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数学思维培养的载体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gtian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应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不能局限于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而应该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作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从问题入手,依靠问题的引领,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层次。
  
  一、构造问题链,激发思维积极性
  
  对数学教学而言,在创造过程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复制的方式传授,而有一些则不能。如教学中的信息摸拟,或者称之启发式的程序设计,涉及的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信息结构棗启发式的信息结构。启发式的信息结构可以通过步步引导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
  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一节中,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例题:“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学时,教师可用提问方式,慢慢地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达到思维的高潮。具体做法可这样:首先画一个图,把书中的例题稍微改一下,提问在:顺次连结任一四边形ABCD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学生思考后,如果回答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加以肯定。在这个基础上,可再提问学生,如果将四边形改为矩形、菱形、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分别依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相关的结论。这样既把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也深化了课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思维的内驱力
  
  在数学教学中,常见所谓的“无矛盾”和“无情境”教学,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而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必须是合适的。有了问题,就能激起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得到思维的锻炼。
  对于某些数学题,不应局限于某一种解法,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就需要教师在多种解法上设置情境,让学生有想得出多种解法的欲望。而这些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不要简单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应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
  如有这样一道几何证明题:“如下图,在⊙O中,AD=BC,求证:AB=CD。
  


  像这样一道证明线段相等的题,方法有多种,这些方法都可由学生思考得出。每一种证法出来以后,教师可提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努力,可以得出以下几种证法。
  证法一:先证弧DAC=弧BCA,推出AB=CD。
  证法二:连AC,先证△ADC≌△CBA,推出AB=CD。
  證法三:连AC,DB,证明四边形ADBC是梯形,得出AB=CD。
  证法四:设AB与CD相交于E,△证ADE≌△CBE,推出AE=CE,DE=BE,进而推出AB=CD。
  教师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这几种证法都要加以肯定与赞赏,因为这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智慧的结晶。当然,教师最后可进行综合评价。在一些数学题的多种解法中,有些解法较常规,有些解法较奇特,有些解法却比较繁琐,有些解法则比较简捷,因此应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解题技巧,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三、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开放性习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开放,使学生从封闭的思维圈中走出来。
  由于开放性习题的结论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因而应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每一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
  如初中几何第三册“圆”一章中,笔者将第119页例题1改编成一道开放性题:“已知如图,P是⊙O外的一点,PA、PB为⊙O的切线,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OP与AB相交于点Q。根据上述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并说明理由。”
  


  问题一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回答PA=PB,OP平分∠APB;有的同学回答∠BCA=90°;有的同学回答OP垂直平分AB;有的同学回答AC∥OP,OQ是AC的一半;还有的同学回答OAP≌OBP,等等。通过这一例题的解答,充分激发了学生探求问题结论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一题多得、一题多用。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427108湖南省桑植县沙塔坪乡中学)
其他文献
初中语文新教材在练习设计方面作出了革新尝试,确定了三个练习重点。其一是积累。即精选华章妙语让学生记诵下来,作为形成语感的重要基础。人民教育版七年级下册,规定背诵古体诗文13篇,背诵现代诗文1篇,熟读诗文11篇。二是“入境”和迁移。叶圣陶先生诗云:“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谓“入”者,指阅读的主体与客体形成“共生关系”。迁移,则具有分层多向的特点。如从阅读移向说写,从个人探究移向集体交流,从文体
期刊
首先改革给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要求:把握方向,实施科学管理。高中的课程改革大大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增长的共鸣,学生积极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之中,活动的意识明显增强、活动的能力也不断的提高。学校所有的体育教师共同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学习、去研究、去交流教学经验,来提升自己的水平。体育教师主动构建课程能力在明显增强,创造能力也不断地在激发,所以尽管课程给体育教师带来压力,但同时看到更多是带来动力。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
期刊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正在逐步摒弃烦琐的情节分析,开始重视语文的实践活动,尤其重视了感情朗读这一培养语感的主要手段的使用。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却成为很多教师碰到的难题。下面,我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明确感情朗读的目标    以读为本,不是一遍一遍地傻读、呆读,也不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因此,我们
期刊
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了学生应具有六项具体培养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具有健壯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就昭示着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应立足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多方位创设情景,进行审美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各种丰富的审美意象。如小说所刻画的许多美的人和事,散文所描
期刊
有道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我们的语文课教学就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是激情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本身的人文性较强,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的思维很快拉到课堂上来,进入角色,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其形式应
期刊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导入:想一想:※为什么说“坚强的意志是坚定人生目标的保障”?2、板书框题:在生活中磨炼自己  二、讲授新课:“在生活中磨炼自己”  怎样磨练自己呢!磨练意志都有哪些方法呢?  1、确立明确的目标:情景活动一:人生目标畅谈(活动设立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谈目标的同时,感受有了明确的目标的意义。)学习目标:工作目标:意志目标:(学生讨论后教师提出问题。)想一想:※
期刊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大都只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很少过问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被动、单一,致使不少学生缺乏兴趣。新课标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下面笔者结合使用新教材的经验,谈谈对新课标提出的这几种学习方式的认识。    一、注重动手实践    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学生基本上处于被动状态,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的状
期刊
新课程标准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拟在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而合作学习又被认定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助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学生的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探究实践学生合作学习模式,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一、宏观调控,合理分组    首先在深入了解学生
期刊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或以前未曾发现的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它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物,它是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发展内部言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就是人脑对
期刊
21世纪需要的是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现高度责任意识的一代新人,这一点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中也明确指出。根据数学学土的这一总体目标,21世纪教材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我作为实验教师中的一员,更是把学生创造性思维放在了首要位置,在课堂教学时,大胆实践,合理使用教材。以下是我在教学工作中的几点尝试。  在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学学习活中要使学生能够获得成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