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聆听音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422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要有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讲解提示,学生喜爱的音乐活动参与,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用音乐活动辅助”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包括节奏、曲调、音色、和声、曲式等)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根据音乐体裁和内容的不同,笔者构建出了二种听唱奏融合的教学模式:“活动——体验——理解”教学模式,“体验——理解——品味”教学模式。笔者认为有效的听唱奏教学要采用以下六条策略:补充相关的音乐经验;开展充分的音响聆听;创设逼真的音乐情境;组织有效的音乐练习;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忘我的进入音乐角色。
  【关键词】 五年级音乐欣赏 听唱奏融合
  一、 问题的提出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想尽各种办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向音乐,引向音乐的艺术内容、艺术形式及音乐的情感内涵。课堂中,采用各种形式多样的方法,游戏、律动、音乐问答等等,课堂变得五花八门、热闹非凡。据调查资料显示;目前小学欣赏教学表现于聆听参与;节奏参与;体态律动与舞蹈设计;乐器演奏参与;游戏参与等欣赏活动中,而且这些活动又不是人人都喜欢、能够驾驭、教学效果好的。没有深化和完善,就没有达到真正帮助学生内化到情感层面的效果。
  (一)遵循音乐教学规律,完成欣赏任务的需要。
  《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的基本认识应定位在两个层面,就是“音乐中的教育”和“通过音乐进行教育”。音乐欣赏教学的重要性也应体现在“欣赏中的教育”和“通过欣赏进行教育”两个方面,这既是欣赏教学的途径,更是欣赏教学所要达成的目的所在。
  (二)回归音乐美本质,提高欣赏质量的需要。
  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的进行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没有语义性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音乐欣赏教学应该更注重情感的体验和交流。在欣赏教学中,要牢牢把握音乐这条主线,通过音乐情绪与情感的特质,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情感强度,达到情感的审美升华。
  (三)、推进欣赏教学改革,转变学习方式的需要
  音乐的不确定性给予了音乐听赏丰富的想象空间,课标中描述“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和见解。”这是培养学生个性、让他们在课堂中张扬个性的体现,其前提之一遵循以听赏为主,不用老师过多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听觉的原则。前提之二就是要遵循尊重学生的理解,不用老师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感觉,不用成人化的方式代替学生的学习原则。因此,开展听唱奏融合教学是推进音乐欣赏教学改革,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需要。
  欣赏应该达到三个层面,美感阶段,至善阶段、至纯阶段,欣赏为学生内化情感学做人。到了小学高段五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欣赏音乐的能力和音乐表现技能,而音乐欣赏课教学法混乱、不从学生能掌握的角度入手的现状不能很好地满足欣赏教学的需要,迫切改进欣赏教学法,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内容为主题服务,最后达到尊重学生个性化心理的需求,内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格。
  二、问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人对音乐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分成三个阶段:1、美感阶段;2、表达阶段;3、纯音乐阶段。如何使音乐能力层次不齐的学生都得到自己的独特音乐理解和感受,我们研究了两种教学模式,适合于拥有不同音乐能力的学生。
  (一)“活动——体验——理解”教学模式及策略
  1、补充相关的音乐经验
  在欣赏二胡曲《良宵》时,学生对乐曲的写作背景有深刻的认识,能极大的帮助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作曲者刘天华:字寿椿,江阴城内西横街人。我国近代杰出的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是刘氏三兄弟中的老二。在刘天华以前,二胡只出现在婚丧嫁娶的小乐队里,以及街头卖艺时。当时二胡被一些中国人和外国人所轻视,认为我国的民族乐器是没有前途的。而刘天华先生却立志要把民族音乐推向世界舞台,要与西洋音乐并驾齐驱。为此,他奋发学习,到处求师拜友,艰苦的学习各种民乐。同时,他也学习西洋音乐理论,改革二胡及其演奏方法。他先后创作了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二首合奏曲等。并在高等学校开设了二胡专业课,将二胡搬上了独奏舞台。
