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瑰宝 皇家风范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zhilun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宫廷文房用具品类丰富,笔墨纸砚和文房陈设器具形式多样。其制作来源广泛,一部分出自内廷造办处;另一部分来自地方进贡,或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织造承办制作,如御用笔、御用纸等,或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承办制作。清代内廷造办处设有“墨作”、“砚作”,专门负责御用墨和砚品制作。一般由内廷画师按皇帝谕旨画样呈览准做,形成“内廷恭造之式”。
  一、清代宫廷御用笔
  清代宫廷御用笔制作,所用材质精良,金银玉翠、木竹牙管,应有尽有。表现在装饰、造型方面更趋于观赏性、艺术性,集多种工艺技法于一体,雕镂饰管,极尽工巧。清代仍以浙江湖州制笔最负盛名,每年地方例贡文房用具中均以湖笔数量最多,其中有一些题名管笔均按内廷样式交由地方织造承办制作。
  1.御用笔的来源
  清代内廷用笔由江南织造、江宁织造、杭州织造等按内廷发样承办制作。每年地方官员单以毛笔进贡的数额高达数万件。除大量御用笔备用外,还有颁发内廷各处记录、抄书或赏赐等用途。内廷用笔主要来自地方进贡。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供御文房四事,别类称名,不可胜纪……笔之属则以书‘福’笔为‘万襈珍用’之管。所谓赐福苍生也;御书常用者,有斑竹管、大提笔、髹漆、文檀各种提笔。其寻常供用朱书、墨书之用者,则有万年青管、经天纬地、万年枝、云中鹤、惟精惟一、云汉为章,及竹管、檀管、钿管,皆由外省供进。”记述地方进贡题铭管笔均为日常皇帝御笔朱书、墨书之用。
  清代地方官员每年均以湖笔进贡内廷,如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云南巡抚刘藻贡物中,仅湖笔一项数目高达四百二十枝。至乾隆晚期,增加至五百零三枝。因库存数量过多,于乾隆晚期,便命减少各地进贡方物,其中毛笔的数量也有减贡。据《养吉斋丛录》记载:“乾隆五十七年,以各省督抚呈进方物,有非本省土产……应贡土物有过多者,亦皆核减。其时,如懋勤殿所存的色笔有两万余枝,故令浙抚于三次应进一千五百九枝内,减为七百五十枝,以备御用而已。他物裁减亦类是。”由此可见,浙江例贡湖笔,成为宫廷御用笔的主要来源。
  2.毛笔的种类及其特点
  御用毛笔的形制种类丰富,极具特点。其材质有竹管、木管、漆管、瓷管、玉管、玳瑁管、骨角、牙管等。除一般常用传统管笔外,还流行一种带斗的提笔和抓笔。其中提笔的形制一般为笔管和笔斗两部分组成,也有管斗一体的形式,成为清代宫廷御用笔的重要形式。提笔的管斗装饰精美,笔斗与笔管的取材或相同或相异,争奇斗艳,既实用又具装饰效果。笔斗的材质各异,如玉斗、牙斗、木斗、珐琅斗、骨角斗、瓷斗等,形制多样,富于变化。提笔因规格大小不同,又有小提笔、中提笔、大提笔之称。提笔纳毫丰满,且笔直沉稳,适宜书写各种书体。此外,还有一种称为抓笔,形制短而粗壮,较提笔更加沉稳,一般纳毫丰满圆健,适于书写匾额、横幅大字。
  毛笔的选毫讲究,常见有兔毫、羊毫、兼毫、狼毫、貂毫、鬃毫等,并有敷彩毫或点翠笔毫,装饰精美。笔毫造型富于变化,有兰花蕊式、笋尖式、葫芦头式等,形式独特。除选毫精细外,其笔颖更具“尖、齐、圆、健”之美,特别是彩毫装饰,更将实用笔的制作与精美的装饰艺术完美结合,形成了清代宫廷毛笔各具特色的时代风格。
