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新课程理念指导着我们的教学工作,落实在我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中。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角色和任务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不再是单一的知识讲解者,而是要成为一个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引导学生寻找知识的甘泉: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单一的“蜡烛”“园丁”,而应在向社会奉献的同时,也不断地汲取养分丰富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上的引路人,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鱼”而是一张“网”和网鱼的技术与技能。
教学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悄然发生变化。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学会“织网、用网”。
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那么到底什么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好的课堂教学标准呢?在《当代教育科学》中吴永军先生是这样写的: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还写到: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2)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3)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基本参照;运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个性化地运用。
那么,怎样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备课
备课时教师要时刻不忘新课程理念,吃透新课标;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需求、自主性、尊严和生活;备课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和学校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具,开创适合自己、适合学生以及适合学校特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此外,备课中教师还要从根本上备学生,即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变化,及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学资源,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由师生甚至是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创造、建构的过程。
二、上课
上课是关键。备课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规划;而上课是对这一规划具体落实的过程,它面对的是有情感、有独立的思维方式的学生。因此教材与教案无非是个凭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敢于挑战自己的教案,要追求自己的思维同学生的思维在特定情境下的碰撞与交流,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从动作、情态、语言等方面去激励学生、去关注学生、去鼓舞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自主者”,课堂上的“小演员”。我们还要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得出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答案、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正确的结论要鼓励,错误的观点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的深入思考,真正做到“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教师要成为一个组织者、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相互比较、探究、鉴别,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真正使课堂“活而不乱”,要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突发的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使教学手段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当中,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三、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实施中更要强调反思。“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每一节课课后我们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记下得失,重新设计教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怎样评价一堂课,如何上好一堂课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但不管怎样,我相信只要我们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吃透生物课程标准,把教改落实在实处;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就能上好每一堂课。
教学方式的改变,促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将悄然发生变化。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学会“织网、用网”。
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评价一节好课的标准也要发生相应的改变。那么到底什么是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好的课堂教学标准呢?在《当代教育科学》中吴永军先生是这样写的: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总体要求应该体现在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的统一。建构性是好课在科学规律上的体现;生成性是好课在教学展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多元性是好课判断中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还写到:从教学过程的“结构要素”讲,好课的具体标准应包括:(1)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目标要做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方面内在统一;要因材施教,按照多元智慧理论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目标要有弹性,给学生留有其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和时间;以创新能力与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中的重点。(2)教学内容组织得当。内容要体现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作为教的内容的教材、教程与作为学的内容的学材、学程要规划好。(3)教学方式方法选择运用要贴切。选择的标准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作基本参照;运用上要强调科学化、艺术化、个性化地运用。
那么,怎样上好一堂课呢?我认为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一、备课
备课时教师要时刻不忘新课程理念,吃透新课标;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愿望、需求、自主性、尊严和生活;备课中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教材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情况和学校实际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的处理,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具,开创适合自己、适合学生以及适合学校特色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此外,备课中教师还要从根本上备学生,即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变化,及时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育学资源,请学生和家长一起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过程成为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由师生甚至是家长和社区人员共同创造、建构的过程。
二、上课
上课是关键。备课是为了更好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可以说是教师对一节课的教学规划;而上课是对这一规划具体落实的过程,它面对的是有情感、有独立的思维方式的学生。因此教材与教案无非是个凭借,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我们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敢于挑战自己的教案,要追求自己的思维同学生的思维在特定情境下的碰撞与交流,要给学生以丰富的情感,从动作、情态、语言等方面去激励学生、去关注学生、去鼓舞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自主者”,课堂上的“小演员”。我们还要着眼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在教学过程中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得出的答案,不要把教材上的答案、结论强加给学生,要允许学生对问题有独特的见解。正确的结论要鼓励,错误的观点可以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由参与交流的其他学生提出,从而引起该生的深入思考,真正做到“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同时,在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教师要成为一个组织者、一个引路人,引导学生相互比较、探究、鉴别,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严谨性和深刻性,真正使课堂“活而不乱”,要能灵活地处理课堂中突发的疑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与教案,既放得开又收得拢,使教学手段不流于形式,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当中,有效地创设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三、反思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作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实施中更要强调反思。“没有十全十美的一堂课”,为使每一堂课上得更好,每一节课课后我们都要静心沉思。反思自己一堂课的成功之举、失败之处;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机智以及独到的见解,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完善,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反思的同时,我们应该及时记下得失,重新设计教案,这样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才能把教育手段与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总之,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新的师生关系,从而有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怎样评价一堂课,如何上好一堂课是值得我们每个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但不管怎样,我相信只要我们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抓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吃透生物课程标准,把教改落实在实处;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每一个细节,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就能上好每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