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初步探讨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析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观察两组患者意识恢复、发热时间,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意识恢复、发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结核性脑膜炎;甲泼尼龙;疗效
  脑脊液(CSF)涂片为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金标准,但其阳性率相对较低且培养时间等原因严重制约着TBM诊断,随着影像学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已经成为早期诊断TBM不可或缺的辅助检查[1]。本研究为探究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效果,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感染治疗,治疗组加用糖皮质激素,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均于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入我院,均符合《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2008版)[2]中关于TBM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中男性18例、女性22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51.4±3.3岁;治疗组40例中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21~79岁,平均年龄50.8±3.6岁。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血管以及神经系统、代谢系统疾病。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认可,允许进行该项研究,入选患者均在知情下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高度可比。
  1.1.2 实验室检查
  80例患者中脑脊液压力升高49例,其中3例>300mmH2O,脑脊液外观多为淡黄色或者混浊性微黄;葡萄糖含量为0.7~3.6mmol/L,51例患者葡糖糖波动<15mmol/L,蛋白质均有不同程度升高,波动范围为93.6~122.8mmol/L;白细胞计数为60~640×106mmol/L,单核、多核均有;氯化物降低<100mmol/L9例,降低100~118mmol/L38例、降低≥119mmol/L33例。
  1.1.3 影像学检查
  CT增强扫描 提示脑池、脑沟以及天幕等处出现增强效应,MRI表现为脑膜不规则增强。如果基底池、侧裂池的密度以及信号增高,形态规则提示发病早期;出现脑积水或者脑底池密度、信号增高、脑膜强化明显则提示进入中晚期。其中45例腰穿提示颅内压大于正常水平,考虑为交通性脑积水,4例颅内压低于正常水平,提示有不同程度高危梗阻。其中7例结核瘤,影像学表现为平扫呈单发或者多发的结节状等密度或者稍高密度影,增强扫面呈结节状或者点状高密度影,大小约为5~16mm,多见于皮层。T1W1表现为低或者稍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曾庆可有不同程度强化。其中4例提示为结核性脑脓肿,影像学表现为CT增强扫描提示有环状高密度影,环壁厚度基本均匀,中心表现为低密度影;MRI增强表现为明显的均匀强化效应。其中13例结核性脑膜炎继发脑梗死,均为腔隙性脑梗死,且全部位于皮层,考虑因结核性脑膜炎渗出性病变主要位于皮层,对大脑皮层血管损害较大[3],病变尚未侵袭深部脑组织。
  1.2 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40例患者均行常规抗结核(HRZE)治疗,参照临床分析诊疗的指南结核病分册[4],3月为强化期,其中34例化疗方案中不包括链霉素(S),46例为HRZES,巩固期>9月,化疗方案为HRZE。6例复治患者添加左氧氟沙星;同时给与患者对症治疗和营养支持。
  1.2.2 治疗组
  治疗组40例患者在常规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用甲泼尼龙,剂量为30mg/d,同时可联合鞘内注药(0.1g异烟肼、2mg地塞米松)46例,其中28例鞘内注5mg/d地塞米松,分2次静脉滴注,根据患者病情好转情况递减。治疗期间注意检测患者电解质、防止低钾、低钠,同时保护患者肝肾功能,一旦发现异常及时纠正,并辅以其他各种对症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意识恢复、发热时间,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5]于3月后进行疗效评价,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任何后遗症,GCS评分回复正常水平;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无任何后遗症,GCS评分仍未恢复正常水平;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脑神经损坏,肢体瘫痪,癫痫、智力障碍灯,最终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P< α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分析
  治疗组患者意识恢复、发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 临床疗效
  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50%、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0%、72.50%(χ2=5.2083,P=0.0225;χ2=5.5411,P=0.0186),主要的不良反应未消化道出血、血脂和血糖以及电解质异常等,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7.50%、5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03,P=0.5022),详见表2。
  3 讨论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非化脓性脑膜炎症,是临床最常见神经系统结核病,其发病率占肺外结核的5~15%,随着结核病发病率逐年升高,结核性脑膜炎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经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TBM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是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的关键,但是随着多重耐药结核菌的流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多方面因素导致TBM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困难。其主要病机为结核分枝杆菌诱发细胞免疫反应,导致机体产生毒性和迟发超敏反应,进而诱发脑膜炎的发生,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呕吐、头痛、昏迷、嗜睡、精神异常、智力下降、眼底水肿、脑膜刺激征、眩晕等,均出现明显发热、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7]。因此,临床上有效抑制炎性反应能极大程度减少渗出物的生成,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其死亡率,由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具有抗病毒、抗炎、抗过敏以及免疫抑制等作用,能减少炎性渗出物分泌量,减轻颅底和椎管粘连、阻塞、减轻触发性动脉炎,进而避免脑梗死的发生。另外,糖皮质激素能明显减少抗结核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王焱烽等研究报道证实[8],糖皮质激素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意识恢复、发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2.50%、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7.50%、72.50%(χ2=5.2083,P=0.0225;χ2=5.5411,P=0.0186);治疗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分别为47.50%、5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03,P=0.5022)。由此,笔者认为临床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确切,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安全性高,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参考文献:
  [1] 黄仕雄,欧阳锋,吴婵姬等.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与治疗进展[J].海南医学,2010,21(1):15-17.
