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应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不能局限于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而应该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当作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完成这项任务,必须从问题入手,依靠问题的引领,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层次。
一、构造问题链,激发思维积极性
对数学教学而言,在创造过程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复制的方式传授,而有一些则不能。如教学中的信息摸拟,或者称之启发式的程序设计,涉及的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信息结构棗启发式的信息结构。启发式的信息结构可以通过步步引导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
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一节中,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例题:“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学时,教师可用提问方式,慢慢地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达到思维的高潮。具体做法可这样:首先画一个图,把书中的例题稍微改一下,提问在:顺次连结任一四边形ABCD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学生思考后,如果回答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加以肯定。在这个基础上,可再提问学生,如果将四边形改为矩形、菱形、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分别依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相关的结论。这样既把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也深化了课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思维的内驱力
在数学教学中,常见所谓的“无矛盾”和“无情境”教学,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而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必须是合适的。有了问题,就能激起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得到思维的锻炼。
对于某些数学题,不应局限于某一种解法,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就需要教师在多种解法上设置情境,让学生有想得出多种解法的欲望。而这些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不要简单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应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
如有这样一道几何证明题:“如下图,在⊙O中,AD=BC,求证:AB=CD。
像这样一道证明线段相等的题,方法有多种,这些方法都可由学生思考得出。每一种证法出来以后,教师可提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努力,可以得出以下几种证法。
证法一:先证弧DAC=弧BCA,推出AB=CD。
证法二:连AC,先证△ADC≌△CBA,推出AB=CD。
證法三:连AC,DB,证明四边形ADBC是梯形,得出AB=CD。
证法四:设AB与CD相交于E,△证ADE≌△CBE,推出AE=CE,DE=BE,进而推出AB=CD。
教师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这几种证法都要加以肯定与赞赏,因为这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智慧的结晶。当然,教师最后可进行综合评价。在一些数学题的多种解法中,有些解法较常规,有些解法较奇特,有些解法却比较繁琐,有些解法则比较简捷,因此应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解题技巧,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三、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开放性习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开放,使学生从封闭的思维圈中走出来。
由于开放性习题的结论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因而应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每一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
如初中几何第三册“圆”一章中,笔者将第119页例题1改编成一道开放性题:“已知如图,P是⊙O外的一点,PA、PB为⊙O的切线,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OP与AB相交于点Q。根据上述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并说明理由。”
问题一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回答PA=PB,OP平分∠APB;有的同学回答∠BCA=90°;有的同学回答OP垂直平分AB;有的同学回答AC∥OP,OQ是AC的一半;还有的同学回答OAP≌OBP,等等。通过这一例题的解答,充分激发了学生探求问题结论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一题多得、一题多用。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427108湖南省桑植县沙塔坪乡中学)
一、构造问题链,激发思维积极性
对数学教学而言,在创造过程中,有一部分内容可以用复制的方式传授,而有一些则不能。如教学中的信息摸拟,或者称之启发式的程序设计,涉及的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信息结构棗启发式的信息结构。启发式的信息结构可以通过步步引导的方式,开启学生的思维。
如,“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应用”一节中,课本上有这样一道例题:“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学时,教师可用提问方式,慢慢地引导学生思考,最终达到思维的高潮。具体做法可这样:首先画一个图,把书中的例题稍微改一下,提问在:顺次连结任一四边形ABCD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EFGH是什么四边形?学生思考后,如果回答是平行四边形,教师加以肯定。在这个基础上,可再提问学生,如果将四边形改为矩形、菱形、正方形、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分别依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得到的是什么样的四边形?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提问,学生可以运用类比的方法,得到相关的结论。这样既把教材中的例题与习题的相关内容融会贯通,也深化了课本上的知识。同时,学生也经历了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增强思维的内驱力
在数学教学中,常见所谓的“无矛盾”和“无情境”教学,没有问题情境,就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而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必须是合适的。有了问题,就能激起学生思考问题,从而得到思维的锻炼。
对于某些数学题,不应局限于某一种解法,可采用多种方法来解答。这就需要教师在多种解法上设置情境,让学生有想得出多种解法的欲望。而这些方法尽量让学生自己探索得出,不要简单地告诉他们该怎么做,应让他们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品尝成功的喜悦。
如有这样一道几何证明题:“如下图,在⊙O中,AD=BC,求证:AB=CD。
像这样一道证明线段相等的题,方法有多种,这些方法都可由学生思考得出。每一种证法出来以后,教师可提问: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努力,可以得出以下几种证法。
证法一:先证弧DAC=弧BCA,推出AB=CD。
证法二:连AC,先证△ADC≌△CBA,推出AB=CD。
證法三:连AC,DB,证明四边形ADBC是梯形,得出AB=CD。
证法四:设AB与CD相交于E,△证ADE≌△CBE,推出AE=CE,DE=BE,进而推出AB=CD。
教师对学生积极思考的这几种证法都要加以肯定与赞赏,因为这是学生的劳动成果、智慧的结晶。当然,教师最后可进行综合评价。在一些数学题的多种解法中,有些解法较常规,有些解法较奇特,有些解法却比较繁琐,有些解法则比较简捷,因此应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发现解题技巧,感受数学的内在美。
三、运用开放性问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开放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开放性习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开放,使学生从封闭的思维圈中走出来。
由于开放性习题的结论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思考,因而应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每一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
如初中几何第三册“圆”一章中,笔者将第119页例题1改编成一道开放性题:“已知如图,P是⊙O外的一点,PA、PB为⊙O的切线,A和B是切点,BC是直径,OP与AB相交于点Q。根据上述条件,结合图形,你能得到哪些结论?并说明理由。”
问题一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同学回答PA=PB,OP平分∠APB;有的同学回答∠BCA=90°;有的同学回答OP垂直平分AB;有的同学回答AC∥OP,OQ是AC的一半;还有的同学回答OAP≌OBP,等等。通过这一例题的解答,充分激发了学生探求问题结论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一题多得、一题多用。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提高了他们的创造力。
(作者单位:427108湖南省桑植县沙塔坪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