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课程源于生活,生活是第一性的,课程所要学习的道德规范、社会知识、生活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有机结合起来,尽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易于儿童接受,改变过去那种品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的德育灌输方式。
  一、生活资源与教学目标的联系
  课程标准也指出:“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和价值。”因此,我们要从儿童生活普遍存在的问题中挖掘生动鲜活的材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二单元有一个主题“人类渴望和平”,在这一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导入生活资源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书本上的插图、杂志上的图画等图片型材料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课堂上的“理”更好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课前准备中,老师可以收集由于战争而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历史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人们对和平的渴望。生活资源是极其丰富的,除了图片资源,我们还可以利用电视、电影、录像、录音等音像资料,可以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既有利于增加教学的信息流量,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011年3月份,利比亚局势动乱,引发了战争,正好在这个时间我们进行“人类渴望和平”这一主题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我有意识引导学生通过电视、广播,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战争给人民造成的苦难,切切实实认识到“人类渴望和平”。品德课堂只有引入现实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引发学生思考、探索,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生活与教学实效性的联系
  品德与社会课应当以社会为背景,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强调拓展课堂教学的内涵,课堂的组织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意识地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等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个小课堂,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不断体验、领悟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社会生活能力。
  在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中,有这样一个主题:“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在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实施教学。
  ①故事会。首先,教师讲一个发生在身边的封建迷信害人的故事导入课文,然后让学生讲在生活中收集的相关故事和事例,以故事会的方式进入学习主题: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②科学小实验,揭秘迷信的小把戏。
  教师演示“神符显字”小实验。
  拿一张白纸,在火上一烤,纸上出现了“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几个字。教师揭示“神符显字”谜底:先用氢氧化钾溶液在纸上写字(因为这种溶液是无色的,所以字迹看不出来),再用火一烤,字变黑了。
  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用科学知识揭示生活中的“封建迷信现象”。(可以放在课后进行,教师在课堂上对小实验做提示。)
  小实验一:“银针浮水”。
  小实验二:”鬼火追人”。
  ③课堂小结。
  分小组总结,然后交流,各个小组派代表汇报,教师总结:生活中的“迷信”说法,都是可以用科学知识解释的,所以,我们要:“崇尚科学,破除迷信”。
  ④探究性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学生讨论,教师给出建议:在生活中可以宣传科学知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画、标语、作文)进行科普宣传;用科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封建迷信”活动作斗争。
  三、激活生活体验,让课堂“活”起来
  “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是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深入生活实际做调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提出问题:“那些信息工具给人们带来了生活的方便?”通过课前的准备,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总结的过程显得尤为活跃,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他们知道了电话的便捷,以前通过书信传递信息,而现在可以适时传递信息;通过网络,可以足不出户了解全球大事;通过聊天软件,可以与家人视频聊天,解除相隔千里的思念之苦;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给人们带来的极大方便……这些都是学生通过生活体验而感受到的,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科学技术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比老师灌输式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总之,“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现实生活”的课程理念决定生活化是小学品社课程的首要特征。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科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知识与教科书上知识的联系,“生活化”教学,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活动方式近学生生活,真正做到课堂教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种生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实效。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有效教学”已成为一个高频词。有效教学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永恒的追求,需要教师树立创新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  有效教学最早可溯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用”。“有效教学”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目前,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定义较多,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目的:本课题采用气管内注入脂多糖(LPS)联合熏香烟造模方法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鼠模型,给予小青龙虚化汤进行干预,检测干预后的大鼠血清中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超氧化物歧
MicroTAS会议强调微系统的进展及所面临的难题2008年10月12-16日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举行的化学和生命科学微系统第12届国际会议受到了美国化学和生物微系统协会的
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新的课程,如何让学生喜爱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能力呢?我认为要根据儿童年龄特征,紧扣他们喜玩好动、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和具体的课文内容,依托儿童现实生活,搭建生活平台,在课堂上创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在联系儿童生活实际中,对儿童实施品德教育,培养道德情感,深化道德认识,指导道德行为,提高道德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  一、借助活动开展,调动学习能
期刊
为做好党员干部帮包贫困户工作,推动全县扶贫攻坚工作开展,2017年春节上班后,田林县迅速组织开展了全县“扶贫帮困大走访、大调研、送温暖”活动。党员干部带头,县、乡(镇)各
经过多年的初中思品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初中思品课中的减负包括减轻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两个方面。过重的课业负担主要来之于传统的、机械的、僵化的教学,过重的心理负担主要来之于过重的课业和成绩的压力。可见,减负的关键还在于改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以下具体从教学的几个环节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备课要少备教材  备课,是教学活动的第一环节,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安排。传统的备课更多考虑的是所授课程的内容,
期刊
【摘要】主体性是素质的核心,主体性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意识,应当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目标。对主体性教育的关注既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到主动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这是教学成败坏的关键。本文就政治课堂主体性教学谈谈自己的感悟、见解,以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政治课堂主体性教学探究
初中政治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法律常识、社会发展常识、基本国情教学的一门社会学科。现版《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它一改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初一的学生,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合作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使政治教学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 
期刊
【摘要】小学教育是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孩子们进行的教育启蒙阶段,启蒙阶段的教育内容对一个人往后的成长是具有重大影响作用的,与此同时,一个人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品质品德的形成和完善,因此小学教育中注重学生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老师可以通过讲道理还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通过实践活动环节来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还可以通过以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校内校外共同努力,全社会协
【摘要】传统的政治课、德育课,学生大多感到乏味,德育效果不显著。事实证明,将德育融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电子技术教学渗透德育  本人将结合教学实践,就德育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渗透,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电子技术知识中本身隐含着重要的德育内容,其中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以及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德育品质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