  [2] 沈春明,赵刚.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初步探讨[J].中华全科医学,2011,09(3):401-401,468.
  [3] 李廷.抗结核药联合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晚期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观察[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1):1460-1461.
  [4] 郭俊林.大剂量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联合鞘内注射辅助治疗中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262.
  [5] 吴剑,石学平.糖皮质激素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应用中新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8):24-25.
  [6] 李廷.抗结核药物联合不同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晚期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1,08(22):43-44.
  [7] 马秀珍.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5):93-94.
  [8] 林庆裕,董海平,徐建辉等.结核性脑膜炎215例治疗分析[J].新医学,2011,42(2):102-103,138.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征,总结其临床诊断方法,探析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200例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100例给予红霉素为对照组,另外100例给予阿奇霉素为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情况、疗效、不良反应,评价患儿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患儿退热、止咳、啰音消失、住院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P
期刊
【摘要】目的:对在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患者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在2010年10月~2012年5月间收治的80例胸腰椎脊柱爆裂的骨折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40例观察组与40例对照组,给予观察组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联合椎板间植骨的方式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采用单一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中出血量、手术治疗的时间、手术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非手术及手术治疗老年患者外伤性肝破裂的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3年6月收治的68例外伤性肝破裂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将68例分为三组:非手术治疗组(A组)5例;外伤后6h内确诊手术治疗组(B组)38例;外伤后6h后确诊手术治疗组(C组)25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甲状腺结节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到2012年11月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8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60个结节)术前的影像学资料,对比分析术前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特征,并和病理结果对照,评价超声弹性成像在临床诊断甲状腺结节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结果:本组138例甲状腺患者160个结节中病理证实为良性129个(80.63%
期刊
【摘 要】雷公藤为我国传统的中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另外,不断的用于抗过敏反应、抗炎、免疫调节以及类皮质激素等治疗,可对一些顽固性皮肤病进行治疗,尤其是皮肤血管炎等皮肤疾病,临床效果较为i型按住。现今,认为在治疗皮肤科疾病上雷公藤药物可能具有很大的潜力。  【关键词】皮肤科;雷公藤;临床效用  雷公藤属于卫茅科雷公藤植物,具体可分为四个种,分别为雷公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用炎琥宁在临床上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以后临床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和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收治的352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76例和治疗组176例,其中对照组在支持性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静脉滴注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组加以静脉滴注炎琥宁。结果:从临床症状和体征消退时间来看,治疗组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疗效果更好。结论: 炎琥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原因,探析早期护理干预预防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3月~2013年8月期间120例外科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60例行常规处理,干预组60例在常规处理基础上早期护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
期刊
【摘要】目的:对临床上有效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2年2月收治的20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人。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单纯采用西医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有效观察与分析后,发现观察
期刊
【摘要】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在医疗界虽然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血管痉挛做出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其发病机制仍不是很明确,仍然困扰着众多从事于颅腔研究的医学工作者和患者。明确其发病机制和原理,对于有效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发病机制  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指颈内或者椎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妊娠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治疗方法、预防措施。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3月到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36例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患者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探析临床预防措施。结果:妇产科手术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疗效较好,在治疗过程如果患者出现较大病灶或者特殊部位出现病灶则可采用药物辅助治疗进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