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静为动 寓教于乐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2150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具演示活动与学具操作活动,都是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小学生好奇、好动,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静”的东西往往不被他们注意,“动”的事物能很快吸引住他们。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上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可以化静为动,寓教于乐,有利于加强过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那么,怎样使用学具进行操作性活动呢?下面分三个方面,谈谈使用学具的方法。
  一、数学中概念的教学
  在概念教学中,让学生使用学具动手操作,能使概念清晰、灵活。例如,教学“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时,教师先要摆出同样多的一部分,再摆出多的或去掉少的另一部分。等学生明确以后,教师再进行启发性的操作,使概念得到深化,学生的智慧得到开发。如让学生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3个△,在学生表述图意后,教师提问:“要使两行△的个数同样多,应该怎么办?”有的学生从第一行拿掉2个,有的学生在第二行添上2个,这些做法都是对的。但是,教师应该大力表扬的是从第一行移动一个放到第二行的学生,因为这种思维难度比较高,有加有减,加减并行,而前两种方法是绝对的加减,思维比较单一。
  再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概念时,课前,教师可以把三个同样大的圆形分别分成4、8、12等份,刻印好后发给学生,作为学具。课堂上让学生把三个圆分别涂上它的1/4、2/8、3/12,然后剪下来,把1/4圆、2/8圆、3/12圆重叠在一起看看大小怎样。重叠的结果,证明这三部分完全相等,即1/4=2/8=3/12,再通过观察分子和分母的变化规律,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二、数学中计算的教学
  在计算教学中,使用学具动手操作,可把思维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揭示规律,发散思维。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和退位减法”时,为了把“凑十”的过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效果比较好。如教学“7+4”时,教师让学生左边摆出7个白色的□,右边摆出4个红色的△,要求一共有几个图形,怎样做得又对又快?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把右边的红△移3个到左边,和7个白□凑成10,右边剩下1个红△,10和1合起来是11。在学生操作学具进行凑10后,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抽象出7+4=11这样的思维过程。这样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并且易于寻找7加几的规律:把加数7看作10,另一加数少看3,剩几,和就是十几。
  又如,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时,学生自己动手摆实物图片,找出不同的解题思路,然后共同筛选出好的计算方法。
  三、数学中应用题的教学
  在应用题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量关系,发展思维能力。对简单的图片应用题,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图意,为教学两步应用题作好铺垫。特别是相差关系和倍数关系的应用题,更需要用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来理解算理。此外,进行应用题综合练习、对比练习时,动手操作学具,根据实物图进行编题训练,不仅可以使所学的应用题系统化,也可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如第一行摆3个桃子,第二行摆6个苹果,学生根据图片不仅可以编出求和、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的七类简单应用题,智力好的学生还编出了几倍求和、几倍求差的两步应用题。
  四、数学中几何知识的教学
  在几何知识教学中,充分让学生通过对物体、图形的观察和测量、拼摆、制作、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与推理想象能力。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这部分内容时,课前,我让学生用硬纸片分别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量出各自的底和高。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再用另外两组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拼成两个平行四边形。拼好以后进行观察分析,找出三角形的面积和拼好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把自己拼的图拆开,看看还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推导。由于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取新知,因而记忆比较牢固,在以后的应用过程中,就可以避免或减少“漏掉除以2”错误的出现。
  在让学生操作学具时,要注意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如圆面积公式的推导,教师可按照书上的图刻印好分成16等分并标上号数的圆发给学生,让他们按要求剪开。课始,让学生把剪好的图按照顺序排成一个圆,然后边操作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和推理。
  第一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两份,也就是挪动成两个半圆,观察原来圆形的周长发生了什么变化,得出圆周长的一半=2/C。
  第二步:把两个半圆剪开的小片各排成一行,观察原来圆形的直径起了什么变化,得出直径平均分成两份,成为半径r。
  第三步:把两个齿轮状图形,空对空的插排好,看看近似什么图形,长、宽各是多少,得出长=C/2=2πr/2=πr,宽=r。
  第四步:从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S长=长×宽=πr×r,所以S圆=πr2。
  最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复述一下公式的推导过程,使之真正理解。
  在进行学具动手操作时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为了动手而动手,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地使用学具。没有意义的活动,没有价值的操作,不但浪费时间,也会造成课堂的混乱,影响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具体操作进行抽象、概括,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直观向理解转化,不能停留在学具操作的初级认识水平上。
  (责编 杜 华)
其他文献
