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扮“配角”到演“主角”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zhi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在的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中学,但我们学校有一个很好的传统——领导喜欢订报刊,每年都要订一大堆报刊。《江西教育》是我们学校每年必订的杂志之一。
  那时,《江西教育》我是每期必读的。其中的许多文章,都给我这个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以诸多的启示。但我这里要说的,是我与《江西教育》的四次亲密接触。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我所在的这所乡村中学,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远近闻名,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也吸引了许多媒体人的眼球。1988年5月,江西教育社时任总编辑吴文宙先生和几位年轻记者来到我校采访。
  当时,我担任学校教导主任。那时,我们学校办学条件比较差,连个像样的办公室也没有,凡是上面来的重要客人,一般都在乡政府的会议室里接待。吴总编辑的到来,让我们既感到意外,又感到高兴。意外的是,作为我省教育界最高级别的刊物,竟然会派那么重要的人物来到我们这样一所小小的乡村中学采访;高兴的是,作为一所乡村中学,自己的办学经验,竟然会得到那么多人的肯定。
  一到学校,我们就把吴总一行带到了乡政府会议室,向他们介绍我校的基本情况和勤工俭学的一些做法。采访时,吴总对我们学校的办学经验非常感兴趣,并不时鼓励我们要坚持自己的办学路子,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听完我们的情况介绍后,吴总一行还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学校的勤工俭学基地,现场参观了我们的劳动成果,还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
  那一年的9月,对于我们这所小小的乡村中学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月份。9月底的一天,邮递员像往常一样,送来了报纸与杂志。当学校负责收发的老师拿到第9期的《江西教育》杂志时,翻开一看,《“转轨”前后——南丰付坊初级中学端正办学方向的调查》这行标题赫然出现在她的眼前。文章这样写道:“……付坊初级中学经历了17年风风雨雨,过‘岔道’,爬‘滑坡’,挤‘独木桥’,在教训中清醒、聪明,终于转过轨来,踏上了培育‘四有’新人,为当地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服务,同时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的康庄大道,生机蓬勃,方兴未艾,成为赣中大地颇有名气的农村中学……”
  《江西教育》竟然刊登了我校勤工俭学的先进事迹。这一消息不胫而走,在几分钟之内就传遍了全校。老师们一个个互相传阅着,反复阅读着。晚上,学校还特地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进行了专题学习。
  这件事情,虽然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当时在这里工作过的老师,每当谈到这件事时,一个个细节依然历历在目。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文章后来竟然被《中国教育报》全文转载,在全国产生过一定的反响。广西的一所学校还特地打电话到我们学校,表示要派人过来取经。后来由于其他原因没有成行。
  2004年8月19日,又是一个我与《江西教育》亲密接触的日子。这一天,编辑部派记者雷杰能到我校采访当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的黄小保老师。《江西教育》记者的第二次到来,我们感到格外高兴。我是黄小保老师最要好的同事和朋友,记者的采访当然离不开我的侧面介绍了。
  2004年第19期的《江西教育》,刊登了长篇人物通讯《绿叶对根的情意——记南丰县付坊中学教师黄小保》,让付坊中学及其老师的名字,又一次走向了全省乃至全国。我知道,那虽然写的是别人,但我毕竟又一次为这篇文章提供了素材,又一次扮演了配角。
  如果说以上两次我仅仅是作为配角出的场,那么我下面要叙述的,就是作为主角的我与《江西教育》的两次亲密接触,两次不断的情缘。
  2005年5月28日上午,在我们学校,我又一次接待了两位来自《江西教育》的客人,他们是雷杰能和徐慧林。这次,他俩是专程从南昌来采访我的。
  这是我第一次以被采访者的身份与他们接触,也是我第一次被省级刊物的记者采访。面对记者,我感到有点不自在。好在还有学校领导、老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热情介绍,他们总算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
  3个月后,《江西教育》(管理版)7、8期合刊刊登了长篇人物专访《点击黄行福》,全文共5000多字,比较详细地介绍我这位长期工作在一线的农村教师。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道:“他淡泊名利,放弃了一次又一次改行的机会,在平静的外表下澎湃着干事业的激情,在教育的大海里快乐地冲浪。这就是一个真实的黄行福!”
  这篇文章一发表,就被一些教育网站纷纷转载,在全国引起了一定的反响。许多网友在阅读之后,纷纷留言,表示对我长期坚守农村一线感到由衷的敬佩。
  同年11月,该文还被《教师报》转载。
  我想,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一线教师,被媒体关注,是我的幸运,也是我的幸福。在农村教育这么一个被很多人瞧不上的岗位上,也算是没有被人遗忘。
  有人说,我是个奇人;也有人说,我的人生有传奇色彩,所以会如此吸引人们的眼光。
  2009年1月,刚刚创刊的《教师博览》(原创版)刊登了我的自传性文章《草根对沃土的情意》,介绍了我自己20多年来如何坚守农村教学一线的故事。
  没想到,这篇文章的发表,竟引起了《中国教育报》记者徐光明的注意。于是,他邀请了《江西教育》记者雷杰能,以联合采访的方式,对我进行了采访。
  2009年4月22日,这是一个让我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中国教育报》记者徐光明、《江西教育》记者雷杰能再次来到了我们学校。
  说是再次,那是因为1988年江西教育社的领导和记者来到我校采访的时候,徐光明也以年轻记者的身份一同来过我们学校。今天,当他又一次踏进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门时,不禁感慨万分,说道:“想不到,这么一所小小的农村初中,竟然有这么大的魅力!”雷杰能是第三次来到我们学校,所以,他深情地说:“我相信,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第N次!”
