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东在未来十年东北振兴战略中的总体构想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i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以来,蒙东地区抓住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重要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加强与东北三省的合作,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区域发展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认真总结五年来取得的成效和经验,研究提出新十年深入实施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对深入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推进蒙东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蒙东地区振兴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发展水平仍然较低
  经济总量偏小,2012年蒙东地区人口占自治区51%,地区生产总值仅占自治区35%。产业结构不合理,服务业发展滞后,目前蒙东地区第三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仅为29.3%,比全区平均水平低4.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全区第三产业的比重仅为25.2%,比工业占全区的比重低了6.4个百分点;能源、冶金等资源型产业比重大,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发育不足。产业层次低,初级产品比重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发展质量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集约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城镇集聚效应较差,城镇化率比全区平均水平低7.6个百分点。
  (二)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路网密度低,等级不高,出境出区通道不畅,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率仅为36%。电力外送通道建设滞后,大型煤电和风电基地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防洪减灾体系比较薄弱,水资源调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配套条件较差。
  (三)民生保障能力不足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8.24个百分点,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37.14个百分点。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长期落后,其中,每万人口在校大学生数仅为63人,低于全区平均水平155人,低于东三省平均水平198.3人。农村牧区水、电、交通、通讯、广播电视等公共设施薄弱。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林区、工矿区部分群众就业、生活困难,资源枯竭型地区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大,棚户区改造任务艰巨。按照自治区贫困人口标准,2012年蒙东地区仍有贫困人口134.8万人。
  (四)城镇化水平亟待提高
  目前,蒙东地区尚未形成城市群功能布局,大中小城市布局还不合理;城镇基础设施落后,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重点镇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市综合功能有待提升。2012年蒙东地区城镇化率为50.1%,比2003年高8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57.7%。尤其通辽、赤峰、兴安盟,三个盟市总人口占全区人口的36.5%,而城镇化水平却都在40%左右。
  (五)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生态环境仍然脆弱,生态建设投入不足,草原退化、沙化、荒漠化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生态治理仍是长期性的战略任务。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经济发展环境成本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严重不足。环境和节能减排压力较大。据统计,2011年蒙东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区的35%,但COD排放量占全区的57.76%,氨氮排放量占全区的50.5%。2012年蒙东地区万元GDP能耗1.154,高于0.746的全国平均水平。
  (六)开放潜力有待发挥
  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未形成整体优势,不能适应国家向北开放战略和自治区建设国家向北开放桥头堡和沿边经济带的要求。蒙东地区经济外向度仅为9.8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截至2011年底,内蒙古以蒙东为基地在蒙俄参与和规划建设有4个境外园区,正式运营的只有1个。目前,二连口岸铁路过货能力已达到3000万吨,公路过货能力达到500万吨。满洲里口岸铁路换装能力达到7000万吨,公路通关能力达600万吨。据统计,2007-2011年蒙东口岸进出境货物总运量为16391.91万吨,平均年货运量仅为3278.38万吨,远没达到蒙东口岸实际过货能力。
  (七)科技支撑能力较弱
  蒙东地区“科技进步环境”监测值整体下降,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兴安盟科技进步指标列全区9、10、11、12位,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和科技意识与西部地区还有较大差距。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多数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能力。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缺乏研发资金支持,蒙东地区科技投入总体落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近年来,虽然蒙东地区引进一大批项目,但研发中心建设滞后,形成新一轮技术空心化倾向。
  (八)体制机制尚需理顺
  蒙东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非公经济发展不充分,民间投资规模小,内在发展活力不足。森工、农垦等国有企业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历史包袱还比较重,改革成本高。资源利益分配关系有待理顺,矿产资源开发补偿机制、经济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与东北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制尚未形成,影响资源跨区域优化配置。沿边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九)发展瓶颈制约严重
  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建设用地量迅速增加,而国家基于年度性《全国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分配给我区的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和工业)指标远远不能满足全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需要。近年来自治区在用地指标分配上虽然尽力向蒙东地区做出了倾斜,但仍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建设用地紧张问题。
