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肝解郁喝梅花粥

来源 :科教新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69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取白梅花5克,百合12克,龙眼肉9克,粳米100克。先往锅中放入粳米加水煮至八成熟,再放入百合和龙眼肉,在关火前5分鐘放入白梅花。白梅花的主要作用是疏肝解郁,百合有滋阴润肺的作用,龙眼肉可补益心脾、养血,它们搭配在一起煮粥,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的效果更佳。摘自《大河健康报》
其他文献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复兴中学的同学们欢聚一堂,举行“劳动即教育,我从今开始”的主题演讲会,我作为K2017班一员代表发言。   此时此刻,我的耳边响起了教育家陶行知的铿锵话语:“劳动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劳动与生活一磨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    劳动是最好的教育。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德智体美协同发展,可以更好地实现“以劳立品,以劳树德,以劳修行,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
期刊
动物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趋利避害,趋甜避苦。大自然教会它们拒绝不好吃的食物,因为难吃通常意味着有毒、有害。   人类却神奇地打破了这个自然规则,迷恋着许多味道古怪的食物。尤其是“苦”味,苦瓜、黑咖啡、黑巧克力、野菜……这种理应感觉不太好的味道,却受到很多人欢迎,中国更是有句老话叫“夏日吃苦,胜似进补”。为什么有人沉迷“吃苦”无法自拔?是大脑的暗示,还是你自带“嗜苦”基因?  食物苦味来自哪里
期刊
近日,世界卫生大会在日内瓦举行,会上正式将“工作倦怠”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世卫组织将“工作倦怠”定义为一种由于长期的工作压力没有得到有效管理而产生的一种综合症,并给出了三大症状:感到精力耗竭;与工作产生距离感,对工作产生消极、愤世嫉俗的情緒;职业效能感降低。摘自《健康时报》
期刊
生活中,很多人為了保鲜,会将蜂蜜放入冰箱保存。也有人认为,蜂蜜放到冰箱中会影响口感且不利于人体吸收。那么蜂蜜是否需要放入冰箱存放呢?   正常的商品蜜已经过灭菌,且其糖浓度高,渗透压大,酵母菌无法繁殖,所以常温保存即可;有的散装蜜浓度低,常温下会发酵变酸,需低温保存;八叶五加蜜、野桂花蜜、枇杷蜜等,在低温下易结晶,但营养价值不会降低。常温保存蜂蜜时,应选择玻璃瓶,塑料瓶也可以,其次要密封,且要
期刊
婴幼儿身心发育不完善,太响、太亮的声光电玩具很可能会惊吓到他们,有些劣质玩具发出的声响比较刺耳,对孩子柔嫩的听觉系统来说很可能是噪音;闪闪发光的玩具还会影响宝宝视力,造成眨眼、视疲劳等问题。一些通过敲打能发出声音和光彩的“击打玩具”,孩子刚开始玩时可能觉得有趣又过瘾,可一旦学会后,这些玩具就显得无聊和乏味,玩法过于单一,创新性不足,对正处于探索世界的小孩子來说,缺乏足够的新鲜感和吸引力,影响认知。
期刊
复兴中学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从入学开始,老师就教我们唱《劳动最光荣》这首歌,“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耳熟能详的歌词让每一个同学都记忆犹新,人人会唱。   劳动创造了历史文化。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埃及的金字塔,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中国的长城……无一不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伟大奇迹的印证。   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化。在劳动中,我们的始祖用笨拙的双手从行走器官中解放出来,
期刊
花竹幽窗午梦长,此中与世暂相忘。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  ——宋·王安石《无题》   王安石,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无题》是中国古代养生诗词中脍炙人口的一首诗。诗中所说的“华山处士”,是指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學者陈抟,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合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后隐居在华山,后人称其为“陈抟老祖”“睡仙”。   王
期刊
哭,本是一种宣泄情绪的方式。但哭着哭着开始出现四肢发麻的情况,导致上气不接下气,并且伴有明显窒息感,这其实就是哭到发生呼吸性碱中毒。从正常情况看,人体内环境需要维持酸碱平衡,二氧化碳在体内与水结合形成碳酸。如果缺氧,二氧化碳过多,就会形成呼吸性酸中毒;相反,如果体内的二氧化碳被过多地呼出去,于是血液就会呈现偏碱性,进而形成呼吸性碱中毒。在人体中,通过血液的循环代谢,静脉血中含有的较高浓度二氧化碳,
期刊
家住公园旁,清晨去散步,总会遇见一个独舞的老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那悦耳的音乐由小路前方传来,他矮瘦的身体随之扭动、旋转、行进。陈旧的衣服,褪色的布鞋,腰间别着“随身听”,头已谢顶,靠一绺白发掩饰,一旦滑落,便像一盏灯,晃动在朦胧的晨霭里。   老年人早早地来,以各种招数抗击日益逼近的死神。这个独舞的老人转入路边一方空地,面对一株香樟,像面对无数观众深鞠一躬,随即摇头摆臀,摊手绕腕,没有人能
期刊
村头住着一位熊大爷,已近耄耋之年,耳聪目明,步履稳健。本该是在家享享清福,颐养天年,可他偏偏固守着一门祖祖辈辈的职业——农耕。经他出手的玉米、马铃薯、蚕豆、黄瓜等农作物一上市,总会被卖个好价钱。从二十多岁开始,熊大爺就用马铃薯兑换大米、玉米换来面粉维持一家人的日子,一晃就是六十多年了。   前几年,熊大爷的老伴去世,失去了帮手,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劝他别去干农活了。熊大爷不愿意,待儿女们上班出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