  如果说,2005年的那次采访,是以“坚守”为关键词的,那么这一次,他们则是以“幸福”为主题的。他们就是带着探索农村教师的幸福生活、幸福人生这个主题,从我身上寻找答案的。
  2009年第9期《江西教育》(管理版)刊发的长篇通讯《黄行福:行走在幸福的农村教育里》,又一次让“黄行福”这三个字走出了大山,飞向了全国;也让我这名不见经传的农村教师,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农村教师的幸福”!
  我与《江西教育》的四次亲密接触,让我这个农村教师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也让更多的和我一样的农村教师更加坚定了为农村教育事业奋斗终生的信念!◆
  (作者系南丰县付坊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岁寒时节见真情,寒冬慰问暖人心。2012年1月11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虞国庆来到九江共青城市、武宁县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和企业,看望学校师生,向他们致以新年的祝福和问候!  在共青城市敬老院,虞国庆握着老人们的手嘘寒问暖,祝他们健康长寿。虞国庆走进敬老院食堂、宿舍,十分关心老人们饮食起居情况。看到敬老院内务管理井然有序、服务措施细致规范,虞国庆十分高兴,叮嘱敬老院负责
期刊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对琴棋书画的兴趣与爱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1年12月16日至17日,宜春市教育局举办了第二届“琴棋书画好少年”评选活动。经过学校推选、县市选拔、全市决赛等环节,46名中小学生脱颖而出,全市共有10位学生荣获“琴棋书画好少年”称号。  此次评选活动参赛项目分为器乐类(民族器乐、西洋乐器)、棋类(围棋、中国象棋)、书法类(软笔、硬笔书法)、美术类(儿童画、线描、素描
期刊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关键,它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立场、观点、态度、信念、理想和思想道德品质。促进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是高职院校德育的使命。高职教育既要注重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行为、价值观和学生的人格、品行和情操的培养,使之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技能
期刊
新年到来之际,会昌县教师收到了县教育局赠发的新年挂历,不过挂历上的图片不是山水风光、香车美女、良辰美景,而是展示12位优秀教师风采的照片,优秀教师上挂历当“明星”。这是继全县表彰200名“三优”教师,开展“铸师魂、兴教育”优秀教育工作者专题宣传活动之后的又一项大型优秀教师教育宣传活动。  这12位优秀教师分别是全省骨干教师刘雪清,全省优秀校长曾文丰,全省优秀特岗教师黎燕燕,省十届人大代表、市骨干教
期刊
如果一个人以他全部的智慧、满腔的热情、旺盛的精力、高昂的斗志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会工作,会是一个怎样的结局?新余市教育工会主席夏小安也许能对这个问题给出答案。  寻找工会工作“破题”之策  2001年,夏小安从新余市委政研室调任市教育局党委委员、市教育工会主席。对于从未接触过教育工会工作的夏小安来说,这完全是一个陌生的领域,如何才能搞好工会工作,他一时找不着头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思路清,才能
期刊
【编者按】心理健康教育,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继1999年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以后,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育部于2002年又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
期刊
他,是一位72岁高龄的跛脚老人,为救落水孩童,毫不犹豫跳进湍急的漩涡之中,用布满老茧的双手托起了孩子,自己却再也没能上岸。  他,是一名从教40多年的退休优秀教师,默默耕耘教坛,在三尺讲台播撒爱心育人,早已桃李满园。  他,更是一位平民英雄,用生命诠释了无声的大爱,彰显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  胡生贵老师舍己救人的感人故事,先后在当地和江西全省掀起一股学习热潮,并入围中国好人榜评选活动。2011年
期刊
不知什么原因,这一阵子我的快乐不见了。骑在电动车上,偶尔一照反光镜,呈现的是一副皱着眉头的哀怨模样,眉心的“川”字依稀可见。在家里对镜梳妆,依然是一副闷闷不乐、郁郁寡欢的样子。我的快乐哪里去了?是谁把它偷走了?还是它自己跑走了呢?  确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令我担忧,令我烦恼。小姐姐不幸身亡,留下一个女儿需要我和老公来抚养、教育。这个小女孩长大会变成什么样呢?我能把她教育好吗?这让我担忧。还有婆
期刊
午后的阳光直睖睖地射进窗户,靠近窗边的孩子们沐浴在它的包围之中。阳光亮亮的,抛着媚眼,仿佛要将孩子们全笼在它的光亮之下。   我极喜欢这冬日的暖阳,站在讲台上神清气爽地与孩子们研读着《天上的街市》。忽然间有个孩子举手问道:“老师,我能躲躲这阳光,坐到那边的空位子上吗?”他的眼睛被阳光刺得睁不开,眉头紧紧蹙着,一副痛苦的样子。我望着他,不禁笑了:“好啊,那你暂且躲开阳光的普照,去感受冬日的阴凉吧
期刊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增强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和关键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娃娃抓起,要贯穿教育的整个过程。因此,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千秋大业,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的教师从多方面努力。  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在以
期刊