能获得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能在教师队伍中树立起良好的教学形象,因而备受重视。
  5.学习型。这类公开课的目的是为了诊断教师的教学能力,明了其优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帮助教师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策略,一般由青年教师承担。
  根据以上公开课的分类方法,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属于展示型公开课。这种公开课与其他公开课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侧重发挥研讨的功能,希望通过公开课提供的平台,深化教育教学研究。依据参与范围不同,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大体可分为全校性研讨课和学科内研讨课两种。
  (二)校本科研中研讨课应发挥什么作用?
  一般而言,公开课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执教公开课的教师可以通过在准备公开课的过程中钻研教材、教法,学习新教学理念;在执教之后吸取同行特别是专家的意见,深化对教学实践问题的认识,从而获得专业发展。参与公开课的教师在观课议课的过程中学习新教学方法,吸收新教学理念,同样会获得专业成长。二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公开课的设计,可以促使常规教学得到革新;通过公开课的示范,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好的课堂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等可以得到推广,从而实现教学的不断改革。公开课这两方面的作用在校本科研中具体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深化教师对校本科研理念的认识。教师承担了执教研讨课的任务后,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更好地体现校本研究课题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认真研读有关资料(如学校课题开题报告、相关理论文献等),并联系自身的教学实践来解读,由此对校本研究课题涉及的问题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对课题提倡的理念形成个性化的把握。同时,参与者通过研讨课的展示对新教学理念形成进一步的认识。
  2.构建体现校本研究理念的教学策略。一节好的研讨课,执教者不仅要对研究涉及的理念形成自己独到的认识,同时还要把自己所领悟到的理念转化为实际教学指导,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核心要素之中。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新教学理念构建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要展示体现新理念的教学策略,在教学研讨时要深化对教学理念的认识、完善教学策略与方法。因此,研讨课的成功开展往往意味着体现校本研究课题理念的教学策略的构建、展示与完善。
  3.形成过程性研究成果。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与其他公开课不一样之处还在于,它属于整个校本研究链条中的一环,是所有校本研究事件中的一个,研讨课执教者不仅要设计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参与研讨,同时还要在研讨之后整理研讨课准备与实施过程所形成的认识、所产生的材料,经过自己反思提升,形成文字性成果,如教学反思、教学叙事或教学论文。因此,严格地说,一次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只有在教学理念、教学经验转化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最终定格在文字性成果时才算划上句号。
  
