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准有利时机 引导真实习作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j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大自然,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养成观察生活、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做到写实事,抒真情,说真话。”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在习作指导课中如何贯彻落实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习作指导课的功能,着力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培养“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思维品质。本文就针对一节习作指导常态课(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还可以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的实践进行反思和探讨。
  
  一、把握时机,引导学生展现真实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也就是说,学生作文的真实化应是我们作文教学的一个追求,或者说是一个努力的方向!因为只有写真话,抒真情,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才能实现做人与作文的真实结合。请看教学片段:
  生:我叫王子云,是西门小学三(1)班的学生,今年10岁。个子不高不矮,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红扑扑的脸蛋,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我的特点就是性子急,做事毛躁,一次烧开水,忘了时间,水都烧干了,差点引起火灾。
  (听着王子云的发言,再看看她的外貌,根本不相符,实际的外貌是大嘴巴,眼睛细长,皮肤略黑。接下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王子云的发言进行点评。)
  生:烧开水都烧干了,说出了她做事粗心的特点。
  生:这件事很真实。
  师:谁来补充?
  生:她的语言很优美,外貌写得很好。
  生:“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写得很好。
  该教学片段中,王子云说的外貌显然不真实,虽然语言很美,把自己的外貌也写得很美,但她是不加选择地把别人的外貌描写安装在自己的身上,张冠李戴。这是当前小学生习作存在的普遍现象,人物外貌千人一面。其他学生的点评同样只注意语言优美,而忽略了是否真实。面对教学中生生互动生成的话题,老师应迅速准确地作出判断,不能对他们的误识置之不理,淡然处之。如果老师能抓准时机,这样点拨:同学们请认真看一看子云同学的外貌,想一想,子云同学介绍的是她吗?同学们经过观察、思考,肯定会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她的嘴不是“小嘴”,而是比较大的;她的眼睛细长,不是“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她的皮肤比较黑,不是“红扑扑的脸蛋”……此时老师再顺学而导,告诉学生:人物外貌的描写不能只追求语言优美,要认真观察,抓住特点,用恰当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外貌的特点,这样才能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人物形象才会跃然纸上。
  
  二、把握时机,引导选择真材实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现行教材中的习作题目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有提示、有要求、有方法指导、有拓展等。理解题意是学生选好材料,写好习作的前提,也是学生写好习作的基础,否则就会出现离题、偏题的现象。如在“学生读题,明确要求”这一环节,学生自由读题目,说说自己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请看教学片段:
  师:现在同学们说说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这次习作是写写自己,向别人介绍自己。
  生:这次习作可以用的题目有《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
  师:可以从哪些方面介绍自己?
  生:可以从外貌、性格、特长、爱好、优缺点等方面介绍。
  生:我还知道写完后要把习作读给了解我的人听,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
  该环节,教师首先让学生充分读题,思考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充分汇报,在师生互动中明确题意。学生明确本次习作是写人的,可以从外貌、性格、特长、爱好、优缺点等方面介绍自己。这时老师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选择材料的指导,可以适时、适当引导学生回放自己生活、学习、休闲的场景,从中选择能突出表现自己个性、爱好或特长的材料写。例如,当学生汇报:这次习作可以用的题目有《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时,这句表面上是对学生拟题的引导,实际上也暗示着选择材料的不同,像《爱哭鼻子的女孩》只适合女同学写,而且是爱哭鼻子的女同学。所以这次习作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介绍自己,也可以介绍自己一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如能在此处进一步点拨,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拓展思路,从纷繁琐碎的真实生活中选择恰当的精彩事例,写出真实的自己。
  
