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空间的叙事艺术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YWG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重返巴比伦》围绕查理想要赢得女儿的监护权风波与经历构建了小说文本与物理空间、意识空间与未来空间交错流动的空间关系。从对残酷现实的展示,洞察到意识空间的起伏变化,再到对未来空间的瞻望透视,小说以真实、自然的语言叙述,捕捉到宏大社会空间的一隅、心理意识空间的一瞬和不确定未来的一点,建构了一种文本与多元空间的流动关系。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 《重返巴比伦》 空间 流动
  《重返巴比伦》(Babylon Revisited,1931)可以说是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短篇小说的典范,他以半自传的方式写下了这部作品,并于1954年被改编为经典电影《魂断巴黎》(The last Time I Saw Paris)。巴赫金在他的《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一文中对艺术时空体进行了分析研究,正如他所言:“空间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历史的运动中,时间则浓缩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1}时间的存在印证了空间的完成,空间的建构过程无时不在凸显时间的痕迹。时空的相互融合,正是小说叙事艺术时空特性的体现。菲茨杰拉德运用全知叙事方式,以上帝的视角,一方面通过外化的角度,以客观的眼光审视整个事件,使读者对查理的多重性格特点有了全面的认识,跟随查理同欢喜共悲伤;另一方面又通过内化视角对查理的内心世界进行透视,使读者充分理解查理的内心矛盾纠结,对查理既同情又喜欢。自然真实而到位的表达使得菲茨杰拉德的作品真实地展示了那个年代人性堕落的一面。作为小说本身而言,反映社会现实一直是它的内在所选。实际上,作为文本输出时又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各种复动态关系,从空间叙事艺术的角度讲,空间本身的动态流动变化又造就了现实与文本的错综复杂。通过分析《重返巴比伦》的空间结构,深入挖掘《重返巴比伦》文本与现实的关系,以此来看其空间艺术的构建,将发掘其不确定性后的确定性以及空间张力背后的清晰美学旨归。
  一、物理空间的并置
  正如约瑟夫·弗兰克所阐发的20世纪小说家偏爱空间和结构,似乎摒弃了时间和顺序。《重返巴比伦》所构建的空间是过去、现在与未来并置所产生的,这种并存于文本的空间设置对于小说的人物、语言、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菲茨杰拉德对空间的设置和处理巧妙衔接了查理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小说中的情节、话语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时空中交替出现,时空在查理身上是交错的,既可以倒流又可以回归。小说一开篇就是对话,瞬间过去与现在就进入读者视线,将行文置于宏大的叙事空间中,酒吧、老友等渲染了这一氛围。秋日的巴黎空荡萧索,里茨酒吧也笼罩在寂寥沉郁的氣息中,陌生、诧异,再也无法找到过去的样子。踏入酒吧,查理似乎才感觉到过去的存在,一如往昔的坚定目光,坚实平稳的脚步,巴黎股票之前的大涨无不令人想到查理的过去,酒保亚历斯将他从回忆中拉回了现实。
  小说通过空间的并置与流动转换,小说中的环境、人物得以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同时借以传达过去和现在的联系。巴赫金曾经说,空间是小说创作的“基本出发点”,即一个完全具体的地方,是浓缩在空间中的历史时间。{2}在空间布局方面,《重返巴比伦》一开始就安排查理留下了彼得斯家的地址——这一具体的现实空间环境,这一标识性物体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不得不说是菲茨杰拉德的精明之处,查理不经意间的细小行为为自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后来关于奥诺丽亚监护权的商议以及恶化皆是在这里发生的。彼得斯家这个标识物体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每次似乎都是不经意间的轻描淡写,但每一次都推动着小说情节的不断展开,决定着查理的喜怒哀乐,甚至操控着查理的未来。除此之外,酒吧也是《重返巴比伦》中一种重要象征和意象,小说一开篇菲茨杰拉德就将对话置于酒吧这个具体空间环境中,酒吧这个标识性空间环境,见证了查理的过去,插入现在,又将影响着未来,是一个已经时间化了的空间。《重返巴比伦》中充分呈现出这种空间的自由张力特征,查理的性格是复杂多变的,菲茨杰拉德赋予查理怀旧、无助、哀伤、希望、重生、自我毁灭等多重性格特点,随着时空的转换逐渐呈现出来,让读者既同情又喜欢,跟随查理同欢喜共悲伤。菲茨杰拉德运用这些空间的搭建巧妙地构建起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空间衔接模式,并根据情节需要任意地延长和缩短空间,将空间压缩在了同一平面上,即戴维·哈维的“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3},这正是《重返巴比伦》中所呈现出的空间并置特征。
