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对明刊本《西厢记》的版本研究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k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古典戏曲名著《西厢记》,在国内,所收藏明刊本约三十余种,而对于其明刊版本之研究,仅解放前郑振铎先生做了一些工作,解放后三十年来则几乎是一张白纸。
  解放前郑振铎先生研究《西厢记》的版本,取得了一定成果,由于当时他所接触到的明刊本不过十多种,因此,取得的成果也就不可避免地有了较大的局限性。
  可喜的是近数十年日本在研究明刊本《西厢记》方面继续不断地在进行,发表了田中谦二《<西厢记>版本之研究》和《<西厢记>诸本之信凭性》、传田《万历版<西厢记>之系统与性格》等论文,并且由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出版了传田章《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一书,实际上是这方面工作的一个全面而简短的总结。
  这部书把六十六种明刊本《西厢记》,不论其有无传本,都按年代前后的次序,一一著录,不知确切年代者,则注上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等年号,可以一览了然。
  其中如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熊龙峰刊余泸东校正的《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日本内阁文库所藏秣陵继志斋陈邦泰刊本《重校北西厢记》、日本天理图书馆所藏万历间游敬泉刊本《李卓吾批评合像北西厢记》等版本都很罕见,我在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善本书中都没有发现,以为都已经失传了,结果此书也都已著录。
  此书将许多明刊本《西厢记》的年代、评注者、刊行者都详加考核,并将开版尺寸、行款格式、插图幅数、附录要目等项都逐一著录,并注明收藏处所,不失为一本相当精详的目录学著作。
  《西厢记》是我国的古典戏曲名著,我们国内各图书馆和专家所收藏的明刊本《西厢记》在三十种以上,研究的条件比日本学术界好,但是还是他们先编印了这部书,说起来是应该问心有愧的。
  当然,这部书还有不够完备之处。
  因为书的编者当然没有来得及看到1979年春北京中国书店所发现的明初刊本《西厢记》的残叶,没有看到万历八年(1580)徐士范校刊《重刻元本题评音释西厢记》、万历四十四年(1616)何璧校刊《北西厢记》、汤显祖、沈合评本《西厢会真传》等书,而且也不知这些善本在我国收藏于何处,甚至是否残本或孤本?也只好不谈。
  《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在编目方面所依据的材料是《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和《上海图书馆善本书目》,但这两部目录都是一九五八年编的,以后的收藏就没有列入,著录文字最近三年来也不免有所校订补充;在这两部善本书目重版以前,《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也不可能充分加以利用。
  《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所用以著录和分析、介绍的材料基本上来自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的《附录》、凌初《五本解证》、闵遇五《五剧笺疑》、刘世珩《暖红室汇刻传剧》,编者没有看到的原本,自然就没有办法引用原本(或影印本)的序跋、题评、校注和附录。
  这样,就发生了一些讹错:
  第45李告辰本和第56李廷谟本实际上是同一刊本,看了李氏本人以及书中陈洪绶、董玄诸人题词序跋就可以知道李告辰即李廷谟,没有看原书的人当然难免认为是两个版本。因为此书过去在《西谛书目》中称之为延阁刊本,未见只字提及徐文长之题评,而陈洪绶在《题词》则认为是最地道的徐文长本,《明刊元杂剧<西厢记>目录》的编者没有看到原书,所以也没有标出是徐文长本。
  又现存闵刻《西厢会真传》卷首《会真记》是汤显祖、沈合评本的,但在这本目录里是第39汤若士本《西厢会真传》和第42汤显祖、沈合订本《西厢记》,看来也列重复了。
  编者从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的校注中发现了夏某本,从凌初《五本解证》中发现了赵氏本,是很不简单的劳动,但是把龙洞山农刻《重校北西厢记序》和王骥德《新校注古本西厢记序》都推为善本的“锡山顾玄纬”本反而漏列了。王骥德而且一再提到顾玄纬本的《附录》,看来他的《新校注古本西厢记》的《附录》有一部分是采自顾玄纬本的。因此,我认为这顾玄纬本是不能付之缺如的。
  关于这些明刊《西厢记》校订、注释、题评、刊印、插图者的生平,编者仅仅引了一两条,例如著录第46《张深之先生正北西厢秘本》时,仅转引了《沈君庸集·张都督词曲序》:“深之,三晋人”,而张道此人的生平事迹见于记载的很多,他本人的诗文也大都有流传的,要介绍的话,可以稍详细些。
  又如第36《新刻徐笔峒先生批点西厢记》的批点者徐奋鹏与第37《词坛清玩硕人增改定本》的增改者硕人是否同为一人?我们同时看了这两部书,也完全可以肯定同为一人,不必象现在这样再存疑待考了。
  为了把明刊本《西厢记》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并对日本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作些配合,我把三十年来研究明刊本的心得体会的笔记陆续整理成了《从佛教文献论证“南海水月观音现”》、《张深之本<西厢记>与徐文长本、王骥德本之血缘关系》、《弘治本<西厢记>之特点与岳刻问题》、《新发现明初刊本<西厢记>残叶》等论文二十篇,计十七万字,其中《论明刊本<西厢记>的古本、原本问题》已刊发于《学术月刊》一九七九年三月号,其他各篇也将于1980年起陆续在报刊发表。
其他文献