  三、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描写具体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他们的观察偏向无意观察,观察时往往不够细致耐心,思考得也不够深入,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往往不深刻。习作时,他们虽然捕捉到了习作素材,却常忘记了某些细节,以至于出现描写过于简单,语言贫乏的现象。教师可借助媒体手段、交流触动、提问引发等形式再现情景,帮助学生把事情的经过链接起来,让学生在头脑中来一次真情回放。如在“汇报选材,指导构思”的教学环节,学生汇报自己想写的内容,教师引导点评:
  生:我叫郭佳敏,佳,是美丽、美好的意思;敏,是敏捷、聪慧。妈妈给我取这个名字,希望我是个漂亮、聪明的女孩。我今年十岁,浓眉大眼,绑着两把马尾辫,大家都叫我小胖子。平时我喜欢蹦蹦跳跳,非常喜欢表演小品,昨天的主题队会上,我还表演了小品呢。
  (咋一听郭佳敏同学介绍的自己的外貌,似乎没有女孩眉清目秀的特点,不像女孩的外貌,但仔细一看,她说的自己的外貌很真实,一个活脱脱的假小子。)
  接下来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对郭佳敏的发言进行点评。
  生:事例不够具体。
  生:写出了她的外貌特点,浓眉大眼。
  师: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印象?
  生:写她留着马尾辫很真实。
  师:还有什么需要帮助她的?
  生:事例还要写具体些。如,你是怎样表演小品的。
  师:用“蹦蹦跳跳”,写出了淘气的特点。
  该教学片段,发言的同学说到了自己非常喜欢表演小品,昨天的主题队会上,她表演了小品。评的学生也提出建议,事例还要写具体些,比如她是怎样表演小品的。教师此时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对,?菖?菖同学评得非常到位。想想应该怎样写具体呢?”让全班同学参与到怎样把小品表演的细节写具体的情境中。主题队会活动是前一天举行的,学生记忆犹新。这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回忆:昨天你在表演小品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神态怎样?有什么特别精彩的动作?哪些语言特别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同学们有什么表现?此时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大家畅所欲言,将不断充实小品表演的情节。一个生动活泼的场面便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就知道,场景的描写应注意“点面结合”,首先可以写“面”,说说这次主题队会的内容真是丰富多彩,有舞蹈、唱歌、相声、讲故事等;然后再写“点”,小品的表演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来写,才能使习作更加具体生动。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习得了写作方法。教师及时的引导,不但能使这位同学受益,全班同学也能从中受到启发,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一双选择真实材料的慧眼,还培养了学生一双描写真实生活的妙手。
  众所周知,求真、求实、求活、求新是作文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其中,贵在求真、求实,难在求活、求新。“做真人,说真话”目标的实现,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自然生成,必须在学习活动中,抓住恰当时机,运用恰当方法,加以引导、疏导、辅导、诱导,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实施新课程以来,数学课堂呈现焕然一新的教学面貌,生动活泼,热闹有趣,但如何让有趣的课堂更加有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学校开展了“构建小学数学童心课堂”的课题研究,研究如何使每一堂常态课更加有趣和有效。在数学课堂的各种学习方式中,“动手操作”是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它是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有效途径。我们教研组通过三年级下册“笔算除法”的两次课堂实践,针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动手操
在写作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愁眉紧锁,把笔头咬烂了,也迟迟无法动笔。是生活不够丰富吗?不是的,孩子们面对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那么,是孩子们缺乏思想吗?也不是的,他们都是极具个性,有着自己独特想法的小精灵……那,是遇到了什么障碍呢?  经过调查分析发现,习作难在选材,原因在于:1.现行教材的作文题目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尽量避免命题形式,给孩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写作空间。这无疑是很好的做法
在江西教育出版社配人教版教材用小学六年级数学练习册(第42页)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一幅比例尺为1∶200的平面图上量得一间长方形教室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①求这间教室的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②写出图上面积和实际面积的比,并与比例尺进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以往十几年的六年级数学教学经验,这道题是《比例》单元内比较难解决的一道题,错误点集中在将1∶200当作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先算2×
一、聚焦:“艺术英语”的提出背景  爱伦·凯曾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如今,21世纪的教育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禁锢儿童精神的枷锁,以至于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几乎成为一种奢侈品”。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从情感侧面对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种生命表达”。儿童本位是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思想。因此,“艺术英语”教学,力求立足儿童本位与艺术视域
策划人语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更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印记。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应是学生思维恣意绽放的过程。最好的教育应该唤醒学生的内心,激发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更好地面对未来。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站在课堂的正中央,为学生创设一个宽阔的发展空间。  这一期我们为大家推出了一组名师文章,他们以生为友,深层关注;以学为重,深度融入,始终把学生放在课中央。相信他们的所思
研究,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新思维。这个环节是探究性学习的核心部分。下面就以《和与积的奇偶性》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探索数学规律。  《和与积的奇偶
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冰冷美丽”的科学,无法用枯燥的数学去育人。然而我认为,只要教师潜心挖掘、精心设计,数学内容中内隐的教育内涵会不断浮现。结合以下教学片段,我谈谈在训练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润泽学生的心灵。  【教材分析】  以下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的教学片段。本课《找规律》教学常见的、有固定周期规律的现象。教材通过发现具体现象的周期
一堂语文课成功还是失败,我们常常根据这堂课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是否突出了教材的重难点,教学方法是否多样而新颖,课堂气氛是否活跃等方面衡量。在新课程已经改革多年的基础上,在语文课从繁华热闹到返璞自然的转变中,我们是否应该把研读教材的成功与否也纳入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中呢?其实,研读教材并不是什么新名词,新事物,它本身就应该伴随着语文教学一起前进,一起成长。然而,研读教材这个上课前的准备过程往往被忽视,相
重视学生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是我一贯所秉持的。因为,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仅能洞悉“知识的本源”,获得大量数学活动的经验,而且还能学习和掌握数学学习和思考的一般方法、增长数学智慧。为此,每当遇到新知识点的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的归纳、计算公式的推导、数学性质和规律的发现),我都会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让学生尽情享用数学学习的“过程性”大餐。  《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一课的教学也不例外,我重点
社会偏见以一种无意识的方式存在,研究者在被试睡眠时,通过一系列的反社会偏见练习,最终减少已有的社会偏见。实验中,每一种类型的反偏见都与一个独特的声音进行相关。参与者接着小睡90分钟,在小睡期间,通过随机指派,一种声音被反复播放以提示并重新激活新学的相关内容。在醒后不久以及一周之后,研究人员发现,在睡眠时重新激活的训练可优先减少隐性的社会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