  二、意识空间的张力
  意识是一个心理学范畴,在文学作品中,它起的是桥梁的作用,以人物的意识为媒介,把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链接起来,人物的感知、记忆、想象等层层相扣,内嵌在小说情节的物理空间中,共同构建起一个立体网络,推动小说情节的演进。借助于物理空间的可跨越性,菲茨杰拉德在《重返巴比伦》中对意识空间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与设置,实现了物理空间和意识空间的巧妙衔接与艺术转换。主要通过对查理的意识勾勒,向读者呈现出查理各种复杂的意识空间,反映出他不同时刻的心理现实,过去的查理和现在的查理在面对同一个里茨酒吧时心理反应大相径庭,由过去深陷其中的自我放纵到现在的清醒旁观,菲茨杰拉德正是通过意识空间的穿插来展示人物的心理现实。
  小说围绕着能否获得奥诺丽亚监护权这一事件,借助叙述者的视角展开事件的起因、发展和高潮,在叙述者的观察视野中穿插进查理的心理意识,衔接起过去与现在。在整篇小说中,菲茨杰拉德在一个框定的时间顺序里确定具体情节发生的物理位置、心理意识,所以我们看到了在这一时期内所发生的种种事件、问题和意识活动;同时小说里还有一个严格的历史空间,它处于一种深刻的短暂性中。如在里茨酒吧,他已经清醒地站在旁观者的位置思忖那些“老样子的”人们;漫游时又不禁悔憾逝去的时间物是人非。这些意识空间的描写和刻画似乎是无意识的,自然而然的,实际上是菲茨杰拉德的巧妙安排,通过这些意识空间的流动变化可以洞查到查理的心理变化。在争取奥诺丽亚监护权的过程中,查理的心理始终是备受煎熬的,他不安、紧张与恐惧,他的喜乐与哀伤受控于玛丽恩,打败查理的不是秋千一样恒定的现在,而只是他过去的一小段,是被玛丽恩判定的那一小段,他在过去那一段之外的很长时间取得的成绩被短时期的错误无情地毁灭了,不得不说这就是查理的过去带给现在以致未来的悲剧影响。菲茨杰拉德正是借助内心语言的刻画和过去记忆的呈现,使查理的情绪不断处在跌宕起伏中以及高兴与悲伤的频繁切换间,最终走向悲剧和不确定。   三、透视未来空间
  《重返巴比伦》通篇几乎都是通过过去式来呈现情节的演进以及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影响和毁灭。查理的不堪发生在过去,困扰着现在,甚至还会毁灭未来,查理遥远的未来是不确定和希望同在的。正如上段提到,查理的情绪取决于玛丽恩,同样的,他的未来也直接受控于玛丽恩,玛丽恩的态度又取决于查理的过去带给现在的变化和影响。
  细读文本对话我们不难发现,整篇小说只有玛丽恩使用将来时态,而且只有三次。第一次是再次在林肯家里商议监护权时,玛丽恩使用了一句将来时,但却是询问的语气,“你打算保持戒酒多久?”玛丽恩本着要为海伦负责而发问,她眼中的现实指向的是奥诺丽亚的未来,这种询问本身就充满了玛丽恩的质疑和对未来的诸多不确定。第二次是玛丽恩回忆起查理将海伦锁在门外的那个大雪之夜,说道:“在我一生中,我将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早晨。”过去与将来的叙述形成鲜明的对比,玛丽恩几乎彻底否定了查理,“自从那个夜里,你在我眼里已经是个不存在的人”。时间对查理的評判停滞在过去——甚至过去的那个夜晚,查理一直的努力和成绩已成徒劳,不能得到肯定,这使得未来依然是不确定和灰暗的。第三次将来时态的使用在小说的结尾,菲茨杰拉德通过叙述者给读者展示,“有一天他还会回来”,查理失败了,他没有争取到奥诺丽亚的监护权,这是必然的。现在的失败结局和未来的不确定在查理身上得到最直观的体现。这种矛盾和对立又使查理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更是一种关于责任的思索。
  正是由于这多重矛盾的平衡与对抗,人类才得以有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而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正是基于过去和现在,展望在未来,这也正是《重返巴比伦》的主旨所在。过去是存在而不可扭转的,对现在的影响也是深刻而现实的,要完全摆脱过去的纠缠而获得重生只能期待未来的见证。小说一方面对查理寄予了同情与希望,另一方面又提醒读者要清醒地意识到他是浮华空虚和道德堕落的受害者。读者也许会万般遗憾“非大团圆”的结局,但失败的结局和不确定的未来确实平衡了这种矛盾的对抗,从而使小说更富有多层次的意义和价值。
  {1}{2} 〔俄〕M.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白春仁、晓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275页,第206页。
  {3} Harvey.The condition of Postmodernity[M].Oxford:Blackwe
  ll,1990:124.