  二、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的组织
  
  在组织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过程中,课题组和执教教师这两个层面各自应该承担什么任务呢?
  (一)课题组层面的任务
  目前中小学校开展校本研究,课题组通常由总课题组(通常是学校一级)和子课题组(往往是学科组)构成。在研讨课的组织过程中,不管是总课题组还是子课题组,规划研讨主题和开发教学评价工具都是必需且十分重要的工作。
  1.规划研讨主题。以研讨课为载体来推进校本研究,特别是推进那些聚焦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研究,需要在研究启动时就对涉及的研究主题进行分析、设计并规划,然后把这些主题逐一安排在每学年、每学期的研讨课之中。
  2.开发课堂教学评价工具。根据课题研究的范围、目标和研讨主题,设计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形成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如教学评价表),是有效开展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的重要条件。目前,部分学校开展研讨课也会给参与的教师提供教学评价表,但这些评价表往往缺乏个性,没有针对研讨主题来设计相应的评价项目与指标,起不到引导研讨的作用。
  总课题组除了以上两个任务外,还要承担为研讨课提供理论支持的任务。如围绕研讨主题,在研讨课前为教师们提供相关文献资料、理论讲座等,以此深化教师对研讨主题的认识,拓宽他们的理论视野。子课题组则要组织集体备课、试教等,从而使研讨课成为子课题组集体智慧的结晶,使研讨课更具有示范价值。
  (二)执教教师层面的任务
  承担执教工作的教师,需要围绕教学准备、教学实施与集体研讨三大环节承担一系列任务,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研讨主题、校本研究的课题、校本研究课题的研究内容三者关系大体如下:校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校本研究课题的具体化,而研讨主题则是研究内容的具体化。如某小学的课题为“小班化教学方略实践研究”,“小班化情境下的教学互动研究”是这一课题其中一个研究内容,围绕这一研究内容设计研讨主题则包括“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小班化情境下英语教学的pair work”等。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需要在了解校本科研课题相关问题的基础上,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教学指导理念。
  2.进行教学设计。教师需要在对研讨主题形成个性化理解、钻研了教材教法之后设计教学。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自己对研讨主题的个性化理解体现在教学各个核心要素(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等)中和重要环节(如教学导入、合作学习活动、教师提问等)上。
  3.准备说课稿。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执教教师还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的内容一般包括教学指导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定位、教学程序安排等。概括来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
  4.试教与正式施教。执教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后,往往还需要进行试教,并根据试教情况和其他教师的反馈完善教学设计,最后才正式施教。
  5.进行个人反思。执教之后,教师还要说课,参与研讨,在研讨中进一步深化对研讨主题的认识,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此外,还要在研讨的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以及参与研讨教师的反馈进行个人反思。反思的内容包括:教学指导理念是否合理?指导理念是否很好地体现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体现了自己对研讨主题的理解?教学效果如何?自己在教学中有哪些出色的表现?
  6.整理资料形成成果。如前所述,完整的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形成成果是最后的工作。因此,教师需要把研讨课准备与实施过程中形成的思考提炼成观点,对研讨课过程中产生的资料(如文献资料、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评价反馈、教学过程记录等)进行整理,形成文字性的成果。
  
  三、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的实施
  
  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大体可以分为课前准备、课堂实施、研讨与提升三大环节,在每个环节需要开展不同的工作。
  (一)课前准备环节
  在课前准备环节,课题组要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设计教学评价工具、组织集体备课。有的学校会在教师独立设计教学之前进行,目的是在教学设计前通过交流拓宽教师视野;而有的学校则安排在教师独立设计教学完成之后,出发点是尽快聚焦问题,提高集体备课的效率。两种做法各有优缺点,需要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除了以上两项工作外,课前准备环节的其他工作主要由执教教师来完成,包括:独立钻研,设计教学,试教完善。独立钻研是提高研讨课品质的关键。一般而言,需要钻研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校本研究课题涉及的目标、内容、方法与基础理论;二是研讨课的研讨主题,如“合作学习中的生生互动”是研讨主题,则要通过阅读相关文献、独立思考等方式,了解“合作学习”与“生生互动”的相关问题;三是学情、教材教法,特别是要钻研如何把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教学核心要素上。
  (二)课堂实施环节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执教教师需要留意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实施教学措施后产生的实际效果。而参与研讨课的教师则需要进行以下几项工作:
  1.课堂观察与记录。课堂观察与记录可以是整体的、全面性的,也可以是专项式的、局部性的,如只对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或只对执教教师口头评价进行观察和记录,等等。
  2.填写教学评价表。在进行课堂观察与记录时,参与研讨课的教师还需要完成教学评价表的填写,以便给执教教师提供较为客观的教学反馈。
  3.形成教学反馈意见。在听课过程中,参与研讨课的教师需要对执教教师教学情况进行综合,形成具体的反馈意见。
  (三)研讨与提升环节
  这一环节的活动流程大体为执教教师说课——集体研讨——巩固研讨成果。
  1.说课。说课是研讨与提升环节的一个重要内容。执教教师的说课,可以使参与研讨的教师了解教学设计背后的教育教学理念,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此时说课的内容,除了说课稿准备的三项(教什么,如何教、为什么这样教)外,还包括“教得怎样”,如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与教学设计不一样的情况,教师展示了哪些教学机智,教学生成了什么,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如何,等等。
  2.集体研讨。集体研讨是这一环节的重头戏。集体研讨需要注意的是要保证研讨的参与面,最大限度地让教师发言、参与研讨,这样才能达到以研讨课深化、推进校本研究的目的。为了解决研讨时间有限,难以保证每位教师发言时间的问题,需要在研讨的形式上进行创新,如可以采用小组交流——大组分享、两人交流——小组交流——大组分享等形式进行。
  3.巩固研讨成果。巩固研讨成果有两层意思:一是把集体研讨时合理的观点、建议转化为后续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二是把研讨课准备、实施、研讨与提升环节形成的思考、经验固化为文字,指导今后的教学。巩固成果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二次执教,执教教师根据研讨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完善教学设计,选择另外的教学对象再次执教;同课异构,不同教师在参考执教教师的教学情况、研讨时形成的观点和建议的基础上,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并执教;形成文字性成果,对整个研讨课过程中形成的观点与资料进行整合,写成教学反思、教学论文等。
  