  3.笔管的题铭及装饰特点
  笔管的题铭是清代制笔工艺的特点之一。特别是清代宫廷御用笔,笔管上镌刻题铭,一般常为歌功颂德的词语,如“万邦作孚”、“万国咸宁”、“万国来朝”、“表正万方”、“歌舞升平”、“光被四表”、“泽被遐方”、“珠联璧合”等;或寓意吉祥福寿内容,如“海屋添筹”、“万寿无疆”、“万年景运”、“万福攸同”、“河洛呈祥”、“海晏河清”、“鸾翔凤翥”等,赋予毛笔丰富的文化内涵。又如称赞笔品优良的题铭,“管城无处不生花”、“无思不入奇”、“珠圆玉润”、“宇宙经纶”等溢美之词。另有取悦帝王的词章,如“澄心如玉写黄庭”、“天颜有喜近臣知”等,表现于笔上,无不构思奇妙。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各式毛笔数千余件,大部分尚未开笔使用,应为内廷御用或陈设备用笔。
  二、清代宫廷御用墨
  清代宫廷造办处设有“墨作”,专门负责御用黑墨和朱墨制作。“墨作”自康熙年间建立至清晚期一直沿袭制作,所制御墨形成“内廷恭造之式”,以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最具特点,如以内廷书斋命名于墨品,或仿古集锦墨等,装潢考究,极具皇家品位。墨品均署“御墨”字样或制作年款,其在造型、装饰等方面呈现宫廷独特风格。
  (一)内廷御墨
  1.以内廷书斋命名的墨品
  清康熙时期以内廷书斋命名的墨品,成为内廷御墨的重要特点之一,如以“佩文斋”命名的墨品有:即佩文斋藏墨、佩文斋珍藏墨、佩文斋临古墨、佩文斋法墨;还有以“渊鉴斋”命名的墨品有:渊鉴斋墨、渊鉴斋法墨、渊鉴斋摹古宝墨、渊鉴斋评选古文藏墨、渊鉴斋清赏墨等。以书斋命名于墨,极具文人雅趣。“佩文斋”是康熙皇帝在畅春园的起居处兼书房,也是该园诸多文馆中最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渊鉴斋”与佩文斋紧邻,也是畅春园内的一处重要书房,是康熙皇帝经常临幸并挥毫染翰的场所。乾隆时期内廷御墨的制作,也有以斋堂轩室命名的墨品,如敬胜斋珍法墨、敬胜斋珍藏墨、遂初堂藏墨、御制淳化轩墨等,各朝均承袭制作,并形成定式。这些以书斋命名的墨品,极具实用性,不仅成为内廷文化活动的消耗品,而且也赋予墨品浓郁的文化气息。
  2.内廷博古墨
  除以内廷书斋命名于墨品外,内廷“墨作”还制作有大量的博古集锦墨,墨品的形制不局限于单锭墨,而是以多种形式组合的套墨、博古集锦墨。如乾隆时期所制各式博古墨品,有仿古式、仿康熙朝墨式等,有以造型命名的墨品,也有以纹饰命名的墨品等,多达数十种。如乾隆四十年重装所制博古墨,以四十种墨式组合而成,分别为螭佩、玉彘、青圭、昭文、国宝、七香图、鱼佩、艳友、春华秋实、仙山楼阁、天保九如、有虞十二章、内殿轻煤等等,并特制红雕漆龙纹墨匣盛装,为内廷精制御墨。这些博古墨除本色黑墨外,还制作有各式彩墨或漱金墨以及在墨品纹饰上描金或彩绘,极具皇家品位。   (二)地方贡墨
  清代内廷御用墨品,除上述内廷“墨作”所制御墨外,还有一些是按内廷样式交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制办,或由地方按年例进贡,每年地方官员均有例贡徽墨。乾隆时期《宫中进单》详尽记录当年地方进贡墨品情况。如乾隆十五年十二月,两江总督黄廷桂进贡万年红锭二匣、徽墨二匣。又如乾隆二十年七月初六日,漕运总督瑚宝朱砂翔龙红锭十匣、日月光华墨二十匣;乾隆三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浙江巡抚熊学鹏,万年红朱锭二百锭;乾隆五十四年,福建巡抚徐嗣曾朱锭一百锭、徽墨一百锭。上述地方例贡墨品多以“朱锭”、“徽墨”或二百锭为数进贡,每年进贡的时间一般在四月,或七月、八月,或十二月不同的阶段。每次进贡的墨品均为万年红朱锭和徽墨。由此可见,徽墨在乾隆时期深受内廷青睐,由于宫廷的大量需求以及对徽州制墨技术的肯定,各地方均以徽墨进贡内廷。从而影响和促进了徽州各派墨家的竞争发展。至清代晚期,地方官员仍以徽墨进贡。至今这些贡墨仍有大量传世。
