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分新

来源 :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njoy12_ea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指朝廷允许普通人士和官员自愿向官府报名,然后经过分科考试,依照成绩从中选取人才和授给官职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唐朝开始正式实行的,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一直紧紧伴随着中华文明史,结束于清朝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
  二、科举制度的创立
  科举制的创立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的经济势力逐渐增强,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士族地主势力渐趋衰落。随着士族门阀和庶族地主力量对比的变化,魏晋以来以门第高低为主要标准的九品中正制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状况。隋唐统治者为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采用科举制给庶族参与政权提供途径。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三、科举制度的发展
  唐朝继承和完善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开元年问,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科举制的发展与改革北宋初年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第一,严格了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弥封”制度、“锁院”制度、“誊录”制度、“别试”制等制度以防止考官舞弊。第四,扩大录取名额。
  明清科举三年一次,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明朝的科举制与前代不同主要表现是实行八股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明朝科举制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科举考试只从儒家的四书五经里出题。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思想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文章机械的分为八个部分,被称做“八股文”。明清的科举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僵化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1898年戊戌变法中光绪皇帝下诏“废八股改试策论”,戊戌变法失败后,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自此,在我国实行达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结了。
  四、对科举制利弊的认识
  (一)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将选士大权从地方官吏手中收归到中央政府,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制的大趋势。通过科举考试,士子获得了参政的机会,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权力再分配的问题,相应地扩大了统治基础;科举制使于笼络人心,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有助于封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也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者极为重视科举制的原因所在。
  2.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科举制的出现,把选士制度和育士制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实施儒家“学而优则仕”原则的途径。科举制通过一定的考试内容、方法来取士,这就要求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从而迫使人们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在客观上起到了刺激学校教育发展的作用。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儒家经典,人们为了参加科举考试,就必须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从而巧妙地将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地灌输到每个人的头脑中,重新将人们的思想统一于儒学,结束了思想混乱的局面。统一的科举考试内容必然促使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而教育内容和教材的统一,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3.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科举制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考试有一定的内容,分级进行考试,不同的科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为确保考试的公正合理而建立的一系列防范措施,比以前任何一种选士制度都更为公正客观,这对以后考试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科举制的消极影响
  1.国家只重科举取士,而忽略学校教育。学校成为科举考试的预备机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科举考试来进行,学校失去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作用,完全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2.科举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尽管科举制有一套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考试也很公正客观,但实际上能否录取有时并不完全取决于考试成绩,况且命题和评分的标准也不尽一致。评分时,主观随意的因素往往影响着评分的客观性。
  3.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以及华丽的诗赋,考试的方法迫使人以死记硬背为主。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而不求义理,形成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学习风气。4.由于科举取士的名额太少,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跃龙门而出人头地,有的士子便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良知。在科举制的影响下,人们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求知求真,而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这种具有强烈功利色彩的读书观、学习观,造成人们对读书学习的异常态度。
  (责任编校:合欢)
其他文献
如何提高中小学教师的质量,成为新时期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中心议题,其中,构建一种行之有效的退出机制,让不合格教师从队伍中淘汰出局,让优秀教师从合格教师中脱颖而出,不失为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大举措,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调查显示,2010年我国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9.52%、98.65%、94.81%。在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有一定比例的不合格教师占用着编制,更
期刊
“致力于创办最美好的教育”,是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第29个教师节的主题。经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以及思想总结,学校将把办美好教育作为东辰教育下一步的目标、下一个梦想。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是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出国预备教育于一体的高规格、全日制基础教育学府。学校以“培养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现代人”为教育目标,以“崇尚科学,弘扬人文,发展个性,创造卓越”为核心理念,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原则,有文明修
期刊
编者按:在“川派教育”的旗帜下,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力图推出“川派教育家”、“川派名校”、“川派名校长”、“川派名师”、“川派名班主任”等,让四川教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研读川派教育名校的追求,让我们看到,其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实践,构成了一道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相结合的教育历史文化风景。  芳踪漫溯,菁莪薪火开元,四川省宜宾市第八中学校,是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高级完全中学。学校创办于194C
期刊
摘要:随着职业教育进一步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学生普遍存在轻文化课、重专业课的思想,语文学科面临十分尴尬的境地,本文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入手,探讨中职语文教学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效率。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学;重要地位;方法和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职业学校发展迅速,面貌日新月异,发展势头迅速令世人瞩目,然而,有许多职业院校为适应教育进一步社会化、市场化发展的需求,只是单方面追求
期刊
那是去年五月份的时候,学校为了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决定在中学部举行一次主题班会擂台赛,形式和内容不受限制。乍听到这个消息,我是“霜打茄子”——蔫了。因为当时我所带的班级是初中三年级,面临六月中旬的毕业升学考试。时间紧,学习任务重。抽签排定比赛顺序时,我手气又“好”——抽了第一号。真是逼上梁山哪!没办法,只得上。  在短暂的准备时间里,我根据学生平时不体谅父母的表现、家长对孩子的反映、以及当时班上一
期刊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学习领域,它以学生获得各种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强调动手与动脑相结合,以探究性、操作性为特征的一门实践活动课。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历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操作性强。劳动与技术教学尤其重要的是必须重视在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力求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实践活动是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的主要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基本理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评价学生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具体的教学中,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
期刊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个概念中一道德。”英语作为教育学科的一个主要科目,当然也不例外。  一、以身作则,让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习惯  中学生可塑性、模仿性强,教师是学生最直观的榜样,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而英语属于语言学科,模仿性会比其他学科强一些,英语口形、口音乃至单词、句子甚至是动作,学生都在模仿,逐渐地连老师的品格、人格也会受到模仿。作为育
期刊
新课改下如何在高考制度下戴着镣铐起舞,在平日的课堂教学(而非竞赛课、公开课)中真正实现历史学“经世致用”、“公民教育”、“人文教育”、“培养学生解难、内省、思辩、批判及创新思维”的功能,是我们一线教师思考得最多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有两大难题迫切需要解决:  问题1: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使学生高效学习  目前一线教师普遍感觉教材内容更丰富了,但教学时间却相对不足,对此,不少课改专
期刊
“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案例是否典型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下面笔者以本人市级公开课“我国的宗教政策”为例,探讨了笔者所设计的小李的“困惑”,并在这节课中的实施后,进行了反思。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又称“苏格拉底式教学法”(Socratic method),是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 stopher co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