  四、研讨课的组织与实施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为了保证研讨课的品质,真正发挥研讨课在校本研究中的作用,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在组织与实施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把握研讨课的评价标准
  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既是展示已有的研究成果,又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研讨平台。因此,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应体现以下评价标准,即:好研讨课=有效学科教学+有课题理念的教学。也就是说,一节好的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它首先是能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有效教学。其次,还要求教学能体现课题研究的理念,有课题理念的教学才能使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不至于成为一般化的学科教研课。
  (二)保证研讨课特有的品质
  许多学校开展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时注意与各种教研活动相结合。这样的做法,体现了行动研究的精神实质。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其他教研活动结合时,不能失去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应有的品质,如教学要体现课题研究的理念而不仅仅是体现一般学科教学的基本要求,研讨应是聚焦在某些特定问题上的研讨而不是就一般学科教学的问题泛泛而谈。如此,才能真正发挥研讨课在校本科研中应有的作用。
  (三)研讨课与理论学习相结合
  研讨课是校本科研的重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在校本科研实施过程中,还要根据研究的内容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把研讨课作为校本科研的重要方式,以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来整合各种学习活动特别是理论学习,不仅会使研讨课的水平有所提升,同时也会使学习活动的指向性、针对性更强。
  总体而言,校本科研中的研讨课的组织与实施涉及的层面较多,需要深化认识,整体设计,合理安排,才能保证研讨课的品质,真正发挥其在校本科研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建新.科学管理中小学公开课[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11).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tudy-Discussion-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
  
  YUAN Zhi-fen
  (Guangzhou Research Institut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zhou 510250, China)
  