案例背景:  “十几减9”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20以内退位减法”第一课时的内容。“20以内退位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20以内进位加法”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笔算减法的重要基础。切实把握好本单元的教学,特别是学好“十几减9”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熟练地掌握计算方法,夯实计算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案例回放:  师(出示情境图
期刊
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创设游戏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有效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一次摸球:  课件出示游戏规则:口袋里有6个球,两个人轮流摸球,一人摸5次,摸到红球次数多,算男生赢;摸到黄球次数多,算女生赢。(结果如下表)  师:对于这样的游戏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生1:袋子中红球个数可能比黄球多。  生2:根据摸出的球来
期刊
活动的发展决定了人的发展,是学习主体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在数学课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化教学,给学生动手的时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给学生探索新知的机会。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就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某些知识,学生拥有了可持续性学习的资本和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空间与图形”教学为例,浅谈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一、课前铺垫:玩一玩,创设情境,巧激趣  1.课前让学生拿出各自的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简便计算”属于“数的运算”中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指学生能够根据相关算式的特点,依据四则运算定律或性质,在不改变运算结果的前提下灵活处理运算程序,使运算达到简便易算的过程。人教版教材中,有关整数的“简便计算”安排在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这一单元中,教材将加法、乘法的五条运算定律及减法、除法的运算性质作了集中系统的编排。随着今后数的范围的进一步扩展,在小数、分数的简便运算中同样
期刊
课堂提问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的重难点以及学生实际,设置一系列问题,要求学生思考回答。这是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手段。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是课堂问答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答不仅是一种教学行为,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评价行为。它是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即时评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与思考。智慧的理答容易渲染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能
期刊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4期刊登了文昌才、李继红两位老师所写的《一类盈亏问题的解法》一文(以下简称文献[1]),之后,同年的第12期刊登了何升根老师所写的《也谈“一类盈亏问题的解法”》一文(以下简称文献[2])。文献[1]主要讲述了用比较法来解决典型的和复杂的盈亏类问题,但其例3用了小数,不够直观。文献[2]则主要讲述了用矩形面积法来解决盈亏类问题,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文献[2]
期刊
教学既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人生。教师在教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在体验中运用,在运用中成长。一次,我有幸参加省组织的名师“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受益匪浅。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彭老师教学“三角形的面积”一课,体现了数学教学先进的课程理念,让我明白要想成功驾驭数学课堂就必须准确把握教学的尺度,善用教学的技巧。  一、讲究数学语言的艺术性  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的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
期刊
“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是指对条件关系复杂,没有直接的方法可解的问题,就可尝试按问题中的条件去假设、替换,得到一个答案,然后把答案代入问题中去验证。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替换的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教材安排的例题就是利用“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个数量关系进行替换活动,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用替换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的方法,弄清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把空间几何学习概括为“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学习,它除了保留原有的几何初步知识以外,还增加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等内容。这样对形成儿童的空间观念、发展儿童的空间知觉能力,促进儿童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等,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小学空间几何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儿童的空间观念。而儿童的空间观念以及空间知觉的发展,首先受到其生活经验的局限,并且还存在着某些知觉上的障碍
期刊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自己已经获得了什么,离目标有多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诊断等功能。”因此,编制试卷题目时我们要摒弃“四缺”,张扬“四明”。以下是本人近几年以来对数学试卷命题的评析及一些建议。  一、目前数学试卷命题存在以下“四缺”  1.“缺氧”现象普遍,无视命题导向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不明确,容易出现导向上的问题。  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