  节能减排目标约束加大。能源重化工业发展,使得蒙东地区每万元产值的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东南沿海省市的几倍甚至几十倍,形成了能源消耗总量和单位GDP能源消耗量双高的特点。
  (十)区域产业布局不尽合理
  以能源产业为例,蒙东地区煤炭资源富集,具有打造清洁能源生产、输出基地的基础和优势。东北三省是东北地区的经济和人口集聚区,能源资源相对短缺。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具有良好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条件。从目前产业布局上看,东北三省布局了大量的火电电源点和用能量大的资源加工型产业,不仅造成交通运力紧张、能源使用成本增加,环境、土地压力加大等突出问题,而且不利于蒙东资源富集地区发挥比较优势。   二、蒙东地区未来十年振兴的发展机遇
  一是东北振兴新十年政策机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是即将出台的国家新十年东北振兴战略政策,为加快蒙东地区振兴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支撑。
  二是自治区实施“8337”发展战略机遇。《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发展规划》、《自治区东部振兴“十二五”规划》,尤其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着眼于在我国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立足于自治区欠发达基本区情,提出的“8337”发展思路,为加快蒙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明确了目标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
  三是全面扶贫开发机遇。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内党发〔2011〕25号)和国家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实施,特别是自治区党委开展自治区现职省级领导干部联系贫困旗县工作的重大举措(全区31个国贫县24个在东部,占77%),为蒙东地区民生改善社会建设,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四是深化改革机遇。最近,国家、自治区都出台了2013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将深化包括行政体制、资源性产品配置方式、收入分配制度等一系列体制机制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县域经济发展营造更加宽松政策环境和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将进一步释放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五是开放合作机遇。随着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充分发挥蒙东地区北邻俄蒙、南邻东三省的区位优势,加强与俄蒙协作,促进与东三省全方位对接,主动融入东北亚、环渤海经济圈,承接产业转移,推动形成国际、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格局。
  三、蒙东地区未来十年振兴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发挥优势,构建国家重要的优势特色产业基地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继续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服务业,完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现代煤化工、有色金属生产加工、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草原文化和生态旅游基地以及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
  清洁能源输出基地。按照东北振兴规划对蒙东地区的定位,重点开发建设锡林郭勒、呼伦贝尔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一批煤电用一体化坑口电站。积极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打造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国家光伏产业示范应用基地。
  现代煤化工基地。依托国家示范项目,推动跨行政区水煤资源优化配置,促进褐煤资源就地转化,大力推进煤化工产品深加工,构建褐煤提质、煤气化、液化等延伸加工循环产业链,促进新型煤化工项目向重点化工业园区集中,建设国家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
  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依托大兴安岭、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兴安地槽、得尔布干成矿带和境外有色金属资源,推进有色金属采选冶加一体化建设,集中建设一批有色金属冶炼和延伸加工园区,大力发展铜、铅、锌、铝、锗等有色金属延伸加工产品,实现资源就地高效转化。推动有色金属上下游企业、发电企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强自治区新增百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牧区草原畜牧业"双百千万,高产创建"提质增效工程,支持牧区发展家庭牧场和农区标准化养殖,提高生产能力和水平。加强原产地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创建知名品牌,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玉米发酵、马铃薯加工、高端植物油生产、林下产品加工等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全国重要的牛羊肉加工基地和高端乳制品生产基地。
  草原文化和生态旅游基地。深入挖掘红山文化、辽文化、蒙元文化、拓跋鲜卑文化和三个人口较少民族文化资源,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产业,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质的旅游景区景点。
  东北亚地区重要的物流基地。依托交通枢纽和口岸,加强通辽、赤峰、呼伦贝尔、满洲里、二连浩特等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引进和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依托重点口岸建设专业物流园区,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监管场所建设,构建联运物流体系,加快发展集中转、采购、加工配送、转口贸易为一体的国际物流。
  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分工,发展风机、农牧业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制造及汽车、机床等零部件制造。加快开发各类新药、特色原料药,发展蒙中药新品种、动植物提取物、配方颗粒和绿色保健品,培育完善蒙中药产业链,建设国家蒙药科研生产基地。推进赤峰云计算数据中心和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发展关联产业。
  (二)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增强城镇辐射带动能力