  Abstract: Study-discussion-oriented classroom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vehicle of school-based scientific research, which plays roles of deepening the ideas, constructing teaching strategy, and formulating the achievement of formative research. Proper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uch kind of classroom teaching needs to decide the topic of research, design corresponding teaching assessment, and teachers also need to study the topic on their own before teaching, and form their individualized understanding of the topic to serve the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school-based research; exhibition class; study-discussion-oriented class
其他文献
“我们每个人都曾走过风雨,踏破乌云,守望明月,我们的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个地方、一处风景与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一年前你来问那令我魂牵梦萦的所在,我会告诉你,是伴我走过青葱岁月的的故乡黑龙江,又或许是我的生命所深深扎根的美丽天津。但是现在,我会告诉你一个全新的答案:那是有无数教育人前赴后继,凭借不息的信念所点燃的教育火种的迭部。”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结束之时,来自天津市第一〇二中学教师王胜君在支教日
摘要:义务教育取得重大发展的同时,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影响了教育公平。教育是否公平是区域教育发展的症结所在。这不仅关系到农村是否能缩小与城市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差距,从而实施高水平、高质量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全局。本文介绍了吴江教育在平衡城乡教育、加快区域教育发展方面的做法以及取得的实绩,同时提出推进教育公平需要系统思维,需要通过教育内外部协调性的制度建设实施稳步
平措扎西,一级作家,西藏曲艺家协会主席。用藏汉两种文字创作小说、散文、曲艺作品等约二百万字。获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中国曹禺戏剧奖等。荣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和优秀青年曲艺家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徐琴,西藏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和“文化地理视域下的当代藏族文学研究”。  在当代西藏文坛,平措扎西是十分独特
内容摘要:文章回顾平江皮影戏的历史,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皮影戏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传承与保护平江皮影戏的措施,包括加快皮影自身改革,更新皮影系统;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政府积极引导,完善保护机制等。  关键词:平江皮影戏 现状 传承 保护杜昕洁   平江皮影戏受浓郁地域特色的影响,在县域各个地方颇受欢迎,虽在特殊时期受到重创,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振辉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平江皮影戏愈发江河日下
我住在坡下  坡中央有座白塔  你家在坡上  你的前方  一直是牦牛和河流  我的眼里  一直是你和你背上的箩筐  粉红的头巾  腰間的小刀  磨损的袍底  手上的乌尔朵  匆忙的脚步  在我心里激起千层浪
内容摘要:主题沙画能让个体有足够的安全感,对个体心理的维护有一定的价值。心理幸福感包括自我接纳、个人成长、生活目标、环境掌控、独立自主、积极关系六个部分。将沙画教育与心理幸福感的这六个部分进行结合,就构成了心理幸福感的主题沙画,以此来获得小学生心理幸福感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些有效途径是感知当下并体验平衡的决定,回忆事件并寻找正面的意义,明确目标并体会实现的美好,适应环境并探索和谐的价值,管理自我并扩
在如东县青年教师的一次优课竞赛活动中,笔者集中了备课组集体智慧设计并执教了《珍珠鸟》一课,荣获了县优课评比一等奖。在教学过程中,本课以文本为依托,充分挖掘文本的空白点,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将单薄的文字读厚实,从无声处读出心声,于散落处读出联系。巧妙地引导学生在“厚”与“薄”,“虚”与“实”的舞动中,发展语言,熏陶情感,实现语言和情感的同步发展、工具与人文的有机统一。  一、挖掘空白、大胆想象,由“薄
内容摘要:晓苏的新作《父亲的相好》(载《钟山》2017年第3期)讲述的只是一个寻常的故事,对于这篇小说而言,叙事心理的建构与突破是打破叙事内容局限的关键因素。换言之,作为父亲故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叙述者,“我”与父亲有着不同的心理空间,且这种比较、渗透关系始终贯穿于小说情节的发展,而叙述心理的突破也是弥补情节局限的关键。  关键词:《父亲的相好》 叙事心理 建构 突破  晓苏的新作《父亲的相好》(
内容摘要:朱科君由书评和影评构成的随笔集《告别励志》评介了中外人文学科中诸多赫赫有名的著作,比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杜维明的《现龙在田》、艾柯的《密涅瓦火柴盒》、美国记者何伟的《江城》,以及梁晓声的《中国生存启示录》、傅佩荣的《人能弘道》等一系列开阔人们眼界和思路的读物。本书同时也收入了作者的一些影评文章,其中关于《致青春》、《中国合伙人》、《搜索》、《天注定》和《被解放的昆汀》等多部影片的
内容摘要:通过一桩桩事例,孔飞力生动地展现了大清帝国下“叫魂”危机从发生、蔓延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在对历史事件进行阐述的同时,他还勾勒出乾隆盛世下的社会真实状况以及普通百姓、官僚和皇帝这三个不同阶层对于“叫魂”危机的处理方式。基于孔飞力对不同阶层行为表现的刻画,本文尝试分析各阶层的行为,总结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他们的行为实质。   关键词:叫魂 阶层 行为表现 实质   美国作家孔飞力的《叫魂:1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