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兴趣是智力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最富有情感色彩的成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是非常必要的。精心设计导语、设置问题情境、借助多媒体课件、合理链接生活、力求形式新颖等都是激发兴趣、提高效率的行之有效的策略。
【关键词】语文课堂 兴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156-02
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智力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認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探胜。可见,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成才的起点,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
如何让兴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这块“半亩方塘”中的“天光云影”呢?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 “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上《隆中对》时,先出示一首小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由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引入课文所记叙的那令人赞叹不已的“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会面。
可由故事导入,如学习《生命生命》时,我轻微播放音乐《命运》,并动情地讲述了少女默然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故事,又介绍了课文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毫不放弃生命的事迹。“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可由歌曲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可由影视导入,如可先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动画片《刮目相看》,后教学《孙劝劝学》一文。总之,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材”设计。
二、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
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
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电视连续集《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片段“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后,我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拳打”两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
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三、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第九段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具有动画效果的壮观画面。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放映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
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在阅读文本、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我以郁钧剑演唱《家和万事兴》的电视画面结束全文。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借助校内一老师的教法,让学生观看两组对比鲜明的图片,欣赏流行歌曲《月牙泉》,以切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上《观舞记》时,我制作的课件着力展现了印度的服饰文化、舞蹈藝术以及中印人民的友好交往,再加上课文结构分析、写作特点探究、美句品读,所用幻灯片没有超过十张;简洁的版面融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教学周密的《观潮》、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制作课件,让学生亲闻潮来之声,观潮来之势,看打鼓场面,便于学生真切感受钱江潮之雄伟和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磅礴的生命力量。
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四、链接生活,引进“活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上《金色花》后,我要求学生制作精美卡片,写上温馨祝颂语回家送给妈妈,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学完《傅雷家书》后,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用心体会并说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父亲深沉的爱。学习《香菱学诗》后,我请学生谈谈香菱学诗对我们语文学习的启发,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了“要多读”、“要有选择地读”、“要刻苦地学”、“要大胆创作、敢于想象”、“要有名师指点”等借鉴意义。学习《孔乙己》后,我让学生假设推断:假如毒打孔乙己的丁举人生活在我们这个法制社会,能逍遥法外吗?假如孔乙己生活在我们这个和谐温馨的社会里,能凭自己的特长找到一份好工作吗?然后请学生模拟影视中开庭审理案件的方式,对“孔乙己被害”一案进行公开审理,让学生以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孔乙己推荐一份合适的工作。学习《音乐之声》时,我启发学生将玛丽亚与《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的性格进行勾联比较,兴趣发言异常踊跃。学习《背影》时,我启发学生:你有没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与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进了生活这一活水,语文课堂必将呈现蓬勃生机。
五、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
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例如,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在学生整体感知,明确了致使仙湖消逝的罪魁祸首是人类后,我借鉴同行做法,提出两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探讨:(1)、如果你是公安人员,你抓住哪些证据判人类是罪魁祸首?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3节,概括罗布泊消逝的原因。(2)、如果你是罗布泊的律师,你怎么给人类定罪?引导学生从文中搜集证据,具体感受今日罗布泊的荒凉景象,再配以感情朗读,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杨修之死》时,我启发学生:“千秋功过事,留与后人说”,请大家结合文本,围绕“杨修之死”的原因,各抒己见,进行一场辩论比赛,最后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一句简洁的话。
学习《孔乙己》时,我一改过去逐段讲解的方法,请学生小组合作,填写《孔乙己履历表》(内容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工作生活简历、主要成绩、主要优点、主要缺点、总体评价等),以一“表“带动全文,使学生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死因、社会环境特点等,上课形式新颖,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威尼斯商人》时,通过“评选梦想剧场最佳扮演者”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或模拟表演,从而解读剧中人物各自性格。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有言:“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
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钱威主编).
[3]《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韦志成主编).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峡大学学报 刘燕 2010).