  提升城镇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加快城镇体系规划和建设,提升通辽、赤峰、呼伦贝尔等城市功能。以其他旗县市所在地城镇为重点,以各建制镇为节点,积极壮大大中城市,全面提升小城市,加快小城镇提质扩容,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完善、辐射作用大、带动能力强的城镇发展格局。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加大中心城区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加强市内交通与城际交通衔接,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供水管网和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强化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提高中水回用率;加快发展集中供热,加大供热管网建设和改造力度。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城市清洁能源比重;加大美化、绿化力度,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改善市容市貌;加强城市防洪、消防、防疫、抗震等公共安全设施和文化、体育、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发挥县域优势特色,形成县域经济区域化新格局。各旗县区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紧紧抓住重点企业这一龙头、投资和项目这一关键、产业园区这一载体,从建设“五大基地”出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尤其是边境、临省旗县,要主动融入跨境、跨省区域经济体,突出区域经济的地域整体性,形成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新格局。   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林区垦区建设力度。到“十二五”末,基本解决棚户区和危房问题。矿区、林区、垦区等地区结合产业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大城关镇和重点镇建设力度,逐步完善供热、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美化城镇及周边生态环境、居民生活条件、产业发展基础,提升人口和产业吸纳能力,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城关镇和重点镇。
  推进人口有序向城镇转移。逐步消除限制人口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着力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
  (三)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构筑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
  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积极探索推进补奖机制实施的方法措施。进一步完善牧区基本草原划定工作,做好半农半牧区基本草原划定试点工作。落实《内蒙古自治区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加强对草原保护和建设的监管。加快转变农牧业生产方式,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建设节水灌溉饲草料基地,棚圈、青贮圈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森林生态保护。在大兴安岭林区积极推进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和国家重点公益林保护工程,推进碳汇林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加强沙地生态治理。以科尔沁、呼伦贝尔、浑善达克、乌珠穆沁沙地为重点,实施沙地专项治理工程,加大沙地综合治理力度,建设防风固沙林带,防止沙化面积扩大。
  加强流域水土保持。以嫩江-额尔古纳河流域黑土区为重点,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淤地坝建设,水土保持区生态环境实现良性循环。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松花江、西辽河与海滦河境内流域水污染防治。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快脱硫脱硝工程建设,推行清洁能源替代,控制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排放。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重大工程,建设矿山地质环境区域监测评估网络体系,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力度。积极构建循环工业体系,加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及污染防治。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发展支撑能力
  铁路方面,推进煤运通道、快速客运通道、口岸通道和内部通道建设,扩大煤炭外运能力,畅通蒙东地区连接华北、东北和俄蒙的运输通道,形成客运快速化、货运重载化的现代化铁路运输网络。公路方面,重点实施公路出区通道扩能改造项目,加快蒙东地区与俄蒙连接的出境通道和通往毗邻省区的通道建设。机场方面,继续完善蒙东区域内机场布局,建设霍林郭勒、扎兰屯、林西、正蓝旗、尼尔基、莫尔道嘎等支线机场,实施海拉尔、赤峰、通辽、锡林浩特、二连浩特、乌兰浩特机场扩建工程,推动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赤峰通勤通用机场群建设,形成干支线及通勤通用结合的航线网络。
  电力通道方面,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努力实现外送通道重大突破。管道方面,在适度加大原油资源开发力度的同时,积极推动成品油运输方式转变。水利方面,解决好工程性缺水问题。
  (五)加强区域合作,全面提升开放水平
  加强与东北三省深度合作。围绕产业联动、基础设施共建、资源共享,构建东北地区互动互补的有机整体,是深化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合作的发展方向,也是加快推进东北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基础。
  深入拓展与俄蒙合作。立足国家沿边开发开放大局,着力优化开放布局,着力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在资源开发、农牧业、房地产开发方面的交流合作,加快沿边地区城镇化、农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建成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充满活力的沿边经济带。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享受更多振兴成果
  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围绕解决“三少”民族、林区垦区转岗职工、“就业困难对象”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安置,加快实施技能型工人培养培训工程,提高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围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以农村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林区、垦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条件,缩小与东北三省的差距。