  修正:
  在欣赏二胡曲《赛马》时,学生对乐曲的写作背景有深刻的认识,能极大的帮助他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赛马》,黄海怀创作与1959年,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三部。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了表达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以《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例,要补充的音乐相关经验有很多,如蒙古的生活、民居、服饰、挤奶、骑马、放牧、人文、风情、音乐、民族语言、风俗等等。让学生了解蒙古的生活,让学生欣赏一些蒙古的风光片。在介绍相关音乐经验时要挖掘它的音乐性,和音乐无关的内容尽量少说或者不说。
  音乐作品和学生之间的“代沟”,是学生聆听的最大障碍。只有将这个障碍消除,才能做到真正的聆听。
  2、开展充分的音响聆听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已能够安静独立的全面聆听音乐作品。所以音乐教师要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听。
  听的方式有:全曲聆听、重点段落聆听、视听配合聆听、主题组合聆听、身体律动配合聆听。
  (1)全曲聆听
  全曲聆听时欣赏音乐的最基础方式。   (2)重点段落聆听
  在教材中,每首欣赏曲目都有明确的重点段谱子,音乐教师要充分意识到音乐重点音乐段落学习对整首作品欣赏学习的作用。学生着重聆听重点段落,是欣赏教学的最有效方法。
  (3)视听配合聆听
  音乐欣赏配合图片、影片欣赏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不要连续实施太长,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局面。以音乐为主,视觉为听觉服务。
  (4)主题组合聆听
  新教材的呈现方式都是以“主题”的形式出现的,学唱歌曲之后便是同类型的欣赏曲目。在欣赏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设定主题,然后从主题出发,打破册与课的界限,重新组合教材是一种很好的欣赏聆听的方法。
  a.相关主题的重组
  可以组合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奏乐器但是同一主题的音乐作品来做为欣赏的教学内容。
  如在《走进舞曲》的音乐欣赏课中,选择《小步舞曲》(钢琴独奏)、《马刀舞》(管弦乐)、《青春舞曲》(声乐)来展开欣赏课的教学。
  b.逐层深入的重组
  欣赏课《感受回旋曲》,从听赏《波基上校进行曲》入手,直至创作《xx回旋曲》,层层深入,展开教学。
  c.比较欣赏的重组
  比较欣赏法是欣赏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运用它来重组教材也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方法。
  如《小白菜》和《太阳出来喜洋洋》放在同一堂课上欣赏,迥然不同的音乐会使学生对音乐情绪的感受、对音乐形象的理解水到渠成,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5)身体律动配合聆听
  听音乐表现律动必须是老师引导学生感觉音乐中的强弱、快慢、长短、高低、音色、曲式,让学生发自内在对音乐直觉的动作反应。其动作不须经过修饰,完全是原本自然的身体动作,像是:行走、跑步、跑跳、旋转、扭动、摇摆等。随音乐做身体律动是用身体动作来反应声音。
  3、创设逼真的音乐情境
  如:五年级下册第二课《欢乐的村寨》欣赏《阿佤人民唱新歌》,创设欣赏情景。
  1、谜语导入:“生在树上,落在肩上,干活躺下,休息靠墙。”
  2、学生猜谜,师同出示其图片
  3、欣赏苗家人欢庆的热烈舞蹈场面的视频。
  4、师生一起看视频,学习舞蹈,大家一起跳。
  5、老师导入:你们知道苗家人在庆祝什么吗?仔细听,答案就在歌里面。
  6、初听作品。
  ……
  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和陌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有了交集,帮助了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积累了前期欣赏素材。
  修正:
  如:欣赏《白毛女》,创设欣赏情景。
  1、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教师舞蹈表演《白毛女》,让学生猜选自哪部电影里的音乐。
  2、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电影《白毛女》资料情况,教师进行点评。
  3、 欣赏《白毛女》中的一些音乐资料的视频。
  4、 师生一起看视频,学习舞蹈,大家一起跳。
  5、 老师导入:你们知道《白毛女》所讲述的故事内容吗?仔细听,答案就在歌里面。
  6、 初听作品。
  ……
  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和陌生的音乐有了交集,帮助了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积累了前期欣赏素材。
  (二)“体验——理解——品味”教学模式及策略
  1、组织有效的音乐练习