  三、清代宫廷用纸
  清代宫廷用纸制作来源广泛,一般交由地方织造,按宫廷式样尺度制办,每年各地官员均有纸绢进贡。纸品种类多样。特别是乾隆时期,制作有大量的仿古精制纸,均按内廷发样制作,数以万计的纸品源源不断来自地方进贡。
  (一)清代宫廷用纸来源
  清代内廷用纸来源广泛,一般是由杭州织造、苏州织造、江宁织造等按内廷画样承办制作。自清康、雍、乾时期至清代晚期,每年各地朝贡、岁贡、春贡、万寿贡等,均有纸绢进贡,其数量可观。特别是乾隆时期,每年各地进贡纸品数以万计。据清乾隆《宫中进单》记载,苏州织造在乾隆十七年(1752)、二十四年(1759)、三十三年(1768)、三十九年(1774)、四十年(1775)、四十一年(1776)所贡纸品,仅蜡花笺一项每次进贡一万张。各地进贡纸品也均有定数。如乾隆四十二年(1777)八月,漕运总督德保进贡“上用”纸绢,有“福字绢笺”、“对联绢笺”、“条山绢笺”、“横披绢笺”各一百幅,又“本色宣纸二百张,罗纹纸二百张”,仅一次进贡纸绢多达九百张。乾隆五十四年(1789)福建巡抚徐嗣曾一次进贡上用仿藏经纸五百张。
  清代中后期,仍沿袭旧制,仿古纸的制作虽逐年减少,但地方织造每年仍有一定数量的例贡。据档案记载:嘉庆六年“杭州送到加丝绵大宣纸九十张,呈览,奉旨:交懋勤殿。”至清晚期各地织造仍有纸品进贡。仅同治四年就有多次进贡各色纸绢,如同治四年二月清档记载:“奏准懋勤殿,奉旨:传杭州织造上使用素硃红笺纸,一百张、洒金朱红笺纸,五十张,(具长七尺五寸、宽四尺)钦此。”记述了御用素朱红笺纸和洒金朱红笺纸均有一定的尺度要求。
  (二)清代内廷御用纸品
  清代宫廷御用加工纸绢,仍沿袭旧制,在继承了明代制作技艺基础上有长足的进步和提高。特别是康、雍、乾时期,纸品种类丰富,制作精良。主要表现在制纸工序较明代更为繁细,如在宣纸上加入云母粉使纸张更为光泽,纸的后期加工更是推陈出新,出现了许多品质优良、工艺精湛、不同质地、不同图案、不同规格、用途各异的纸品,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
  清代内廷纸品种类丰富,常用的有大榜纸、高丽纸、油高丽纸、棉榜纸、连四纸、本纸、呈文纸、油呈文纸、西纸、台连纸等,均各自有不同的用途。除油画多用白素绢笺外,内廷用纸大致可分为:御笔书画用纸、写经用纸、书籍用纸、装裱用纸、工程用纸、画样用纸、包装用纸、日常用纸等。如御笔书画用纸有各色粉蜡笺纸、洒金纸、罗文纸、宣纸、仿金粟山藏经纸、侧理纸、仿明仁殿纸、梅花玉版笺、澄心堂纸等。内廷特殊用纸,有“谕旨需用十二龙黄笺纸”、“敕书应用独龙大香笺”、装饰贴落或糊墙用蜡花笺纸等。
  清代内廷用纸数量大,纸品种类更为丰富。此时期再加工纸制作技术精湛,体现了清代造纸工艺的发展水平。
  (三)仿古精制纸
  清乾隆时期仿古精制纸品种类多样,如仿晋侧理纸、仿宋金粟山藏经纸、或有斑点藏经纸、无斑点藏经纸、仿澄心堂纸、仿明仁殿纸、仿梅花玉版笺、仿高丽纸等,均有传世纸品。如乾隆皇帝对御用纸张均有特殊要求。仿澄心堂纸的制作不局限于一种颜色和花纹,由最初的绿色、蓝色、粉红色三种,发展为五种颜色,其中有染黄、绿、白、粉红、淡月白等五色,纸面装饰花纹各异,如画金龙纹、画金折枝碎花纹、金钱菊花、流云福花纹等,均按内廷画样制作,纸幅均有“乾隆年仿澄心堂纸”印记,其印戳有牙刻或石刻之分,也是由内廷刻制。这些精制纸笺的仿制成功,均体现了乾隆时期传统的造纸技术的发展和技艺的高超,在中国造纸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四、清代宫廷御用砚