[5]人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
【关键词】语文课堂 兴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6-0156-02
教育家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也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智力活动的最佳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認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使大脑、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状态,以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能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于学习活动;能促使学生在繁重刻苦的学习过程中,抑制疲劳,产生愉悦的体验,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寻幽探胜。可见,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成才的起点,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托尔斯泰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着意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不失时机地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有味”,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学会”,由“学会”到“会学”、“善学”。
如何让兴趣成为语文课堂教学这块“半亩方塘”中的“天光云影”呢?根据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趣味导入
课堂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其他部分最自然、恰当、精彩的开端。它犹如文章的“凤头”,虽小巧玲珑,却能安定学生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孜孜以求的心理进入学习情境中。因此语文老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的导语,“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
可由名言警句、古诗词导入,如教《孔乙己》时,从大散文家余秋雨的名言入手。余秋雨说:“名人成就地名,地名成就名人。”浙江省文化名城绍兴是我国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故乡。今天绍兴城里的咸亨酒店前,一个黑色的石像天天站在那里 “笑迎八方来客,招徕四方钱财”。大家知道这人是谁吗?他就是鲁迅笔下的文学人物孔乙己。今天我们就去看看20世纪20年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听听他的伤心故事吧!上《隆中对》时,先出示一首小诗:“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由学生熟悉的历史故事“三顾茅庐”引入课文所记叙的那令人赞叹不已的“画纸之上分天下,谈笑之间定乾坤”的会面。
可由故事导入,如学习《生命生命》时,我轻微播放音乐《命运》,并动情地讲述了少女默然勇敢地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故事,又介绍了课文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毫不放弃生命的事迹。“未成曲调先有情”,两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
可由歌曲导入,如导入《愚公移山》时,巧妙地融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片段,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梁压弯……”的优美旋律,目睹“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的老人形象时,会真切地感受到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可由影视导入,如可先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观看动画片《刮目相看》,后教学《孙劝劝学》一文。总之,导语的方法多种多样,不拘形式,可因“材”设计。
二、设置问题,投石击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也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由问题的产生开始,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段落等,语文教师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
如我在教〈曹刿论战〉时,紧紧抓住“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文眼”,启发学生探究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的具体表现。
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播放电视连续集《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片段“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风风火火闯九州……”后,我问学生: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出课题,再扣住“拳打”两字,围绕歌词设计以下中心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
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考虑到文章主题的多元性(在“是否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上众说纷纭),我没有按部就班,逐段赏析,而是以“本文描写了作者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你认为哪儿的生活更有趣?”这一主问题“投石问路”,引导学生探究少年鲁迅的生活轨迹,结果自然是“公婆论理”,莫衷一是。我抓住意见分歧的契机与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按见解的对立冲突将全班学生分为“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两大阵营,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说说你认为有趣的人与事,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赏析精彩语段的内容与写法。待双方的唇枪舌战到了山穷水尽之时,我相机诱导,请学生辨析刚才双方提出的趣事,想一想,哪件事真有趣?哪件事细细想来是没味的?这样的探究,没有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学生均能畅所欲言,为自己所持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了“文本”。
三、借助媒体,熏陶感染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符合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学习《斑羚飞渡》时,为了深刻理解第九段一老一少“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欣赏具有动画效果的壮观画面。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我放映动画片《蚂蚁遇火自救》和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了女人和老弱病残者,乐队在沉船在即,死亡来临之时,仍旧从容演奏),通过特定的情境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斑羚群的自我牺牲精神。