  音乐欣赏教学的反复性是由音乐的这种特性所决定的。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稍纵即逝,只有记忆才能抓住它,而记忆最有效的方法是反复,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和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不断深化的过程,必须进行反复欣赏和练习。常规经验告诉我们,当欣赏一首作品时,听得多了对音乐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学时间不容许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听,只好选择最有效的方法——用演奏将旋律深化。
  演奏是对乐曲的二次创作,演奏方式可以分成两种:旋律演奏法和节奏伴奏法。
  a.旋律演奏法:让学生用乐器(例如:竖笛、口琴、口风琴等),将整首乐曲或者重点段落演奏出来。针对演奏水平不一的学生,要分层次要求。演奏水平高的学生要求整首乐曲,一般或者较差的学生,要求重点乐句和乐段即可。
  b.节奏伴奏法:一边听音乐,一边随音乐表现节奏,让学生综合听觉、认知、技能,与作曲家、乐团、打成一片是何等的有趣而有成就感。凡是结构简单、节奏明显、速度适中的乐曲均可在欣赏的时候一起演奏。在欣赏过程当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良好的节奏感,正确的演奏技巧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随音乐演奏,最简单的就是打强拍、打拍子或是某一个固定的节奏型,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演奏不同的节奏,就可以形成合奏,完全靠听奏而不需要视谱。老师根据乐曲节奏的特点设计节奏型,并用不同的符号画成“图谱”。每一种符号代表某一种节奏,而每一种节奏可用人声、身体乐器或节奏乐器来表现。
  如把贝多芬《土耳其进行曲》作图谱设计,符号及表现方式:“◎”表示碰铃、大鼓、吊钹。“●”表示圆舞板、木鱼、摇响板。“~~”表示铃鼓、串铃、沙球摇奏。学生视图演奏,易学易记毫无压力,很快地就能奏出优美雄壮的音乐。
  2、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
  小学中高年级的音乐欣赏要从作品中提炼音乐的要素,如节奏、节拍、音色、速度、力度等,并能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要素对音乐情绪和音乐形象的影响作用,同时把音乐要素这一知识点置于形象的音乐情境中也更利于学生的理解。音乐欣赏整合了个体在听觉、视觉、动作、认知和感性等各方面的运作。这一切为学生展开丰富的音乐想象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3、忘我的进入音乐角色。
  音乐不同于绘画、雕塑、舞蹈或诗歌等艺术形式,由音符所编织的艺术形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没有视觉或触觉的直接性和空间感,也没有“言之有物”或“言不尽意”的语义性,音乐形象只有听觉上的间接性。德国美学家莱辛说:音乐里的孤立的单音它们并不指什么,也不能表达什么;音乐是由能打动感情和表达情感的先后承续的音组组成的。这样的音组是作曲家表达内心丰富情感的依托,也是聆听者感受和鉴赏的凭借。因此,音乐是沟通作曲者与聆听者之间的感情的桥梁,具有间接性。因此,要领会音乐作品,就需要用一种主体器官:即听觉。由于不可视性,听觉所获得的形象,也就必然是间接的。作为个体的作曲者和聆听者由于生活经验不同,对音乐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他们之间的交流和接触是模糊的、抽象的、不完全的和间接的。
  每个人的音乐角色都是主观的,完全与众不同的。在聆听理解和二次创作之后,每个学生都拥有了一个独立、独特的音乐角色。
  三、结语
  学生有了欣赏音乐的动力,懂得了欣赏音乐的方法。从消极地接受、索取,变成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创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内驱力。学生的听音乐的能力加强了,理解音乐的能力加强的,自然喜欢上音乐欣赏课。与此同时,学生并充分掌握了课堂器乐,拥有了音乐自信,真正成为了音乐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金亚文主编的《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2003年1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2]王英奎主编的《音乐新课程教学法(义务教育阶段)》,2003年11月开明出版社出版
  [3]吴斌、金亚文主编的《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艺术教育论》郭声健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5]洪啸音乐教育工作站http://www.hongxiao.com/
其他文献
“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向全国知识青年发出的号召,1800万知识青年为农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特殊的历史环境造就了一批特殊的年轻人。如今,我们的中华民族正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东方,这八个字又成为新时期大学生到村任职最响亮的口号,它既代表着各级组织对大学生村官的殷切期望,也蕴含着大学生村官们任重道远。  2012届的我们已经在基层工作一年有余,这一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承载中