  清代宫廷御用砚品,大部分是出于内廷“砚作”,还有一些御用铜匣暖砚制作,出自内廷“铜作”或“珐琅作”。也有一些砚品交由地方按内廷样式制作,如乾隆年仿古各式澄泥砚,均交苏州承办制作,还有少量来自地方官员的进贡。内廷砚品的制作一般是由如意馆画师画样,御览呈准后,再由内廷的砚匠照样制作。每年内廷都有大量的砚品制作,分工明细。除砚作外,还专门有匣作、木作、油漆作,随砚形配盒,一件砚品做好成型后,还要由“刻字作”刻字或镌刻御题诗文和年款等。清人画《弘历秋景写字像》中就有乾隆帝使用御用砚写字的情景。
  (一)内廷御用砚
  清代内廷设有“砚作”,专门负责内廷御用砚品制作。砚石材料多来自地方开采和进贡,如康熙年间始以松花石为砚,因石材产自吉林松花江流域,为满洲发祥地,即“龙兴之地”,深受清代帝王的青睐,各朝均承袭制作,并形成内廷定式,成为御笔朱批或为赏赐近臣用砚。
  内廷“砚作”所制松花江石砚甚多,据清《养吉斋丛录》记载:“松花江石也称松花玉,绀绿色,出混同江边抵石山,清圣祖时始创为砚,四朝以来,各有妙制珍藏,滑不拒墨,涩不滞笔,允为佳品”。又“端凝殿为乾清宫东配殿,其南三楹藏康熙、雍正、乾隆间所用砚、墨,其砚悉以松花江石为之,三朝各四十枚,形式不一。”记述三朝松花江石砚的制作情况。而嘉道以后,按内廷循例备用的砚品仍以四十方为定数。这一时期,石料的开采时禁时开,内府石料匮乏。道光以后,曾下令各地减少例贡,内廷所制砚品很少。清代晚期,砚石的制作逐渐走向衰落。同光时期,砚石开采渐少,石质也少有佳品。其制作工艺日渐式微,终不及前朝。   内廷“砚作”还制作有大量的各式仿古澄泥砚和石砚。如仿汉石渠阁瓦砚、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仿唐八棱澄泥砚、仿宋玉兔朝元砚、仿宋天成风字砚、仿宋德寿殿犀纹砚,以六种砚式,分别成套制作,并镌刻御题诗文于砚及砚盒。每件砚品或配以嵌玉木盒,共装一紫檀木盒,极具宫廷特色。其中各式澄泥砚的制作,是内廷发样交由苏州制作。如乾隆四十一年十一月行文记载:“传旨:虎砚头项不好看,着拨蜡样呈览,准时向乾清宫要澄泥四块,发往苏州合做虎砚二方,钦此。……于二十九日照虎砚蜡样做得木样,并做样虎砚,随盒交太监如意呈览,奉旨:着交苏州照样成做。其颜色务必与原样一样,得时不必刻字钦此。”这应是一件澄泥虎伏砚的制作过程。乾隆晚期还曾多次制作虎伏砚,分别陈设在内廷或香山、瀛台、行宫等各处。
  内廷御用暖砚制作,出自内廷“铜作”或“珐琅作”,各朝均有各式暖砚制作。如雍正三年,珐琅作记载:“着做珐琅圆形暖砚二方,用好端石做”。档案记载中的圆形珐琅暖砚均不见实物传世。现仅见有珐琅长方形或风字形暖砚,为内廷政务用砚。乾隆时期承袭和发展前朝暖砚形制,将水屉和炙炭火同时温砚,暖砚形制多样,有圆形、八角形、长方形等,并多次制作烧古铜暖砚。
  (二)地方贡砚
  除上述内廷“砚作”所制砚品外,地方也有少量的成品砚进贡内廷。现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署名“臣徵瑞恭进”款仿古澄泥砚,其中附黄纸签墨书:“发下澄泥砚六方,臣等公同阅看,系乾隆年间徵瑞仿古制造承进者,泥质尚细,陶范亦精,惟火气未退,骤难适用,谨奏。”此套徵瑞恭制砚品,因当时不合用被放置一边,至今仍完好如初。可知澄泥砚的制作,除内廷砚作制作外,还有山西、苏州等地制作进贡。至今仍有千余件的各式仿古砚传世,再现了乾隆时期宫廷用砚的基本形式。
