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al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因此语文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必须以“立人”为中心,即要让学生由过去死记语文知识转到通过语言的形式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由过去以传授知识训练学生为主,转到以人的个性发展为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为此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把语文教学的本质功能发挥出来。
  一、构建“生命"课堂教学,激活语文教学的人性。
  “生命”课堂教学是把课堂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师生生命中有意义的部分。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满足对学生认知的培养,还要使学生的技能、情感、个性、价值观等得到发展。
  长期以来,我们把语文等同于语言,只是把学习语文当作是掌握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一种工具,而忽略了语文的人文性。语文对于人来说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它更重要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生命价值,在于塑造人的个性发展。例如:《心中的鹰》若单从知识方面来说,对文章理解无非是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要保护野生动物。这当然要比单纯泛泛的说教和《动物》课本上的教育要形象生动的多。但是,这忽略了文章本身所具有的丰富深刻的人文内涵。如果我们用人文的眼光、人文的情怀去引导学生体会那种心灵的失落、灵魂的黯然、思想的悲痛,肯定会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强烈的震撼。那么,鹰的灵动、神圣、悲壮及那种极富人情味的对下一代的呵护,就会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丰碑。
  二、发掘语文精神,鼓励个性发展。
  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就是把老师教给的东西忘了之后剩下的东西。”就语文而言,这“剩下的东西”便是语文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是语文精神的重要内涵。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和人生的关怀。在语文教学中就要充分发掘语文自身的潜在的精神,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 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太缺乏对语文精神的发掘。在教材中也好在语文试题中也好,都很难找到语文精神。无论读到再感人的文章,无论你读后会有多么激动,也很少有人会问“读后有何感受”、“此时想到了什么”,而是把它肢解成了一个个认知题目,或是给你一个毫无表情漠不关心的“标准化”问法。这样的语文如何才能培养出健康的情感、良好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O”,然后问是什么。幼儿园的小朋友的答案是“圆”、“零”、“鸡蛋”、“皮球”、“月饼”……;小学生的答案是“圆”、“零”、拼音aoe中的“O”;中学生的答案是“圆”、“零”、“氧”;大学生则是“题目太难不知道”;公务员们则是“没法决定,得开会研究一下”。故事逗人发笑,更令人沉思,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这样的,我们不允许存在异端,一切要合乎“标准”,把学生的个性、创新一点点的抹杀在萌芽中。背弃了“语文精神”,一味的舍本求末,最后只能收获一枚苦涩的“橄榄果”。
  三、增进课堂生命活力,强化学生主人意识。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包揽一切,而是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来获得语文素养,这一过程是教师无法替代的,也绝不是教师通过讲授学生就能达到的。所以语文课堂上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增强课堂的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首先要对教学进行动态的设计,增强课堂的生命活力。我们一般认为教师是课堂的导演,上课只不过是把我们事先设计好的程序走下来便万事大吉了。事实上,课堂应该主要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生命活动, 所以课堂就不是一成不变的,课堂上发生的一切也不会像我们事先设计的那样,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不可预测的。为此我们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动态的设计,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生命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才能使课堂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 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会得以张扬。
  其次要通过学生的活动、体验、表现来增前课堂活力,促进个性发展。学生是一个个完整的人,他们除了友人值得需要,更有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强烈欲望。我们以往的语文课堂上,把学生的活动紧紧的界定在听记和机械的做题。忽视了学生的活动、体验和表现,剥夺了学生之一基本权利。曾经有人说过:“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发展的人,他们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只是为了过成人生活,他们有权利体验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生活历程,体验作为人的全部生命意义。”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则就是他们去体验、活动、表现的最佳途径。
  四、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标告诉我们,我们培养的人是现代化的人,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知识。要让学生的主人意识增强,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延续,让学生跟上现代化的发展,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活动的场所,必须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例如在教学《雄伟的人民大会堂》一文时,把人民大会堂的图片用多媒体或者用影片投出来,按照说明的顺序来让学生观看,一目了然。而学生则对雄伟的人民的会堂有了更直接、更感性的认识,大会堂就会和他们心中的自豪及对劳动人民智慧的由衷的赞叹,永远的联系了起来。
  新课程标准让我们在语文教学重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密切关注学生随时迸发出来的个性思维火花,注意观察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接收、传递、巩固、创造等思维性行为,从而迅速做出判断,充分加以肯定,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才会使学生的个性永葆鲜明的特色。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语篇分析理论为基础,就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精读、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行简单分析,从树立语篇分析意识,导入背景知识、分析语篇结构模式和语篇衔接这几方面论述了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语篇分析;语篇教学;语言应用  一、大学英语精读中语篇分析的应用  1. 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树立语篇分析意识  精读课是以课文为中心
二次经营一直是铁路施工企业经营管理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减亏创效的重要手段.二次经营成效的好坏直接关系工程项目的直接收益,更关系着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在当前高质量发展成
期刊
课堂蕴涵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如果我们给学生营造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境,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那么课堂会成为他们的快乐的家园。把课堂变成一个浓缩的社会。我在这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注意立足课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大胆“解放”学生,培养主体精神  当前的教学,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总认为
众所周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利用所教学科的空间进行“育人”,这是为师者不可回避,并且值得深思的问题。不同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的“育人”要求和“育人”时机各有千秋,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育人”,如何使学生轻松又有效地学好英语?我认为情感因素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  一、情感的作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认知决定情感,而情感影响认
探索核内胞质性自噬体的结构和性能,从肝组织内选择17例肝细胞癌和患有其他疾病的肝细胞。核内胞质会被核膜隔离和降解,被破坏的胞质会损伤自身胞膜和除核膜以外的周围核组织,导
【摘要】英文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文写作水平的高低既是对学生学习英语、运用英语能力的综合检验,也是写作者与阅读者实现有效沟通的重要途径。该文章是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素材积累 思维训练 自我检查 有效写作  英文写作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在写作过程中涉及单词的选择和拼写,语法结构以及相关句型、句式,所以很多学生谈“文”色变。 如何行之有效的
总结了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十几年来数次参加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验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试验人员、环境条件、标准物质、仪器设备状况和检测方法等5个方面
【摘要】导入是承上启下和温故知新的必然途径,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技巧,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方法。本文笔者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趣味性、有效性和新颖性的原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了复习、设问、简介、直观、音像、图片、表演、想象、游戏、故事等课文导入的十种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 ;导入;方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
供电系统作为城市轨道交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列车安全、准点、高效运行的重要技术装备,在轨道交通运营时,一旦发生供电中断故障不但会造成运营中断,严重时可能发生踩
【摘要】英语课堂是语言实践的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要求英语课堂教学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施以创新为核心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能力;技巧  阅读在英语学习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绝大多数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速度慢,错误率高。在平时的测试及练习中,与“词汇” “语法”项目相比,“阅读理解”也明显薄弱。我们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