  (七)深化改革和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国有林区垦区改革。从国有林区垦区实际出发,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创新为重点,全面推进国有林区垦区制度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内蒙古自治区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若干规定》,按照“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破除体制性障碍,在铁路、金融、市政及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领域吸引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培育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充分发挥企业在创新决策、创新投资、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作用。
  责任编辑:杨再梅
其他文献
一、红色旅游发展背景介绍  (一)全国红色旅游业发展现状  红色旅游起源于20世纪60、70年代瞻仰革命圣地的热潮,但当时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旅游活动。80年代中后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旅游迅速崛起。革命圣地、纪念地凭借多年来一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条件,也开始发展旅游业。这个阶段也被认为是红色旅游的真正起步阶段。90年代中后期,抗战胜利50周年、建国50周年、建党8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为红色旅
期刊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转型的关键在于提升和优化产业结构,摆脱单纯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实现产业转型,使城市功能从不完善向强化和多元化转型。乌海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经过几十年的持续开采,已经进入资源枯竭、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城市发展乏力、经济亟待转型的关键阶段。被誉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因其低消耗、污染少往往成为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优先发展的产业。旅游业投入产出率高、关联带动性强、就
期刊
三季度,国内外经济运行出现好转迹象,我区部分经济指标呈小幅回调态势,但受自身发展动力减弱以及市场环境制约、投资后劲不足、消费无热点支撑等因素影响,经济上升动力仍然较弱,整体未脱离低速增长态势,短期内快速回升的可能性较小,预计三季度经济增速在9%左右,全年运行呈稳中偏弱态势。  一、三季度经济运行分析  本文选取工业生产先行指数、投资建设秩序指数、消费互动关系指数和政府企业个人收益联动关系指数对全区
期刊
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紧抓“一个机遇”,充分利用“四大优势”,即农业发展的得天独厚基础优势、日新月异的工业园区平台承载优势、中心城区不断扩容的体量优势及方便快捷的交通区位优势,推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心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持续向好。  一、狠抓工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六大产业  近年来,科尔沁区坚持以工业化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依托工业园区优势,大力实施“工业
期刊
内蒙古与东北三省地缘相接、人文相近,在许多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互补性。国家实施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在国家发改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内蒙古不断加强与东北三省的合作,着力推动东部五盟市融入东北经济区发展,深入开展与东北三省的全方位合作,启动实施了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过去一年里,我们认真贯彻落实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签署的各项协议,与东北三省在各领域的务实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产业合作
期刊
【编者按】2007年8月,我区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正式纳入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范围。自治区党委、政府及东五盟市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经济社会发生了显著变化。现就五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国家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情况及其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作法,本刊记者专访了内蒙古自治区发改
期刊
县域经济的传统定义是指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
期刊
摘 要:把握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走出一条符合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发展之路,需要有良好的机制作保障。本文通过对滨湖区新兴产业发展形状及趋势的分析,初步提出了符合滨湖区发展特色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滨湖区 战略性新兴产业 趋势 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无锡市滨湖区经济社会从“初步转型”向脱胎换骨式“全面转型”的重要阶段,在国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部署下,抢抓机遇、跨越发展,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期刊
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把非公有制经济定位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多次制定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保障。内蒙古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政策的同时,结合自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情况,正逐步探索具有内蒙古特色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道路,使非公有制经济在结构调整、扩大就业、繁荣城乡经济、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发挥出更大作用,对促进
期刊
一、基本情况  (一)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数量明显增多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市场主体达到1107360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数达到963446户,私营企业户数达到142120户,外资企业户数达到1794户。与2011年末相比,增加114789户,同比增长11.56%。  (二)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012年末,12盟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0644.48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