  综上所述,清代宫廷御用文房用具,数以万计,内廷殿宇、各处行宫等均有大量文具陈设。其制作来源广泛,除宫廷造办处制作外,苏州、杭州、徽州、江宁、两淮等处,均有承担着为宫廷制作的任务。
  至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文房用具约八万余件,大部分是清宫旧藏,除笔墨纸砚外,还有形式各异的辅助用具,如笔架、砚滴、水丞等,极具时代特点。如乾隆皇帝更喜赋诗题咏,御题笔墨纸砚等文具多达数百首,并命内廷臣匠将御题诗文镌刻于墨品、砚品、砚屏、笔筒、笔洗等,极具文化内涵和文人品位,呈现出宫廷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他文献
除中国外,世界上最离不开汉字的国家非日本莫属。  笔、墨、纸、砚是书写汉字不可或缺的工具。“工若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离不开汉字的邻居日本,过去和现在使用什么样的文房四宝?日本的笔墨纸砚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与中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笔者拟通过下文试作粗浅评说。  和笔  奈良县奈良市东大寺的正仓院,是日本著名的文物藏品地。它原本是寺内一间储物殿堂,756年因光明皇后将圣武天皇遗物及生前喜爱的宝贝荟
期刊
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玉为中心载体的玉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成为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玉所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人们把玉本身所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所谓“君子比德于玉”,加以崇尚歌颂。  剑是一种具有锋刃的尖长兵器,属于“短兵”,素有“百兵之君”的美称。古代君子皆佩剑,它不仅仅是一种防身的武器,而且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玉剑饰是一种用
期刊
吴湖帆曾这样说过“望气韵便知真伪”,之所以敢这样说,?是因为他所过手的几乎全是承传有序的历代书画宝迹,?加之家中雄厚的丰藏和自身精湛的书画造诣所致。故而,?他这种独到的识博广鉴(见) ,?绝对是奠定其绘画艺术臻上笔墨大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今择先生所拟唐五代宋元明十二开精册山水选八,逐画评析。该册旧藏上海“朵云轩”,珍宝同赏,以匡不逮!  吴湖帆对王维提出的“画中有诗”之句尤为倾醉!喜金石,?书画用印
期刊
唐代之前,茶作药之用。唐代,制茶工艺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茶还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之用,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第一次细分了茶的律则,记载了茶的品种、烧水的火候、烹茶的分寸、饮茶所需的24种茶具,力求“饮不厌精,器不厌细”,恐一物不尽其妙,开启了国人品茗之风,茶器具也日臻完善且精美,使喝茶从味觉和视觉在审美上都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一、藏茶用具  藏茶用具为茶器具之首。陆羽认为要真正领略茶饮茶艺的真谛,会
