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总结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分析其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对照组(n=43)和护理组(n=43),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门诊治疗护理,给予护理组患者个体化的社区护理干预方案;随访12个月,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SAPS和SANS)评价患者精神症状、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评估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后,护理组的SAPS、SANS、SDSS、gQOLI评分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系统化的社区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社会功能、生活质量。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患者;系统化社区护理;影響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其复发率、病残率极高[1]。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病患者多达1600多万人,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约700万人[2]。本文旨在探讨个体化、系统化社区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随机抽取本社区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41例,年龄18~45岁,平均(32.4±6.4)岁;病程8个月~20年,平均(12.5±2.3)年;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ICD-10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出院时临床症状消失;排除严重躯体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人格障碍及神经症、孕产期妇女。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护理组(n=43),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门诊治疗及护理,护理组患者接受以下社区护理方案。
1.3 社区护理
1.3.1 护理前准备 组建一支专业的护理小组,由领导组、监督组、执行组3个小组成员组成。所有小组成员均参与整个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护理、回访过程。由社区护理小组成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社区护理干预的必要性、积极意义、对疾病的康复作用、注意事项等,患者及其家属在充分了解本次调查的前提下,自愿签署调查知情同意书。护理组患者均建立一份个体化的病史档案,记录患者的文化、年龄、兴趣、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药物史、人际交往能力等内容,随访期间的用药、病情变化等军详细登记在案。
1.3.2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护理组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社区护理,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训练、文娱活动训练、劳动技能训练。
1.3.3 实施社区护理 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技能教育及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一对一讲授、播放录像带、发放疾病宣传册子、现场解答疑问等,护理组成员每月2次对患者进行技能训练,根据病情变化,酌情增加技能训练次数,所有患者均接受12个月随访。定期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培训。
1.4 评价指标 ①精神症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SAPS和SANS)[3]评价患者精神症状,由两名精神科医师评价并得到一致结论;②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4]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③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5]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症状 护理前,两组的SAPS评分、SAN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的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的精神症状评分情况(x±s,分)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社会功能 护理前,对照组及护理组的SDSS分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及护理组的SDSS分值分别为(12.6±3.7)、(6.5±3.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两组的gQOLI分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及护理组的gQOLI平均分值分别为(20.6±5.7)、(26.5±5.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康复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康复,药物康复是整体康复的基础,而非药物康复是整体康复的辅助。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经住院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但是仍有90%以上的患者需要在社区中、家庭中接受长期的医疗及护理。临床研究表明,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的因素甚多,包括社会支持系统、患者的治疗主动性、家庭亲属的配合与支持等方面的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系统化的社区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因此,探索科学、系统、可操作的社区护理模式,针对性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秀钰,李静.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教育,2009,6(10):475-478.
[2]张毅宏,金冬,张翔. 社区家庭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工作中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3):266-268.
[3]岳英,张正怡,马玉苹,等. 社区个体化全病程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两年随访[J]. 精神医学杂志,2010,23(3):189-192.
[4]张明园主编.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163-168.
[5]李明真,李遵清.家庭访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4):596-599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患者;系统化社区护理;影響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重性精神障碍,其复发率、病残率极高[1]。调查显示,我国各类精神病患者多达1600多万人,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约700万人[2]。本文旨在探讨个体化、系统化社区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精神分裂症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患者资料 随机抽取本社区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41例,年龄18~45岁,平均(32.4±6.4)岁;病程8个月~20年,平均(12.5±2.3)年;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ICD-10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出院时临床症状消失;排除严重躯体疾患、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人格障碍及神经症、孕产期妇女。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护理组(n=43),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门诊治疗及护理,护理组患者接受以下社区护理方案。
1.3 社区护理
1.3.1 护理前准备 组建一支专业的护理小组,由领导组、监督组、执行组3个小组成员组成。所有小组成员均参与整个护理计划的制定、实施护理、回访过程。由社区护理小组成员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社区护理干预的必要性、积极意义、对疾病的康复作用、注意事项等,患者及其家属在充分了解本次调查的前提下,自愿签署调查知情同意书。护理组患者均建立一份个体化的病史档案,记录患者的文化、年龄、兴趣、家庭背景、性格特征、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药物史、人际交往能力等内容,随访期间的用药、病情变化等军详细登记在案。
1.3.2 制定护理计划 根据护理组患者的个体情况给予针对性社区护理,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训练、文娱活动训练、劳动技能训练。
1.3.3 实施社区护理 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技能教育及训练,可采用的形式有一对一讲授、播放录像带、发放疾病宣传册子、现场解答疑问等,护理组成员每月2次对患者进行技能训练,根据病情变化,酌情增加技能训练次数,所有患者均接受12个月随访。定期邀请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及培训。
1.4 评价指标 ①精神症状: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SAPS和SANS)[3]评价患者精神症状,由两名精神科医师评价并得到一致结论;②社会功能:采用社会功能缺陷评定量表(SDSS)[4]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③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5]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精神症状 护理前,两组的SAPS评分、SAN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护理组的评分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后的精神症状评分情况(x±s,分)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社会功能 护理前,对照组及护理组的SDSS分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及护理组的SDSS分值分别为(12.6±3.7)、(6.5±3.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2.3 生活质量评分 护理前,两组的gQOLI分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及护理组的gQOLI平均分值分别为(20.6±5.7)、(26.5±5.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的康复包括药物和非药物康复,药物康复是整体康复的基础,而非药物康复是整体康复的辅助。大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经住院治疗后可缓解症状,但是仍有90%以上的患者需要在社区中、家庭中接受长期的医疗及护理。临床研究表明,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严重程度的因素甚多,包括社会支持系统、患者的治疗主动性、家庭亲属的配合与支持等方面的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系统化的社区护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改善精神症状、社会功能、总体生活质量。因此,探索科学、系统、可操作的社区护理模式,针对性开展社区护理工作,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姚秀钰,李静.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干预的研究进展[J]. 中华护理教育,2009,6(10):475-478.
[2]张毅宏,金冬,张翔. 社区家庭干预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工作中的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6,22(3):266-268.
[3]岳英,张正怡,马玉苹,等. 社区个体化全病程管理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的两年随访[J]. 精神医学杂志,2010,23(3):189-192.
[4]张明园主编.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8:163-168.
[5]李明真,李遵清.家庭访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效果[J]. 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30(4):596-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