一九三六年,《骆驼祥子》在《宇宙风》上开始连载的时候,老舍先生写信给编者说:“这是我的重头戏,好比谭叫天唱《定军山》,是给行家看的。”当时,很可能有人讥笑这是“儿子都是自己的好”。因为,那时候,只有把自己的儿子叫作“犬子”或“小犬”,才配算是“谦虚”。四十多年过去了,历史和实践证明的却是:老舍先生说的是老实话,“骆驼祥子”这个中国洋车夫,后来成为几乎全世界都知道的“国际名人”。  祥子的成名,没有
期刊
关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最近,读了陶菊隐先生所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以下简称《史话》)一书,觉得有一本系统的叙述北洋军阀统治年代的著作,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史话》还存在着不少的史实错误,虽然该书于一九七八年三月第二次印本中有“重印说明”,提到这次重印“改正了一些明显的史实错误”。现将一些不成熟的意见提供出来,或者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吧!    一    《史话》一书引用了不少当
期刊
一    在印刷技术发达的今天,每个学术部门里每年新出的书都是成千上万种。一个初学者在这茫茫书海里怎么办?无论学哪一门,的确要有人指点一下门径为好。而所谓指点门径,无非是告诉你在这一个学术部门中,哪些书首先需要精读以及如何读等等等等。  一个学术部门里无论有多少文献,老实说,需要精读的部分总是不多的。英国的一句谚语Booksand friends should be few andgood(书籍和
期刊
画○,始于何时,是什么意思,我一直弄不清楚。  有人说,“○”就是“”,也就是后来日字的象形。这且不管它。  记得读中学时,有一位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某校招生,作文题是“○”,许多考生莫测其深浅,有的大做文章,有的掷笔而去。其中有一个考生,做了十个字的一篇文章:“夫○之为○者,空空如也。”不料这考生居然得了主考官的青睐,录取了。  现在这个符号,已运用到请示、报告、建议等等的文件上来了。这个办法,曾
期刊
偶读《诗经》,看到有不少篇章都用了“万寿无疆”一词,因逐篇摘记下来,作了一些参详比较。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结集,辑录了殷周之际、西周和春秋时期各种诗歌。它的选材比较广泛,既有司乐太师制作并保存下来的史诗、战歌、祭祀和宴乐用的宫廷乐曲,也包括有搜集来的民间口头创作。据说这些古代诗作,当时曾有三千余篇,以后经过孔子的删定、编辑,保存了三百多篇,有人也笼统地称之为周诗。  《诗经》所收的三百
期刊
人贵有自知之明,我搞翻译尽管已有不少年头,也陆续译出几本书,但从未敢自诩风雅,更不敢觊觎文学家的桂冠。相反地,每想起自己从事的这个行当,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这倒不是因为在文化大革命中,经过革命群众批斗,认识到自己宣扬封资修思想,罪孽深重,而是因为不论译什么东西,总是捉襟见肘,穷于应付,深怕应了马克思对译者下的警告,“翻译者”(traduttore)很容易滑为“背叛者”(tradittore)①
期刊
这篇回忆录分四个部分,共四十九个生活片断。篇幅不长,而且一个警卫人员所能看到的总有很大的局限,但是,从字里行间人们看到的彭总,是那么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啊!彭总就是这么一个人。  《在彭总身边》所以使人感到真实,是因为作者按照客观的本来面貌,不粉饰,不回避矛盾,如实写出了彭总的个性和特点。  彭总的个性和特点之一,就是他一心扑到革命事业上,视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把自己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在“庐山上书
期刊
作品一送到社会上去,就必然有个社会效果问题。每个严肃的作家不能不考虑这个问题。作为作家的责任感,不容他不考虑这个问题。  所谓社会效果,不是说作家主观上所设想的效果。当然有许多作品,其社会效果是与作家的主观设想吻合的。但是也有不少作品,作家所主观设想的效果并没有实现,倒是出现了作家意料之外的某些效果。随便举一例,如电影《飞刀华》,其作者并没有料想一些青少年观众会去模仿剧中人,竟形成一阵玩起飞刀来的
期刊
从重印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谈起    一    周扬同志翻译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名学术论文《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前译《生活与美学》),最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排出版。出版前,译者重新审定了译文和《译后记》,并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  被马克思誉为“俄国的伟大学者和批评家”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生前受尽了沙皇尼古拉二世的残酷迫害。尼古拉二世以所谓“思想罪”无理逮捕了车尔尼雪夫斯基,
期刊
《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三卷(张、王忍之编,三联书店出版),收有1907年在日本东京创刊的《河南》月刊的文章十二篇,其中有“旒其”的一篇《兴国精神之史曜》(录一章)。这“旒其”是谁呢?编者不知道,所以没有注明。  兹查周遐寿(作人)在他的《鲁迅的故家》(1953年上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河南》杂志”这一节里说过这样的话:“许寿裳也写有文章,是关于历史的吧,也未写完。……他写好文章,想不出用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