期刊
近日,有幸把玩了省内外几位藏家的一批文房用品,磅礴大气者有,精微美妙者有,尤觉曲径通幽,特挑几件作文以记。  “居无尘杂,家有赐书”  晚清第十代肃亲王善耆,不单是光绪年间有名的开明绅士,而且还是晚清赫赫有名的围棋高手。他曾赠送给久缘先生一对紫铜镇尺(图1),精刻“言必典彝行修坛宇,门无尘杂家有赐书”16字楷书,是他尊奉的为人处世哲学的缩写。“言必典彝行修坛宇”右侧边沿阴刻“久缘先生维念”;“门无
期刊
宋元以降,焚香、插花、烹茶、挂画被文人雅士并举为生活四艺。古人悠游林泉、评书论画、涤砚修琴、焚香试茗,几案之珍、巾舄之列,靡不曲尽其妙。翻开明人文震亨《长物志》,常熟人沈春泽在卷首序言中说:“夫标榜林壑,品题酒茗,收藏位置图史、杯铛之属,于世为闲事,于身为长物,而品人者,于此观韵焉,才与情焉。”为什么呢?“挹古今清华美妙之气于耳目之前,供我呼吸;罗天地琐杂碎细之物于几席之上,听我指挥,挟日用寒不可
期刊
羊与“祥”音近、形通,自古以来“羊”即寓意着吉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便说:“羊,祥也。”早在先秦时期青铜器和汉代瓦当上就出现了“吉羊”字样,便是“羊”与“祥”互通的例证。而羊的造型出现在文物上,更是可以上溯至商代的青铜四羊方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又出现了很多以羊为造型的青釉瓷器,本文就先来带大家欣赏几件安徽出土的“青瓷羊”。  1972年,安徽省宣城出土了一件青瓷羊,器高10、长11.6、宽
期刊
民国以来的山水画家中,黄宾虹老人恐怕是最注重“笔墨写生”,且到老都是身体力行的一位。  我所以要特别强调“笔墨”二字,是源于民国之后,直至今日“西风东渐”之故,笔墨一词如同汉字,几乎被新文化运动废掉。虽然汉字几经周折形被简化,意被简单存了下来,可笔墨却没有这么幸运,中国画里原本的笔墨精神陷入空前的黑暗危忘之中。正鉴于此,宾虹先生独以其深沉之心得,以治病救人之道,引吭高呼——中国画舍笔墨无它!以其震
期刊
四、南宋龙泉青瓷鬲式炉工艺特征  南宋自建都临安以来,杭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文献记载和相关古窑址挖掘考古的地层文化资料显示,龙泉窑的产品面貌出现一个质的飞跃,变化上升时期主要在南宋中期的距今1200年左右的“淳熙”年间。经过多年来的古陶瓷研究专家学者的探索,对这些变化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有了明确的认识,表明与同时期的南宋官窑有密切的联系。根据对龙泉窑南宋时期产品的施釉和烧造工艺
期刊
今年6月28日,流失海外近百年、器身与壶盖“身首异处”的商代青铜“皿方罍”(图1)终于在湖南完成了合体,并归湖南省博物馆永久珍藏。  被誉为“方罍之王”的青铜“皿方罍”,因器盖铸有“皿天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器身有“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故名。一件殷商时期的盛酒器,竟如此吸引眼球,除“皿方罍”固有的“集魁梧奇伟的身量与动人心魄之纹饰于一身”之大美外,显而易见,很大程度上,还因为它有着一段充满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