其他文献
摘 要:《受活》作为“荒诞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品,从发表以来就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在《受活》的分析中,对于荒诞与真实的探究早已是屡见不鲜,但多是从创作手法着手,本文试图在结合创作手法分析的同时,将真实与荒诞联系到作品的主题之上,并结合社会历史来分析其荒诞与真实并存的时代必然性。  关键词:荒诞 真实 时代性 农村 社会制度  《受活》是作家阎连科的代表作,它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至新时期的社会历史
摘 要: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在短篇小说《教授》中,休斯刻画了一位在白人面前毕恭毕敬、奴性十足的黑人布朗教授。这篇论文将从两个方面分析布朗教授:故事之中的布朗教授与故事之外的布朗教授。根据故事之中布朗教授的经历勾画出一条种族利益链,教授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的内心冲突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之一。故事之外,作为黑人中产阶级的代表,布朗教授为寻求自身利
春风轻悄悄的来了,窗外的柳树枝梢绽出了新绿,它又发芽了;墙角那棵铁松,已把手臂伸向窗外,它又长高了;我,也长大了!  窗外,北風呼呼地咆哮着,稀零飘落的雪花被卷的没了踪影。  我坐在温暖舒服的沙发上,写着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但心里却总是不踏实。  下午,加晚班的爸爸,又拖着生病的身体去上班了,此时正是下班的时间,寒风中爸爸该怎样煎熬?想到这,我的心就揪得更紧了。  终于,门开了,是爸爸,爸爸的脸色
火车渐渐的减速終于停在了站台边,我知道我们就要到达中国的边界——安图。  我飞一般地冲下火车,大口大口地呼吸着边疆那纯净清爽的空气,感受异地的风吹在脸上,它是那般地柔软而又清凉。  我们换乘大巴车,向长白山景区出发,在大巴车上听着导游精彩搞笑的讲解我渐渐进入梦乡,在梦中我看到了湛蓝的天池像一块美玉一样镶嵌在环山之间,天空中朵朵白云映衬在那明镜般的水中……,我被一阵嘈杂声惊醒,原来已经到长白山脚下了
【摘要】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美术对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以及创作水平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导致一部分教师无视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学生所接触的艺术教育教学较少,难以真正提升个人的艺术修养以及审美能力。对此,本文站在宏观的角度,了解了新时期之下小学美术教学的核心要求及策略,以推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美术;教育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
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当今社会无“微”不至:微博的“见微知著”、微信的“造微入妙”、微公益的“积微成著”。从微博、微信到微公益,从微表达、微力量到微监督,我们已经迈入了“微时代”。微者,小也。小者,易于操控,易于奏效,人们乐于接受。2016年中考试题中微作文也异军突起,再次掀起“微写作”的高潮。“微写作”被称为作文的“轻骑兵”,当今社会短平快的快餐文化充斥着,因此中考试卷中,
话说当下,QQ崛起,微信、游戏闪一边去。本班的手机控们怎么能错过?连英明神武的杨老师都卷入了这QQ大群之中,本人身为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学生,怎么能卷进去呢?当然,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我理所当然地加了班级QQ群,当然也绝不会沉迷其中。  嘿嘿,爸爸的手机没拿走。赶快打开手机,输入密码,点击QQ。准备一睹班级QQ群的纷争。我草,我们班上的Q迷还真不少,不一会儿,给我整出两百多条信息。  点开一看,镜头
被爱是什么感觉?   是风和你撞了满怀的热烈,是水流过指缝的畅快,是山峰对你和额悦色的庄重,是花儿迎风的笑容。   不管你是个正值豆蔻年华的小姑娘,还是个垂垂暮年的白发老者,大自然永远对你抱有无限的爱。它就在那里静候,并对你的到来表示诚挚欢迎。   城市中总是多了几分浮华的喧嚣,藏在角落的暗影里飘摇。我正背着书包,带着一身的疲倦向家走去。春日里的微风,猝不及防地撞上来,带着点儿隆
你在北方的寒风里  瑟瑟发抖  我在南方的艳阳里  汗流浃背  被教官强制治疗  打不开的肩膀  挺不直的腰背  迈不开的脚步  天空映衬着  哪怕一丝丝的懦弱  阳光审视着  娇生惯养的皮肤  尘土带来了  灰头土脸的尴尬  清风送走了  肆意弥漫的乏味  鞋底忍受着  撕裂的痛楚  喉咙体验着  沙漠里的渴望  双眼渴盼着  漫漫山路的尽头  皮肤熏成了  碳一般的色彩  从没像今天一样  与
摘 要: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因其丰富的内涵,成了翻译难点。本文以鲁迅作品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比较了两个鲁迅作品英译本,并尝试总结适合文学作品民俗文化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民俗文化 文化负载词 翻译  浙江现代作家支撑起了现代文学的半壁江山,群星璀璨。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之父,他的作品包括许多以乡村民俗回忆为题材的散文和小说。在作品中,鲁迅非常重视乡土中国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