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分析现象,能够步步深思、展开联想,形成自己较为深刻的观点。  通过写作练习,从生活小事入手挖掘深刻道理,学会缘事析理、写得深刻。  通过对三个话题的探讨,引发学生对梦想、信仰、灵魂的思考,从而形成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悟写得深刻的思维角度——高深宽,并能够运用到写作中,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  教学过程:  一
【摘要】辅导班已经俨然成了学校课堂之外的"合理"延伸,很多家长和学生们都趋之若鹜,甚而乐此不疲。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他们喜爱读书,因为读书是培养一个人注意力的好办法,因为读书是培养人学习兴趣的好帮手,孩子们将从补习班里的逼着学,变成我要学,而且会具备更为强大的自学能力。最好的去处应该就是图书馆,那里的书不光全,而且都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意义。  【关键词】辅导班;图书馆;健康成长  第一部分之告别
所谓“数学小练笔”,简单地说,就是让学生把有关学习数学的过程、体验和收获等,写成文章,其内容一般是表达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反映自己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可以说它是以“写作活动”带动数学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是小学数学作业的一种不同形式,是小学生自我评价和学习反思的好方法。  一.“数学小练笔”的内容  1.描述探索发现过程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经验水平,设计探索和开放的学
古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发并使用课外古文阅读资源?本案例以《庄子故事两则》的为例,谈谈我的一点实践与思考。  【案例描述】  一、教案设计前的文本分析与准备  《庄子故事两则》内容短小,富有意趣,既浅显易懂,又能清楚展现庄子其人其文的特点,同时,《庄子》篇中有很多类似的文言短文,能形成很好的照应,所以,适合精心设计,研究如何有效开发并使用相關课外古文阅读资源。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教育已实现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课堂气氛日趋活跃。学生在课堂上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常常会提出一些“怪问题”或出现一些令老师意想不到的情况,尤其是思想品德课,因其内容广泛且紧密联系实际,课堂教学中出现意外情况的可能性也就加大了。教学本身是由若干个教育事件串联而成。这些事件有些看似平常,却对教育教学活动,学
一、 要想"赢心",就把"对手"放在心上研究,及时抓住学生的心  对于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涉及的基本对象就是学生,很多时候,我们都提倡把学生当作我们的合作对象,因为我们要在一个班级彼此合作,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正确的,是尊重学生的一种表现。但这里强调在把学生当作合作对象的同时,要把学生当作一个对手。把学生上升到"对手"的层面,其实也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表现。我们既要把学生当作合作的对象,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科学领域明确指出:应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经过多年的环境教育实践,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对环境教育有了新的认识。一、营造环境教育氛围。二、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环境教育。三,充分利用身边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四、设计主题活动,激发幼儿爱护环境的情感。五、进行家园合作,强化环保行为。  《幼儿
案例背景:  对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对话能够引导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在对话中,可以鼓励学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允许别人质疑。同时在对话过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会互相倾听,仔细倾听别人的发言,以便结合他人的观点,建构自己的观点。所以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就显得尤为重要。现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一课时的《体积》教学片断为例,针对课堂的有效对话进行剖析,供同仁参考。 
有调查表明,人们日常活动的90%源自习惯和惯性,大多数的日常活动都只是习惯而已。从几点钟起床、怎么洗澡、刷牙、穿衣、读报、吃早餐、驾车上班到如何思考处理问题等等,一天之内上演着几百种习惯。然而,习惯并不仅仅是日常惯例那么简单,它的影响十分深远。如果不加控制,习惯将影响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早在公元前350年便宣称:"正是一些长期的好习惯加上临时的行动才构成了美德。"古印度谚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