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在阅读文本、扩展延伸的基础上,我以郁钧剑演唱《家和万事兴》的电视画面结束全文。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借助校内一老师的教法,让学生观看两组对比鲜明的图片,欣赏流行歌曲《月牙泉》,以切身感受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上《观舞记》时,我制作的课件着力展现了印度的服饰文化、舞蹈藝术以及中印人民的友好交往,再加上课文结构分析、写作特点探究、美句品读,所用幻灯片没有超过十张;简洁的版面融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教学周密的《观潮》、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制作课件,让学生亲闻潮来之声,观潮来之势,看打鼓场面,便于学生真切感受钱江潮之雄伟和安塞腰鼓所表现出的磅礴的生命力量。
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过去以黑板和粉笔为主要工具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那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多媒体只能是学习语言的辅助手段,绝对不能喧宾夺主,反客为主,一定要根据教材与学生的需要合理选择与使用。
四、链接生活,引进“活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一经与生活相联系,必然生动活泼,事半功倍。面向生活,贴近生活,走进学生心灵,使语文的根深深扎在生活的土壤里,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上《金色花》后,我要求学生制作精美卡片,写上温馨祝颂语回家送给妈妈,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学完《傅雷家书》后,我要求学生联系实际,用心体会并说说自己所感受到的父亲深沉的爱。学习《香菱学诗》后,我请学生谈谈香菱学诗对我们语文学习的启发,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了“要多读”、“要有选择地读”、“要刻苦地学”、“要大胆创作、敢于想象”、“要有名师指点”等借鉴意义。学习《孔乙己》后,我让学生假设推断:假如毒打孔乙己的丁举人生活在我们这个法制社会,能逍遥法外吗?假如孔乙己生活在我们这个和谐温馨的社会里,能凭自己的特长找到一份好工作吗?然后请学生模拟影视中开庭审理案件的方式,对“孔乙己被害”一案进行公开审理,让学生以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的身份为孔乙己推荐一份合适的工作。学习《音乐之声》时,我启发学生将玛丽亚与《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的性格进行勾联比较,兴趣发言异常踊跃。学习《背影》时,我启发学生:你有没有和作者相同的体验?请谈谈你当时的反应与心理活动,鼓励学生坦诚叙说自己与父母曾经有过的不理解与矛盾,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
总之,“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引进了生活这一活水,语文课堂必将呈现蓬勃生机。
五、提供时空,力求新颖
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传统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主要手段是两支粉笔一张嘴;形式是教师高高站在台上,学生正襟危坐于台下;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像一个权威那样不断地向他们灌输着知识,如同往漏斗里灌水一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获取知识有了许多新途径。这单一的方法、陈旧的形式已经使学生腻烦了,还怎么谈得上学习有兴趣呢?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
另外,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初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异的刺激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究活动,因此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求新”、“求异”,争取每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课堂“活”起来。
例如,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在学生整体感知,明确了致使仙湖消逝的罪魁祸首是人类后,我借鉴同行做法,提出两个有趣的问题让学生探讨:(1)、如果你是公安人员,你抓住哪些证据判人类是罪魁祸首?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3节,概括罗布泊消逝的原因。(2)、如果你是罗布泊的律师,你怎么给人类定罪?引导学生从文中搜集证据,具体感受今日罗布泊的荒凉景象,再配以感情朗读,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习《杨修之死》时,我启发学生:“千秋功过事,留与后人说”,请大家结合文本,围绕“杨修之死”的原因,各抒己见,进行一场辩论比赛,最后还要求学生结合自己对文章的感悟,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一句简洁的话。
学习《孔乙己》时,我一改过去逐段讲解的方法,请学生小组合作,填写《孔乙己履历表》(内容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工作单位、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工作生活简历、主要成绩、主要优点、主要缺点、总体评价等),以一“表“带动全文,使学生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死因、社会环境特点等,上课形式新颖,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威尼斯商人》时,通过“评选梦想剧场最佳扮演者”的形式让学生感情朗读或模拟表演,从而解读剧中人物各自性格。
总之,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图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因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卢梭在《爱弥尔》一书中有言:“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追求优异的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教和怎样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关系。”
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得得法,更要满腔激情,持久地去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达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通览》(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语文教学艺术导论》(新疆大学出版社,钱威主编).
[3]《语文教学艺术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韦志成主编).
[4]《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三峡大学学报 刘燕 2010).
[5]人教版7——9年级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